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思维是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小学生处于思维培养的关键期,从形象思维开始上升到抽象思维,是他们思维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转变过去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知识获得过程的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参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在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上,笔者提出以下四策略。
一、情境引路,激活思维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时,能激发他们更大的潜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的状态,提高思维的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小学生丰富的好奇心,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的内容时,我创设了以下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有一天中午,羊村准备吃中饭了,慢羊羊村长给大家每人做了一个青草蛋糕。正在这时,村里来了一位客人,大家准备留他下来吃饭,可是蛋糕却少了一份,怎么办呢?暖羊羊班长说:“我不吃了,我肚子不饿。”美羊羊说:“我和班长一起吃一个好了,我也还不大饿。”于是慢羊羊村长说:“好吧,那么把一个青草蛋糕留给客人,暖羊羊和美羊羊合起来吃一个。羊羊们,现在把一个青草蛋糕平均分,她们俩每人吃到多少个蛋糕?”羊羊们说:“每人吃半个。”慢羊羊村长又说:“大家回答得很好!但是现在要把这半个蛋糕用一个数字来表示,谁来说说看,该怎么写呢?”羊羊们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摇了摇头,不知怎么办。于是,我问到:“那么到底该用什么数字呢,小朋友们,你们能帮羊羊们写出来吗?”
在这一问题情境中,我利用大家爱看的动漫故事,将数学问题隐藏在其中,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入情入境,把自己当作了羊羊中的一员。然后适时地出示分数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被点燃了,思维的阀门被打开了,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为新课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迁移运用,点燃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一种主动构建。而数学作为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内部知识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学习新知的台阶,引导学生在旧知中迁移出新知,学会数学的思考。
例如,在上《圆的面积》一课时,在如何推导面积公式上,我让学生从已有的旧知中获得启发,并思考解决的办法。(1)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很多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回忆圆的半径、圆周率、圆的周长等。(2)然后引导,圆的周长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学生想到了转化的方法,化圆为直。引起思考:我们能不能也用转化的方法,把圆的面积转化成已知的其他图形,然后再求出面积呢?学生大胆思考,我们学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的公式,是不是可以把圆转化为这些图形呢?接着教师引导孩子们拿出圆形纸板和小剪刀,将圆按半径进行等分、剪开再拼接成已知图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能够把圆拼成长方形,高就是半径r,而底边长就是周长的一半πr,面积就是πr×r=πr2。在这样的推理过程中,学生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迁移出新知,将新知纳入到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之中,促进了知识的有效构建。学生在构建新知的同时,获得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养成了数学思维的习惯。
三、自主尝试,活化思维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学生通过自身的尝试和体验,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课堂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抓住“自主尝试”的机会,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究,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此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对于圆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对于圆已经有了生活认识和初步的认知。于是,在上课时,一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个圆,可以借助实物、学习工具等等。学生兴致浓厚,纷纷想出多种办法,画出一个圆,有的用一元的硬币画出一个圆,有的则用圆形的一次性杯画出一个圆,基本上都是利用实物来描一个圆。这时一个学生说还可以用圆规画一个圆,教师就让学生上到展示台来画一个圆,有了学生的示范,老师接着就让全班学生自己利用圆规在本子上画一个圆。教师说了之后,学生都跃跃欲试。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是画不圆,就是固定不住。这时,教师就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画不圆,固定不住的时候该怎么办。通过学生的讨论,明确了在画圆的时候要确定圆心,圆心确定了一个圆的位置,同时要在画圆的时候两脚之间的距离要保持不变。
在这个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抓住学生“自主尝试”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尝试画一个圆来探究圆的特征,不仅掌握了圆的特征,而且很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评价反思,提升思维思维
当一节课即将结束时,通过反思一节课的学习过程,既能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实际教学效果的信息,又能再次引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挖掘、提炼,以揭示其深刻的内涵,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提升。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在全课总结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圆的面积公式理解了吗?他是怎样推倒出来的呢?,学生都积极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当学生说到:“是将圆通过剪拼的方法,把圆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然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拖导出来的。”时,教师适时指出:转化这个数学思想就是利用旧知识探究新问题。那么,在以前的学习当中,我们用到转化吗?学生针对老师的这个问题,马上开始搜索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纷纷发言后,教师适时指出:在推导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用到了“转化”、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就是利用通分,把它转化成相同分母的分数后,再进行计算的等等,通过转化思想,我们可以将不知道的、没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最后,教师进行了小结:转化在我们数学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能尝试运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找到“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使学生不仅内化了圆的面积推导过程,而且拓宽了数学思维。
总之,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调整好角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经历过程,发展数学能力。
一、情境引路,激活思维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时,能激发他们更大的潜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的状态,提高思维的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小学生丰富的好奇心,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的内容时,我创设了以下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有一天中午,羊村准备吃中饭了,慢羊羊村长给大家每人做了一个青草蛋糕。正在这时,村里来了一位客人,大家准备留他下来吃饭,可是蛋糕却少了一份,怎么办呢?暖羊羊班长说:“我不吃了,我肚子不饿。”美羊羊说:“我和班长一起吃一个好了,我也还不大饿。”于是慢羊羊村长说:“好吧,那么把一个青草蛋糕留给客人,暖羊羊和美羊羊合起来吃一个。羊羊们,现在把一个青草蛋糕平均分,她们俩每人吃到多少个蛋糕?”羊羊们说:“每人吃半个。”慢羊羊村长又说:“大家回答得很好!但是现在要把这半个蛋糕用一个数字来表示,谁来说说看,该怎么写呢?”羊羊们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摇了摇头,不知怎么办。于是,我问到:“那么到底该用什么数字呢,小朋友们,你们能帮羊羊们写出来吗?”
在这一问题情境中,我利用大家爱看的动漫故事,将数学问题隐藏在其中,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入情入境,把自己当作了羊羊中的一员。然后适时地出示分数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被点燃了,思维的阀门被打开了,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为新课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迁移运用,点燃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一种主动构建。而数学作为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内部知识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学习新知的台阶,引导学生在旧知中迁移出新知,学会数学的思考。
例如,在上《圆的面积》一课时,在如何推导面积公式上,我让学生从已有的旧知中获得启发,并思考解决的办法。(1)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很多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回忆圆的半径、圆周率、圆的周长等。(2)然后引导,圆的周长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学生想到了转化的方法,化圆为直。引起思考:我们能不能也用转化的方法,把圆的面积转化成已知的其他图形,然后再求出面积呢?学生大胆思考,我们学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的公式,是不是可以把圆转化为这些图形呢?接着教师引导孩子们拿出圆形纸板和小剪刀,将圆按半径进行等分、剪开再拼接成已知图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能够把圆拼成长方形,高就是半径r,而底边长就是周长的一半πr,面积就是πr×r=πr2。在这样的推理过程中,学生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迁移出新知,将新知纳入到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之中,促进了知识的有效构建。学生在构建新知的同时,获得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养成了数学思维的习惯。
三、自主尝试,活化思维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学生通过自身的尝试和体验,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课堂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抓住“自主尝试”的机会,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究,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此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对于圆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对于圆已经有了生活认识和初步的认知。于是,在上课时,一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个圆,可以借助实物、学习工具等等。学生兴致浓厚,纷纷想出多种办法,画出一个圆,有的用一元的硬币画出一个圆,有的则用圆形的一次性杯画出一个圆,基本上都是利用实物来描一个圆。这时一个学生说还可以用圆规画一个圆,教师就让学生上到展示台来画一个圆,有了学生的示范,老师接着就让全班学生自己利用圆规在本子上画一个圆。教师说了之后,学生都跃跃欲试。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是画不圆,就是固定不住。这时,教师就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画不圆,固定不住的时候该怎么办。通过学生的讨论,明确了在画圆的时候要确定圆心,圆心确定了一个圆的位置,同时要在画圆的时候两脚之间的距离要保持不变。
在这个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抓住学生“自主尝试”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尝试画一个圆来探究圆的特征,不仅掌握了圆的特征,而且很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评价反思,提升思维思维
当一节课即将结束时,通过反思一节课的学习过程,既能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实际教学效果的信息,又能再次引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挖掘、提炼,以揭示其深刻的内涵,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提升。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在全课总结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圆的面积公式理解了吗?他是怎样推倒出来的呢?,学生都积极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当学生说到:“是将圆通过剪拼的方法,把圆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然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拖导出来的。”时,教师适时指出:转化这个数学思想就是利用旧知识探究新问题。那么,在以前的学习当中,我们用到转化吗?学生针对老师的这个问题,马上开始搜索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纷纷发言后,教师适时指出:在推导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用到了“转化”、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就是利用通分,把它转化成相同分母的分数后,再进行计算的等等,通过转化思想,我们可以将不知道的、没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最后,教师进行了小结:转化在我们数学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能尝试运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找到“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使学生不仅内化了圆的面积推导过程,而且拓宽了数学思维。
总之,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调整好角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经历过程,发展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