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满江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u00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见满江,大概已是三年前的事。那时随队下乡,满江于我只是车窗外一闪而过的水村风景。惊瞥之下,勾起我心中对于江南水乡的无限遐想。三年后,因满江籍诗人汉权老师邀约,于晴朗闲暇周末,同众文友再见满江,终得近山亲水,躺入满江怀抱,细数满江风华。
  我们到满江的第一站,是满江移民安置点,观看产业扶贫车间的成效。
  车子在崭新的移民新居前停下。民居前,是绿棚的电子厂。那时太阳正烧得旺,火热的阳光直射大地,我们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我们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走进电子厂,凉风徐徐吹来,同样朝我们而来的,是流水线上一双双好奇的眼睛。
  我有些错愕,迎着那些藏在一副副老花镜后面的眼睛,竟有种学生走进办公室的错觉——若不是她们面前摆放着尚未完工的数据线,我定认为她们是满腹经纶的大学教授。
  经村支书介绍才知,这些多已头发花白的大妈大婶是移民安置点内的搬迁群众及附近村屯的群众。因为年纪大,重活累活已无法胜任,外出打工也无可能。电子厂建成后,主动招收她们入厂做工,计件予资,多劳多得。
  《大道之行也》中有言: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讲的是大同世界里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得所安稳。我以为,该电子厂不嫌大妈大婶们老眼昏花、手脚笨拙,而招之为工,这不只是一件可以增加群众收入的好事,更是一件关爱老年人,使其老有所用、老能有为的大善事。
  我有一段时间曾迷恋《百家讲坛》,喜欢听杨雨教授讲纳兰,听钱文忠教授说《弟子规》。钱文忠教授在说到“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时说到了自己的父亲。他说自己的父亲年纪已经很大了,很多事情其实已经拿不定主意。但每逢大小事,他都会向父亲请教一番,虽然他很多时候不一定会听从父亲的建议。钱文忠教授说,他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安慰老父亲的心,使他不至于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这使我想到了子夏问孝的事。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还有答子游句:“今之所谓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不是有所养就行的。更多的时候,孝是关心老人内心的需求。人都有被别人承认的需求,这种需求不论年纪,人皆有之。
  电子厂能雇用老人做工,这是对年迈力衰者的一种承认和接受。在电子厂里看到那一张张隐藏在花白头发下的灿烂笑脸,一半来源于她们劳有所得;另一半,则是源于她们觉得自己虽然老了,但自己还有所用,还能发挥余热,为自己家庭脱贫,为全面走向小康社会贡献一分力量。
  滿江安置点里的这家电子厂的做法和对老龄化人群的关怀,使我感受到了满江所特有的温度。
  看过电子厂,第二站便是知名度颇高的满江温泉。
  温泉在一面竖直的石壁下,石壁上缠绕着一棵虬髯古榕。石壁接近水面尺余处有一个石洞,为温泉活水出口。奈何已有数月不曾落雨,泉眼处已经断流。泉中储水深两米有余,浅处只能没膝。水质清冽,可见水中鱼儿往来,自由自在。
  我们到时正值午后一点,有两大人携一小孩在泉中游泳。见我们来,似是不好意思,离了水,到岸边落光处晒太阳。
  泉眼上石壁平整处书有“温泉”两个漆红大字,为光绪年间黄氏土司所题。此泉常年恒温20℃左右,是满江人夏季消暑解乏的好去处。到了冬天,此泉于寒风里暖气蒸腾,吸引人们前来观望、泡水。
  仁者悦水。大概文友中多是心存仁善之辈,所以见了这一汪碧色秀水,皆都蹲身弯腰,挽袖掬水,将清凉的泉水拍到脸上,浇去太阳落在脸上的火热。
  别了温泉,我们驱车前往诗人汉权的老家——六算屯。车子穿过松树林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进,十几分钟后,一座大山挡住了前行去路,山脚下散落着依山傍树的一栋栋小楼,透过稀疏的松针间隙映入眼帘。
  那座挡住了我们去路的大山上,绿草茸茸连到了白云边,像一张在天地间铺开的绿绒毯子。我转过头对同行的诗人三半说,这满山从白云间铺下来的绿草,使我莫名想要爬上去,在那山尖尖处偷一把白云藏在袖间,然后从山尖尖撒着欢儿滚到山脚下来。
  三半哈哈一笑,那笑声中或许流淌着和我一样的心思。
  众人下了车,站在此次邀请我们来做客的唐总家门前。齐人高的玉米禾举起蓬开的白色花穗伸向群峰,远处一条潺潺溪流将玉米禾和稻田分开。几个同来的女文友早已按捺不住放飞自我的心情,提着裙摆,迈上田埂,素手牵纱帐,秀肩比禾苗,轮番和田园美色合影去了。
  我不是热衷于拍照的人,只站在阳光里抬眼观望“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小屯子。已经见惯了故乡颜貌的汉权和我一样待在路边看着轮番与美景拍照合影的文友们。待太阳把她们的兴致烧减,一个个从田埂上跑回来时,汉权将小溪有泥鳅黄鳝的事一说,一个胆子稍大的女文友竟然兴奋得甩掉高跟鞋,哧溜一声下到稻田边的小溪去,扬言要抓一两条泥鳅上来。可一听溪边有吸血的蚂蟥,她又如跳入热锅里的青蛙一样弹跳出来,好似那蚂蟥已经粘上她光洁的腿肚子了。
  汉权领着我们顺着小溪向他家走去,快到他家院子时,一棵满挂果子的荔枝树吸引了我们。几个文友满眼发光地冲过去蹬地跃起,将那低矮枝头的荔枝一把摘下。剥蛋壳般剥去果皮,蛋白般洁嫩的果肉露出来,张嘴咬去,脸上的笑容瞬间被酸得皱巴巴的。估计还要多晒些日头,这荔枝才能真正熟透。
  午饭是在唐总家吃的。白切香猪土鸡肉,全是地道的乡村珍馐。席间,主宾举杯交酬,坐听村老细谈村里有趣往事。此时,屋外阳光热辣,屋内气氛热烈,直至太阳西斜。
  再见满江,已不是单单对江边幽草的匆匆一瞥,畅想之所以然。再见满江,已是旧貌换新颜,荒坡遍瓜果,田园山水美如画,物华天宝溢满江。
  我想,我还会再来满江的,只要闲暇风细细,只要满江水清清。
  作者简介:蓝宇,瑶族,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三月三》《民族文学》等刊物。
其他文献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都安瑶族自治县相聚,举行“广西《三月三》都安创作基地”挂牌仪式,我感到非常高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自治区民宗委向参加挂牌仪式的各位同志表示热烈欢迎!向为筹建创作基地付出辛勤工作的都安文联和付出辛勤努力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都安瑶族自治县是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的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早期河池农民运动的策源地之一,都安人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以“雄心征服千
期刊
在“中国壮乡”武鸣,有一家专门制作民族特色服装的家庭式小作坊。作坊主人黄格,带着两台缝纫机,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在市场里沉浮波折,终于将小作坊发展成了拥有四十多名员工的公司。  黄格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壮乡儿子,他对民族的传统服饰有一种说不清的痴迷和热爱。但在不断追求潮流时尚的今天,传统的民族服饰显得既“土”又“旧”。黄格心有不甘,他骨子里流淌着壮乡儿女的民族情结,他热爱民族文化,更想将之做大做强。 
期刊
我的故乡,是被视作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广西隆安县,一直被外界称为“稻作的故乡”。故乡的稻作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物考究,故乡的水稻生产距今上万年,人称“那乡”。壮话“那”是“稻田”之意。故乡人世世代代依“那”而居、依“那”而作。  自从先辈们发现了水稻,对水稻的耕种乐此不疲,周而复始。可他们逐渐发现,尽管不辞辛劳,结果还是有的年份大获丰收,有的年份歉收。为什么呢?人们发现丰收的年份都是雨水充沛
期刊
一  去岁己亥农历的三月初三,和煦的阳光普照着春日的大地。白鹭在县城金水河的上空展翅飞翔,飞过印象巴马小区的楼群,越过母鸡山公园的松林,飞向浩瀚的天宇。一大早,巴马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二十几个会员,聚集在“印象巴马”桥头的汽车客运总站,乘坐开往那兰的班车,去参加壮乡的山歌盛会。  那兰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南端,归那桃乡那敏村管辖。发源于巴马所圩的灵岐河潜入地下,在燕洞
期刊
热心人士振臂呼 奋力谱写新华章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蒙古、藏、朝鲜等民族语言类春晚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大量优秀的民族语言文化作品纷纷登场,深受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引起世人的关注。然而,拥有近两千万人口的壮族,却没有自己民族语言的春晚,这实在令人难以想象。直到2017年,以王杰清为代表的一批热心人士,抱着对民族负责的态度,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
期刊
芒果是著名的热带水果,被称为“热带水果之王”。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有“庵波罗果,见珍于世”的记载,芒果与荔枝一样为岭南佳果。广西田东县地处北回归线,地形酷似一只硕大的芒果,与芒果结下了不解之缘。该县右江河谷部分农户就是靠种植芒果脱贫致富,迈上小康之路。  夏日的一天,我从田东驱车前往南宁,途经右江河谷的平马、林逢、思林三镇时,只见路边山坡上,一片片芒果园硕果累累,金黄的芒果压弯了枝头
期刊
一首深邃悠远、穿越千年依然令人柔肠百结的歌,不时飘荡在武鸣的大地上。  船从远处来啰,随水流来到咧。  船到半中河啰,看我船多好哎。  儂噢!侬噢!  侬噢!侬噢!  船在河中漂咧,妹在岸上叫咧。  只有船靠岸啰,哪有岸靠船哎。  侬噢!侬噢!  侬噢!侬噢!  这首《船从远处来》流传于南宁市武鸣区罗圩、邓柳、仙湖一带。由作曲家韦苇记谱,刊载于1962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西民间歌曲集》中。听
期刊
去年“三月三”的锣鼓喧天,歌声似海,还历历在目。我喜欢的那一串串山歌,一场场粗犷的舞蹈,仍然飘荡在心底。那个着装如艳阳天一般的女子啊,一句又一句的壮欢,声声打通我的任督二脉。她的歌声涨过了大河,何止十万八千箩呢?从去年开始,我一直期盼着与这个节庆再相遇。我的歌声和心灵深处,已与它有了秘而不宣的感应。  而今年的春仿佛来得有些晚,三月初了,我还觉得有一丝阴冷。这可能是心的感受,或是庚子年遗留下春的底
期刊
春 天  夏天过于毒辣  它晒黑了人类  烤干了万物  烘裂了大地  夏天没有任何理由取代我  世界应该永远是百花盛开的春天夏 天  秋天太残酷了  它将万物引向衰老  满山遍野  草木凋零  一派萧条  世界应该永远都是热烈蓬勃的夏天秋 天  冬天太冷酷了  它吞没一切绿色  冻结所有生机  整个世界一片空白  金黄的秋天,应该永在冬 天  春天过于懦弱  它使毒草得以復苏  幼虫得以繁衍  病
期刊
从小学到大学,一本本的录取通知书之于每一个学子是一枚枚苦读的勋章,也是一张张别离的车票,一封封牵挂的信笺。迈出脚的那一步,家乡便可被称为“故乡”,那一片土地,那一座山,那一条路,只剩下父母张望的眼睛和寒暑假。  虽然在外求学,但我还是更喜欢“家乡”这个词,没有那么生疏。“家乡”之于我,一是作为女子的我还未出嫁;二是无论大小假期,即便只有三天,我也愿意连跑带飞地往家里赶,所以,我和家乡还算亲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