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学生只要也只有对某个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无止境地去求知和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学生视某个学科为负担,对此感到索然寡味,产生畏难心理,就会在消极的滑梯上越滑越远、越滑越低。因此,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兴趣培养为切入点,联系当地实际,依托农村背景,设置精彩的问题,以达到激发学习动力的目的。以下就是几种行之有效的基本策略。
一、学以致用
联系实际,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最重要最普遍的的策略,具体的办法就是做应用题。
案例1:“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上有头20个,下有脚48只。求鸡兔各多少只。
这是一道经典的应用题,农村学生很熟悉这个问题的情境。可用多种方法求解。除了假设法、列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外,也可以营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轻松求解:假设兔子的前两只脚抬起来,下面总共有多少只脚?学生答20×2=40只。实际是多少只?48只。多了几只?48-40=8只。那有几只兔子把它们的前两只脚抬起来了?8÷2=4只。问题轻松解决。笔者说到“兔子的前两只脚抬起来”时,就发现有很多顽皮的孩子将双手抬起来上下摆动。这时,笔者非但没有指责,还指着一位同学问大家:“你们看那只兔子,就会发现,有一只兔子,就有两只脚抬起来,现在抬起来了8只脚,有几只兔子?”同学们异口同声。相信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随机应变,学生一定会印象深刻。
案例2:要用长50米的铁栏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矩形的花圃,怎样围法才能使围成的花圃的面积最大?
这是练习册上的关于二次函数应用的一道经典题,城市孩子比较熟悉问题情境,而笔者所面临的学生来自牧区,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题意,同时也为了彰显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我略作改动:要用长50米的铁丝围栏,一面靠墙,围成一个矩形羊圈,怎样围法才能使围成的羊圈的面积最大?学生看到问题后兴趣巨大,因为他们觉得用同样的材料,可以有最优的设计,这很有现实意义,可以为家里做点实实在在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应用题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往往成为学生的软肋。但如果教师营造好农村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梳理好逻辑关系,组织好语言,恰巧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故事激趣
古往今来,数学发展史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数学故事。根据教学需要,穿插进去一段相应的故事,除有引发兴趣、激发热情之利外,亦有抛砖引玉、画龙点睛之妙。
案例3,在讲完质数和合数时,教师总结:大于4的偶数都是合数,奇数就不一定了,有的是合数,有的是质数。那合数和质数有没有关系?
教师先写上几个例子:6=3+3,8=3+5,10=3+7=5+5,12=5+7,14=3+11=7+7……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哥德巴赫猜想),并顺势讲讲陈景润的故事,特别是讲讲他对数学的痴迷和热爱。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淹不死的,勾三股四弦五,聪明的小高斯,丢番图的墓碑,通过故事,学生不仅引发了探究兴趣,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还接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谓一石数鸟。教师也可以收集或自编故事,创设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境。
案例4:笔者在讲解比例尺时,先让学生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以每秒0.5厘米的速度前进,结果用了10秒钟就从北京行走到了哈尔滨,这是怎么回事?以此来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显然要比平铺直叙、单刀直入好了很多。
另外,数学老师可以想办法让自己的语言形象些、幽默些、轻松些,多用类比、打比方的方法,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降低难度,也有利于提升兴趣、提高效果。
三、情感沟通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情感激趣法,是指通过关爱学生,培养融洽的师生感情,从而激发其学习相应学科的热情的办法。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强,加之农村学生见到的新事物比城市的孩子少,对有些问题的理解很有难度,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习兴趣逐步下降。遇到这种趋向,教师应想方设法努力遏制。如果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死板的、严厉的,对待学困生的态度是简单的、粗暴的,学生就会感觉老师很疏远、很无情,甚至很可怕,就谈不上喜欢他的课。反之,如果能在课间、课后抽出一两分钟的时间,轻松愉快地和学生说说话,唠唠家常,关心一下他,就可以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学生就有可能因为喜欢这样的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对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只要有微小的进步,教师就要快快抓住机会,及时表扬,让他们把良好的势头延续下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除了上述三种基本策略外,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动手操作法、课件演示法、活动教学法,若运用得当,也能为数学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关键在于老师愿意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知问题,抓住思维容易受阻的关节,用不同寻常的办法让学生开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学以致用
联系实际,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最重要最普遍的的策略,具体的办法就是做应用题。
案例1:“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上有头20个,下有脚48只。求鸡兔各多少只。
这是一道经典的应用题,农村学生很熟悉这个问题的情境。可用多种方法求解。除了假设法、列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外,也可以营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轻松求解:假设兔子的前两只脚抬起来,下面总共有多少只脚?学生答20×2=40只。实际是多少只?48只。多了几只?48-40=8只。那有几只兔子把它们的前两只脚抬起来了?8÷2=4只。问题轻松解决。笔者说到“兔子的前两只脚抬起来”时,就发现有很多顽皮的孩子将双手抬起来上下摆动。这时,笔者非但没有指责,还指着一位同学问大家:“你们看那只兔子,就会发现,有一只兔子,就有两只脚抬起来,现在抬起来了8只脚,有几只兔子?”同学们异口同声。相信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随机应变,学生一定会印象深刻。
案例2:要用长50米的铁栏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矩形的花圃,怎样围法才能使围成的花圃的面积最大?
这是练习册上的关于二次函数应用的一道经典题,城市孩子比较熟悉问题情境,而笔者所面临的学生来自牧区,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题意,同时也为了彰显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我略作改动:要用长50米的铁丝围栏,一面靠墙,围成一个矩形羊圈,怎样围法才能使围成的羊圈的面积最大?学生看到问题后兴趣巨大,因为他们觉得用同样的材料,可以有最优的设计,这很有现实意义,可以为家里做点实实在在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应用题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往往成为学生的软肋。但如果教师营造好农村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梳理好逻辑关系,组织好语言,恰巧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故事激趣
古往今来,数学发展史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数学故事。根据教学需要,穿插进去一段相应的故事,除有引发兴趣、激发热情之利外,亦有抛砖引玉、画龙点睛之妙。
案例3,在讲完质数和合数时,教师总结:大于4的偶数都是合数,奇数就不一定了,有的是合数,有的是质数。那合数和质数有没有关系?
教师先写上几个例子:6=3+3,8=3+5,10=3+7=5+5,12=5+7,14=3+11=7+7……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哥德巴赫猜想),并顺势讲讲陈景润的故事,特别是讲讲他对数学的痴迷和热爱。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淹不死的,勾三股四弦五,聪明的小高斯,丢番图的墓碑,通过故事,学生不仅引发了探究兴趣,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还接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谓一石数鸟。教师也可以收集或自编故事,创设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境。
案例4:笔者在讲解比例尺时,先让学生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以每秒0.5厘米的速度前进,结果用了10秒钟就从北京行走到了哈尔滨,这是怎么回事?以此来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显然要比平铺直叙、单刀直入好了很多。
另外,数学老师可以想办法让自己的语言形象些、幽默些、轻松些,多用类比、打比方的方法,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降低难度,也有利于提升兴趣、提高效果。
三、情感沟通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情感激趣法,是指通过关爱学生,培养融洽的师生感情,从而激发其学习相应学科的热情的办法。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强,加之农村学生见到的新事物比城市的孩子少,对有些问题的理解很有难度,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习兴趣逐步下降。遇到这种趋向,教师应想方设法努力遏制。如果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死板的、严厉的,对待学困生的态度是简单的、粗暴的,学生就会感觉老师很疏远、很无情,甚至很可怕,就谈不上喜欢他的课。反之,如果能在课间、课后抽出一两分钟的时间,轻松愉快地和学生说说话,唠唠家常,关心一下他,就可以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学生就有可能因为喜欢这样的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对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只要有微小的进步,教师就要快快抓住机会,及时表扬,让他们把良好的势头延续下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除了上述三种基本策略外,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动手操作法、课件演示法、活动教学法,若运用得当,也能为数学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关键在于老师愿意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知问题,抓住思维容易受阻的关节,用不同寻常的办法让学生开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