探索文本潜在的脉络和风格

来源 :名师在线·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kul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中不乏经典文本,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这些文本,教师通常只是让学生进行显性的文本感知与解读,学生对解读文本深层的意脉和内涵不得其法。文章通过对《项脊轩志》文本潜在脉络的探索,对不同作品风格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知经典文本的魅力。
  关键词: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作品风格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0-0028-02
  引  言
  阅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让语文教师时常感到迷茫。许多经典文本在教师开展阅读教学后渐渐失去了生命力和美感。因为在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里,教师只是在教文本,而不是作为一个审美主体在阅读文本[1]。孙绍振认为,阅读就是指阅读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和调节。我们不能放任阅读主体恣意发挥,也不应限制学生探索文本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笔者最庆幸的事就是自己有了常教常新的体验。鲜活的文本不可辜负,当审美主体意识到这点时,其收获的满足与快乐是无以言表的。《项脊轩志》是明代归有光的代表作,笔者在几次阅读教学过程中都未识其妙。但是,在最近一次的教学中,笔者对文本有了全新的体验,深受触动。
  一、喜的脉络隐伏其中
  许多读者在阅读完《项脊轩志》后,不谋而合的情感体验是悲不自禁。在关注“多可悲”的生活细节时,读者的代入感是很强的,作者归有光撷取的生活细节让人看到了生活中诸多“同款”的祖母、母亲及妻子,让人与之同悲[2]。这种悲情盖过了作者隐伏其间的喜情,继而成就了这篇至情之文。然而,这间轩室见证的是作者曾经的读书、生活时光,这段“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旧时光是丰满写实的。文章伊始,作者就用全文最富诗意的文字呈现了可喜的生活:“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段读书生活让笔者看到了一个怡然自得的书生,他享受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的醉读时光,不负韶华,不负美景。这种醉读之喜是现在许多学生缺失的体验,若能使学生共情,想必他们就不会把读书当作一件苦事。
  這是文章最为外露的喜情了,细读之下,读者就会发现这种喜情并非在开篇戛然而止。“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这份庆幸之喜不只是为一间轩室的顽强庆幸,更多的是庆幸生活中总有许多劫外之喜,让我们感激生活。生活常如波澜起伏,安宁绝不是常态,但又鲜少一个浪头把人拍死,这样的庆幸之喜能为我们面对生活增添许多勇气[3]。如果说这种庆幸之喜还能被作者轻轻掩藏起来,那后文的夫妻好合之喜简直是藏也藏不住了。“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是文人笔下的夫妻情趣,一个“时”字可见妻子的殷勤造访,“我”并不恼,任其以问古事之名,向“我”表露仰慕之情,任其以写字之由陪伴旁侧,让人不禁想象出夫妇和顺的美好画面。作者用寥寥数语道出夫妻二人情投意合、相知相伴的婚姻状态。这段回忆应是全文最温馨、美好的部分,得妻如此,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生活有些残忍,但是作者并非只沉浸于悲伤的往事,还感怀生活中温柔可喜的一面[4]。
  二、悲伤的表达方式在变化
  这篇文章分两个时期写就,节选部分的前四段是作者18岁时完成的,最后两段回忆妻子的文字约是作者三十几岁补写的。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对理解作者表达悲伤之情的方式至关重要。一个18岁的少年在回忆早逝母亲的慈爱时用“泣”的方式,显露哀伤,在怀念对自己关爱有加的祖母时“长号不自禁”。一个少年在悲痛时会哭,这完全符合一个少年的率真性情。可是到了写妻子的去世时,作者似乎变得薄情了,无眼泪不说,甚至不言思念。可是,我们却看到了“室坏不修”“久卧病无聊”,这里的“无聊”则是指精神上没有凭借或依靠。因妻子的逝世无心打理生活,感到空虚寂寞,这恰恰写尽了作者的心理创伤。这是一个历经生活诸多变故、科场几多失利的中年人的成熟表达。文章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更是把这种思妻深情沉沉放下,言有尽而意无穷。苏轼曾说,好的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章何时行、何时止是无规矩法则可言的,只要情思所到之处,自肺腑而发,文章便有了如行云流水的美质[5]。
  三、悼亡文章相比之下见风格
  对不同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6]。在《项脊轩志》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若能进行联想,就会发现本文与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在题材上有相近之处。三篇文章都带有悼亡性质。苏轼睹物思人,悼念亡友;韩愈是爱侄新丧,痛诉哀情;而归有光则是追忆往事,怀念已故的祖母、母亲及妻子。一位“明文第一”,两位唐宋大家,三篇文章的碰撞会有怎样有趣的发现呢?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与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显然在取材上差异甚大,归有光的文章在忆及亡人时多选择一些令人伤怀的往事,母亲怜爱子女,祖母的殷殷期待,触动读者感同身受的悲情,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事细而情深。而苏轼的文章开篇思绪荡开,表面上在谈“成竹于胸”的绘画理论,实际上把自己与文与可相知的深意蕴藏其中。文章主体部分叙写自己与文与可交往的若干趣事,读来令人不禁失笑,文人高士之间的交往竟这般有趣。直到结尾的“废卷而哭失声”才让人恍然大悟,思及前文,竟是痛至心扉。同是悼念亡人,归有光的文章笔淡事悲,而苏轼戏笑成文,读来风格迥然。归有光以儒雅见称,文章朴实动人;苏轼乐天豁达,文章真纯无二。两篇文章读来虽兴味不同,但都是性情之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与《项脊轩志》相比,更多的是给人以一脉相承之感。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骈文,主张文章要陈言务去,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束缚,才能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祭十二郎文》作为韩愈抒情散文的代表,一改祭文的固有内容和浮华文风,文章结合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写自己的丧侄之痛,语言酣畅,叙事与抒情自然转切。这样朴实无华的文风对后世影响颇大。明代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对韩愈极为推崇,《项脊轩志》《寒花葬志》《世美堂后记》等散文名篇专注于对家常琐事的描写,这种抒情写法在《祭十二郎文》中已有体现[7]。可以说,归有光继承并将其发展至他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两篇文章在取材上有所承袭,但是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祭十二郎文》的情感奔放,有酣畅之气势,而《项脊轩志》则显得更为内敛含蓄,情到即止。归有光对韩愈的继承可谓沿其脉而并未沿其气,而是形成了自己“淡笔抒致情”的一家之文。
  结  语
  重新阅读《项脊轩志》缘于教学中的一次示范朗读,为了把握好朗读的情感,笔者认真琢磨文本,在亲近文本的过程,笔者发现了文本潜在的脉络,质朴文字的魅力,以及归有光的写作特色,最重要的是收获了阅读经典的快乐和愉悦。经典文本的光彩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一旦我们驻足与主动探索文本,收获的必将是一段奇妙之旅。
  [参考文献]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董娈娈.韩愈散文理论与创作对归有光的影响[D].合肥:安徽大学,2012.
  刘永胜.时间词:《项脊轩志》里岁月和深情的积淀[J].语文建设,2018(08):36-38.
  徐湘龙.深度教学理念下的文本解读路径与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5):14-20.
  李小央.让教学有“真”味:由《项脊轩志》引发的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J].高考,2019(22):71.
  陈荣.悲思盈怀哀无声:《项脊轩志》文本解读[J].试题与研究,2019(13):83.
  作者简介:吴碧琴(1986.1-),女,福建莆田人,中学一级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审美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渗透美育,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鉴于此,文章对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渗透美育教育展开分析,以期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育教育;高中数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元素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知识中的重难点,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复习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导致复习课的学习效率较低。翻转课堂模式可以分为课前知识传授、课中知识内化、课后拓展延伸三个环节。在高三元素化合物复习课堂上,教师围绕这三个环节来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任务,可以让化合物知识点以更加直白、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集中突破本单元的知识重难点,让化合物复习课变得更具层次性、创新
期刊
摘 要: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应起到辅助作用。活动是学习的基本形式,教学设计应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文章以人教版(2019版)必修第二册Unit 3的 Reading and Thinking为例,以项目式学习理论为指导,从课堂导入,感知于境;语篇研读,赏析于文;整合输入,内化于心;迁移输出,外化于行四个
期刊
摘 要:导学问题是指教师在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问题,从而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探究途径的过程中,更好地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从设计问题内容、优化导课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三个方面着手,设计高质量的导学问题,实现课堂上的学思结合。  关键词:教学策略;导学问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期刊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加快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文章立足初中语文教学,以初中二年级语文课程为例,分析了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目的,探讨了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期刊
摘 要:高中思政课程包含较多理论性知识,具有一定的概念性特点。思政教师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不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阻碍学习效率的提高。针对高中思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政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增加教学中的实践内容,锻炼学生应用思政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实践性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核心环节,是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节点。提炼政治学科大概念,可以优化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课。文章分析了政治学科大概念的内涵,探索了二轮复习课中大概念的提炼路径,总结了二轮复习课中大概念的实施过程,以期解决目前高三政治复习课存在的知识碎片化、知识理解浅层化、知识探究去情景化及知识迁移困难化等问题。  关键词:政治学科大
期刊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工具,侧重于将人脑中的多种想法利用图形、线条和文字的形式组合为一张图表,从而有利于人们发散思维并进行分析思考。思维导图具有激发思维、记忆暂存、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显著优势,将其与知识点较为繁杂的初中生物进行结合可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文章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对思维导图在生物课堂上的应用意义进行分析,并对利用思维导图打造初中生物复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广大教育
期刊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及成长有重要影响。高中阶段,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同步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文章首先分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接着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促使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升级。近年来,广大教师积极尝试将导学案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导学案的应用能够有效完成这一目标。基于此,作者深入分析导学案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意义,并提出将导学案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导学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