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复习期间,时间紧迫,利用课时复习全部教材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总结出了“点面结合,分类落实”——高三文言文导学式复习类型。现分述如下:
一、关于“点面结合”
(一)“点”和“面”的相对性。
在不同层次的语文知识当中,“点”和“面”有其相对性。如果把整体语文知识看成“面”的话,则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就为“点”;如果把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看作“面”,则大纲内容中的每一部分就是“点”;如果把大纲内容中的每一部分看作“面”,则每一部分中的最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便是“点”。
(二)关于学生的“点”和“面”。
依照上述推理,如果我所授课班的所有学生为“面”的话,则学生中的某一位或几位就可以看作“点”。
(三)“点面结合”的运用。
1.就语文知识来说,所谓“点面结合”,就是在语文教学当中既照顾到学生课上课下对语文知识广泛的学习和积累,又顾及到教师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对语文知识重点的讲解和方法的指导,以“点”带“面”,扩大提高。
例如,在复习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第六单元文言文时,我首先布置学生系统复习课本上的单元知识,包括四篇课文——《师说》,《阿房宫赋》,《谏太宗十思疏》和《种树郭橐驼传》,复习相关的语文常识、课下注释、课后练习,以及做相应的一定量的单元课文训练题,以督促学生巩固复习语文“面”上的知识。
然后,在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以“点”带“面”,举一反三,通过几个或十几个典型的小问题(“点”)抽查学生总的复习(“面”)的情况,这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
接着,再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翻译一段文言文,巩固复习文言文应侧重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六大方面知识点,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就学生来说,所谓“点面结合”,就是教师提问学生时,根据不同难度的知识,分别提问不同水平的同学来回答问题,一些“面”上的多数学生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则要求集体回答,甚至不必回答。
这样“点面结合”,分清了“点”和“面”的情况,以“点”带“面”,就能很好地解决语文学习中知识容量大和课堂时间紧的矛盾,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学生的学习或复习有很大的好处。
二、关于“分类落实”
所谓“分类落实”,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其一,把广泛的语文知识分成多种类别,一类一项地落实,让学生掌握。
其二,把学生按其语文水平的层次分成若干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整理归纳不同难度的语文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地掌握语文知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一段文言文《吕氏春秋·知士》时,首先明确学生学习文言文应侧重掌握的六大方面:1.生字。2.古今异义。3.通假字。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6.特殊句式。然后,围绕这六大方面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相应分类,归纳落实,步步整理,直至翻译。这样,教师教学有抓手,学生学习有奔头,可收到很好的教学复习效果。
三、关于“导学式”
这里首先应该明确,无论“点面结合”,还是“分类落实”,都不能抛开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的双边活动模式——导学式,这种教学方式已在语文教改实践中被广泛地认可和推广实行。
(一)“指导”的体现
在教学中,广义上讲,教师的“指导”随时体现在学生学习的“问”当中,狭义上说,“指导”则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下面我从狭义上谈一谈我对“指导”的体会。
在指导学生复习第二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时,教师首先将其定为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弄清复习范围、复习重点难点,指导复习方法,以利于学生顺利复习。
第二课时,主要指导学生学习一段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答题思路。提问时特意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为什么名词活用为动词?为什么是使动用法?这种用法有何特点?……学生在结合教师的指导更正回答时,能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可举一反三,加以运用,提高技能。
(二)关于“学”
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吸收语文知识的过程当中,它既包括学生的自学,又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学,“导学式”教学即指后者。“导”和“学”结合得是否恰到好处,将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的好坏。
事实上,“点面结合”包含着“分类落实”,“分类落实”又体现着“点面结合”,而二者又始终贯穿着“导学式”,因而三者相辅相成,融于一体。
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双基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单位:浙江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总结出了“点面结合,分类落实”——高三文言文导学式复习类型。现分述如下:
一、关于“点面结合”
(一)“点”和“面”的相对性。
在不同层次的语文知识当中,“点”和“面”有其相对性。如果把整体语文知识看成“面”的话,则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就为“点”;如果把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看作“面”,则大纲内容中的每一部分就是“点”;如果把大纲内容中的每一部分看作“面”,则每一部分中的最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便是“点”。
(二)关于学生的“点”和“面”。
依照上述推理,如果我所授课班的所有学生为“面”的话,则学生中的某一位或几位就可以看作“点”。
(三)“点面结合”的运用。
1.就语文知识来说,所谓“点面结合”,就是在语文教学当中既照顾到学生课上课下对语文知识广泛的学习和积累,又顾及到教师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对语文知识重点的讲解和方法的指导,以“点”带“面”,扩大提高。
例如,在复习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第六单元文言文时,我首先布置学生系统复习课本上的单元知识,包括四篇课文——《师说》,《阿房宫赋》,《谏太宗十思疏》和《种树郭橐驼传》,复习相关的语文常识、课下注释、课后练习,以及做相应的一定量的单元课文训练题,以督促学生巩固复习语文“面”上的知识。
然后,在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以“点”带“面”,举一反三,通过几个或十几个典型的小问题(“点”)抽查学生总的复习(“面”)的情况,这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
接着,再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翻译一段文言文,巩固复习文言文应侧重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六大方面知识点,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就学生来说,所谓“点面结合”,就是教师提问学生时,根据不同难度的知识,分别提问不同水平的同学来回答问题,一些“面”上的多数学生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则要求集体回答,甚至不必回答。
这样“点面结合”,分清了“点”和“面”的情况,以“点”带“面”,就能很好地解决语文学习中知识容量大和课堂时间紧的矛盾,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促进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学生的学习或复习有很大的好处。
二、关于“分类落实”
所谓“分类落实”,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其一,把广泛的语文知识分成多种类别,一类一项地落实,让学生掌握。
其二,把学生按其语文水平的层次分成若干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整理归纳不同难度的语文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地掌握语文知识。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一段文言文《吕氏春秋·知士》时,首先明确学生学习文言文应侧重掌握的六大方面:1.生字。2.古今异义。3.通假字。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6.特殊句式。然后,围绕这六大方面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相应分类,归纳落实,步步整理,直至翻译。这样,教师教学有抓手,学生学习有奔头,可收到很好的教学复习效果。
三、关于“导学式”
这里首先应该明确,无论“点面结合”,还是“分类落实”,都不能抛开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的双边活动模式——导学式,这种教学方式已在语文教改实践中被广泛地认可和推广实行。
(一)“指导”的体现
在教学中,广义上讲,教师的“指导”随时体现在学生学习的“问”当中,狭义上说,“指导”则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下面我从狭义上谈一谈我对“指导”的体会。
在指导学生复习第二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时,教师首先将其定为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弄清复习范围、复习重点难点,指导复习方法,以利于学生顺利复习。
第二课时,主要指导学生学习一段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答题思路。提问时特意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为什么名词活用为动词?为什么是使动用法?这种用法有何特点?……学生在结合教师的指导更正回答时,能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可举一反三,加以运用,提高技能。
(二)关于“学”
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吸收语文知识的过程当中,它既包括学生的自学,又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学,“导学式”教学即指后者。“导”和“学”结合得是否恰到好处,将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的好坏。
事实上,“点面结合”包含着“分类落实”,“分类落实”又体现着“点面结合”,而二者又始终贯穿着“导学式”,因而三者相辅相成,融于一体。
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双基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单位:浙江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