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超常儿童
面对一个小孩子,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自然不自然地先从是否聪明这个维度评价起。当然了,为人父母的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更聪明更优秀呢!看看现在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智力开发课程、天才宝宝培训班,我们的家长大多也是热情高涨,趋之若鹜。不难发现,对聪明的推崇已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体现。从在70年代开始,“科大少年班”“神童”这样的字眼就已成为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高智商,在孩子的一生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社会视角:高智商=低能VS高智商=成功
通常我们会认为超高智力的儿童“不善交际”“适应性差”“神经过敏”,但是大多数研究表明,高智商的人往往友善、适应性较强且较受欢迎。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曾对1500名天才学生进行过跨年代的长期考察,结果显示这些人比普通学生更加健康、更具有协调性,心理适应性更强。他们比一般人得到更多的奖赏和声望,在艺术和文学上做出更多的贡献。不仅如此,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也比普通的人高。
看到上述的研究数据你会不会心生质疑呢?那么为什么有媒体频频报出某某12岁神童上大学后出家、超常儿童自杀之类的新闻呢?名牌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虽然负面新闻只是个别的极端案例,但据统计,曾经风光一时科大少年班的神童们,其中50%如今已是泯然于众人,这些“伤仲永”现象又作何解释呢?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对培养天才儿童报以什么样的态度呢?
专家解析:何为超常儿童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先要简单的定义—下何为超常儿童。超常儿童通常具备以下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善于概括的非凡能力,能抓住实质,迅速灵活地解决问题;视、听觉辨别能力较强,能理解汉字的组成和词义上的细微区别等;他们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记忆力也较强。在心理学中,我们所指的超常儿童不仅指智力超常,而在绘画、音乐、体育等艺术方面表现出特殊才能的儿童也算是超常儿童。
在美国,有心理学家曾利用磁共振扫描仪对具有数学天赋的儿童的大脑进行了扫描。结果令人惊讶:有数学天赋的儿童右脑的代谢活动是普通孩子的六至七倍。扫描还发现,这些儿童的额叶活动频繁,而普通孩子在完成同样的任务时这部分大脑几乎是不活动的。所以在心理学中,这些天生就与普通孩子有区别的儿童才算是超常儿童,或是神童。而那些后天培养出来的“人工天才”严格的说并不属于超常儿童的范畴。
家长心声:“人工天才”——我们该怎样对待
在明确了超常儿童的概念以后,是不是说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天生的禀赋就不用开发孩子的智力了呢?无论是天生的神童还是“人工天才”,为什么许多孩子在成年之后反而表现的差强人意,甚至对他们造成危害?
其实,作为家长,想要培养出聪明孩子的心情自然是可以理解的。高智商确实可以让我们在成人的世界里有所获益,毕竟这是一个知识的年代,知识是一切可以对人进行修饰的色彩中最灿烂的色彩,而高智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的掌握知识,在众人面前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安全感。所以很多家长会说,我培养你,让你学习,是为了让你以后能够少受些罪,做这一切是因为我爱你。其实,家长爱孩子从来就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是如何去爱孩子的?我们是否明确,对孩子的爱的背后是否隐藏了其他的原因。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实际是对自己未完成的一种补偿,而家长担心孩子的未来,通常是把自己内心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所以教育家们常说,对于双亲而言,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要如何培养孩子,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的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其实孩子的一生只有一个童年,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除了智力以外,成年以后的人格和能力都是在童年期之前形成的,孩子在他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同人格特点和能力要发展,对各种事物发生的敏感性也是不一样的,这时一定不要因为过份人工的培养破坏他的自然发展,而要帮助他渡过这个敏感期,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没有受到外界过多控制的孩子,自然而然学会控制自己,使自己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和发展上;人生只有一次,自己在活着的感觉,是使人生变得更加真切充实的清醒剂。而受到外界过多控制的孩子,则会在学习之外的方面找回自己的自主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神童或是成绩优秀的孩子成年之会反而会做出很多令人失望的事情。
而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超常的智力不能预示个体会有超常的创造力,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在20世纪初做的超常儿童追踪研究表明,天才儿童在成年后事业成功的比率确实比普通智商的儿童高,但是这些超常儿童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超常的智力,与普通智商儿童中取得成功的人一样,决定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这些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因素。而无论是超常儿童、人工天才还是普通孩子,心理的协调发展、适合的环境和教育才决定儿童是否能顺利发展以及发展过程的起伏。
如果我们的孩子确实有着某些惊人的潜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他们,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呢?
首先我们要给他们充足的空间,允许天才儿童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发展,即使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跳到更高的年级。其次就是要丰富,要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个别化的教材和课程,为他们提供智力上的挑战,鼓励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
而在对待孩子的心态上,很多家长都认为天才就是全才。并要求他们不仅在学业上是全才,同时在各学科都要表现卓越,而现实中:在学术领域很少有全能的天才儿童,天才往往是界定清楚的专业特长。智力的发展中不平衡比发展平衡要普遍得多。即使是天才儿童也可能在某个领域颇具天赋,同时在另一个领域或是应试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如果家长因为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特殊天赋,而要求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比一般人完美,一旦他们不能表现卓越就给与不屑的评价,这样夸大或贬低孩子的才华,不仅使孩子背负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会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使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和喜好,去做一些学校或社会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这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情感虐待和剥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天才儿童最后会成为一个很平常的人,甚至往往会有一些人格缺失和情感方面的问题。
所以,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方式培养孩子,作为父母的任务是教育好自己,不要给孩子制造麻烦,让他们能正常的发展。
面对一个小孩子,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自然不自然地先从是否聪明这个维度评价起。当然了,为人父母的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更聪明更优秀呢!看看现在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智力开发课程、天才宝宝培训班,我们的家长大多也是热情高涨,趋之若鹜。不难发现,对聪明的推崇已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体现。从在70年代开始,“科大少年班”“神童”这样的字眼就已成为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高智商,在孩子的一生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社会视角:高智商=低能VS高智商=成功
通常我们会认为超高智力的儿童“不善交际”“适应性差”“神经过敏”,但是大多数研究表明,高智商的人往往友善、适应性较强且较受欢迎。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曾对1500名天才学生进行过跨年代的长期考察,结果显示这些人比普通学生更加健康、更具有协调性,心理适应性更强。他们比一般人得到更多的奖赏和声望,在艺术和文学上做出更多的贡献。不仅如此,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也比普通的人高。
看到上述的研究数据你会不会心生质疑呢?那么为什么有媒体频频报出某某12岁神童上大学后出家、超常儿童自杀之类的新闻呢?名牌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虽然负面新闻只是个别的极端案例,但据统计,曾经风光一时科大少年班的神童们,其中50%如今已是泯然于众人,这些“伤仲永”现象又作何解释呢?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对培养天才儿童报以什么样的态度呢?
专家解析:何为超常儿童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先要简单的定义—下何为超常儿童。超常儿童通常具备以下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善于概括的非凡能力,能抓住实质,迅速灵活地解决问题;视、听觉辨别能力较强,能理解汉字的组成和词义上的细微区别等;他们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记忆力也较强。在心理学中,我们所指的超常儿童不仅指智力超常,而在绘画、音乐、体育等艺术方面表现出特殊才能的儿童也算是超常儿童。
在美国,有心理学家曾利用磁共振扫描仪对具有数学天赋的儿童的大脑进行了扫描。结果令人惊讶:有数学天赋的儿童右脑的代谢活动是普通孩子的六至七倍。扫描还发现,这些儿童的额叶活动频繁,而普通孩子在完成同样的任务时这部分大脑几乎是不活动的。所以在心理学中,这些天生就与普通孩子有区别的儿童才算是超常儿童,或是神童。而那些后天培养出来的“人工天才”严格的说并不属于超常儿童的范畴。
家长心声:“人工天才”——我们该怎样对待
在明确了超常儿童的概念以后,是不是说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天生的禀赋就不用开发孩子的智力了呢?无论是天生的神童还是“人工天才”,为什么许多孩子在成年之后反而表现的差强人意,甚至对他们造成危害?
其实,作为家长,想要培养出聪明孩子的心情自然是可以理解的。高智商确实可以让我们在成人的世界里有所获益,毕竟这是一个知识的年代,知识是一切可以对人进行修饰的色彩中最灿烂的色彩,而高智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的掌握知识,在众人面前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安全感。所以很多家长会说,我培养你,让你学习,是为了让你以后能够少受些罪,做这一切是因为我爱你。其实,家长爱孩子从来就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是如何去爱孩子的?我们是否明确,对孩子的爱的背后是否隐藏了其他的原因。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实际是对自己未完成的一种补偿,而家长担心孩子的未来,通常是把自己内心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所以教育家们常说,对于双亲而言,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要如何培养孩子,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的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其实孩子的一生只有一个童年,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除了智力以外,成年以后的人格和能力都是在童年期之前形成的,孩子在他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同人格特点和能力要发展,对各种事物发生的敏感性也是不一样的,这时一定不要因为过份人工的培养破坏他的自然发展,而要帮助他渡过这个敏感期,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没有受到外界过多控制的孩子,自然而然学会控制自己,使自己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和发展上;人生只有一次,自己在活着的感觉,是使人生变得更加真切充实的清醒剂。而受到外界过多控制的孩子,则会在学习之外的方面找回自己的自主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神童或是成绩优秀的孩子成年之会反而会做出很多令人失望的事情。
而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超常的智力不能预示个体会有超常的创造力,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在20世纪初做的超常儿童追踪研究表明,天才儿童在成年后事业成功的比率确实比普通智商的儿童高,但是这些超常儿童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超常的智力,与普通智商儿童中取得成功的人一样,决定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这些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因素。而无论是超常儿童、人工天才还是普通孩子,心理的协调发展、适合的环境和教育才决定儿童是否能顺利发展以及发展过程的起伏。
如果我们的孩子确实有着某些惊人的潜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他们,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呢?
首先我们要给他们充足的空间,允许天才儿童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发展,即使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跳到更高的年级。其次就是要丰富,要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个别化的教材和课程,为他们提供智力上的挑战,鼓励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
而在对待孩子的心态上,很多家长都认为天才就是全才。并要求他们不仅在学业上是全才,同时在各学科都要表现卓越,而现实中:在学术领域很少有全能的天才儿童,天才往往是界定清楚的专业特长。智力的发展中不平衡比发展平衡要普遍得多。即使是天才儿童也可能在某个领域颇具天赋,同时在另一个领域或是应试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如果家长因为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特殊天赋,而要求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比一般人完美,一旦他们不能表现卓越就给与不屑的评价,这样夸大或贬低孩子的才华,不仅使孩子背负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会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使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和喜好,去做一些学校或社会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这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情感虐待和剥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天才儿童最后会成为一个很平常的人,甚至往往会有一些人格缺失和情感方面的问题。
所以,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方式培养孩子,作为父母的任务是教育好自己,不要给孩子制造麻烦,让他们能正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