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从美学角度上说,是具有悲壮美的,爱国将士在战场上为国家流血,勇者们的见义勇为留的鲜血,都体现出悲壮之美,它能给人一种感染力。如果谈到“血”,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血腥和暴力,作家们通过对流血的描述来凸显自己的作品中的暴力,在中国,血也被视为人的灵魂所在。作为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我们国家对于血的定义也是神圣且神秘的,血的颜色是鲜红的,在我国古代鲜红色代表着吉祥和喜庆。从这个角度来说,血不仅没有我认为的血腥和暴力,反而代表了一种别样的美。
余华的创作主要可以说是分成两个阶段,前期的作品余华以对抗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控诉世界和人性的黑暗,将暴力展示的淋漓尽致,但同时本身文字也是有暴力的倾向。而后期余华的作品,逐渐放弃了与世界对立,而变成了一种稳重的心态,并且将此体现在后期的作品中,例如《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卖血挣钱”,而是为了养活自己的家。维持生计只有靠卖血,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为了给儿子治病卖血途中各种痛苦的经历,并且在经历那么多变化和磨难之后,平静的面对生活,更是表现出人性的光辉。通读《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的是许三观在年轻时并没有向困难妥协,一次又一次的将自己从挫折的泥沼中拉起,这不仅是许三观对于自己命运的执着,更是他向命运反抗的证明,可就是这样顽强不屈的一个人,却由于年迈卖不出去“血”奔溃,所以说“血”不是挣钱的工具而是支撑他生活下去的动力。
一、“血”的来历
余华的作品是一直在变化着的,无论是从叙述方式,叙述视角还是文本风格到价值立场一直在改变,但是在暴力叙述和人性的话题他却没有改变,而余华的作品为何如此血腥暴力,为什么如此沉迷于对“血”的描述。
首先,童年经历。我们通过了解余华的生平就不难发现,他并没有享受到童年应有的乐趣。由于余华童年时生活在一个小县城,这与外界的接触本身就具有局限性,再加上父母忙于工作,总是将余华与哥哥锁在自己家中,不仅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就连玩伴也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哥哥,可见他的童年是不幸福的,甚至可以算是孤单,不自由的。因此导致他对自由对解放天性的渴望,这都体现在他后来的作品中。
因为父母曾在医院工作,后来余华也成为了一名牙医,由于自己的职业关系,他对医院相当的了解,“在医院里接触到的不仅是冰冷的白色,还有从手术室中带出的血肉模糊的颜色,对于自己父亲最突出的印象就是父亲胸前的斑斑血迹以及被扔在垃圾桶中手套上沾染的鲜血。这就导致余华并不惧怕鲜血,家庭和生活的影响促进了余华作品写作风格的形成。
其次,东西方后现代作家的影响。对余华创作影响最大的三位作家就是鲁迅、卡夫卡、川端康成。余华读了卡夫卡的作品使他放弃温情转向对暴力冷漠的写作。川端康成的细节也描写大大的影响了余华。他的每一部作品中血腥暴力的场面都是细节描写。例如,《死亡叙述》中“动脉里的血‘哔’地一片涌出来,想像倒出去一盆洗脚水似的……我的鲜血很像一棵百年老树隆起地面的根须。” 余华将鲜血描写成洗脚水,根须,这么旁观者的冷漠语言,没有一丝丝的情感在内,都是用平稳的语言描述,这就是余华。余华将他们的特色融合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注入中国文学新的血液,开启新的篇章。
二、“血”的意义
血在文章中被赋予了多层含义,但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血是我们身体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圣经》里说:“因为活物的生命都是在血中,我把这血赐给你们,可以在坛上为你们赎罪;因为血中有生命,所以能赎罪。”《圣经》认为,血就是人的生命。
“血”不仅仅作为生命的象征,它还是传统血缘亲情的纽带,自古以来血液就作为验亲的一种方式,滴血认亲在古代是很常见的,虽然它在现在看来是不科学的,但是古代帝王想要验证后代是否是自己亲生骨肉,滴血认亲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将两个活人的血同时滴在一碗清水中,如果融合在一起就证明是亲骨血,反之,如果没融合在一起,后果也是可想而知了,血浓于水也就表现于此。
本书中刻画出的许三观在年轻力壮的时候第一次卖血,但因此得了甜头,卖血娶媳妇,卖血为儿子赔偿医药费,卖血给情人买“礼物”,灾荒年卖血改善生活,几次卖血为儿子看病。但是血液并不是来自永不枯竭的水井,一次次卖血的许三观有一眼泉,不断喷涌着对生的渴望和活着的担当,流淌着作为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勇气和智慧。
平凡的人用着不平凡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平凡的许三观就在用他自己方式去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渡过生活抛给他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虽然他遭遇了很多不幸,但是比起《活着》里面的福贵,生活还是给了他很多努力的余地,使他能够靠卖血渡过难关,所以我觉得努力和善意会让生活变得更好,生活也并不是每次都会把你逼上死角,不会让你一丝不得挣扎。
虽然许三观因为不同的原因多次卖血,但是每一次没有将卖血的这个钱花在自己的身上,确切的说是他从没有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卖血,即便一乐是自己的老婆和何小勇所生,并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但是他还是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许三观的“牺牲精神”体现了人性的善还有对亲情的重视。
在这个非常传统的国家,还是那样的時代,妻子的背叛使男人丧失了尊严,在伦理,在道德的驱动下,许三观不仅承受着外界为自己带来的巨大的压力,许三观自己内心也承受着巨大的煎熬。支撑许三观挺过去的不仅是身为一个男人的责任,更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子深沉的爱。在许三观为一乐卖血的时候我们就不难发现,即使许三观了解一乐的真实身份,但是亲情的力量依旧是不可抗拒的,这才是支撑许三观卖血的真正原因。
即使生活在一个贫困的时代,许三观一家人的生活也已经食不果腹,但是这种情况下许三观依然乐观的对待生活。许玉兰在文革期间受到批斗,但是许三观对玉兰不离不弃,不仅每天给玉兰送饭,还将自己省下的肉藏在饭的底下,正是这种小的细节打动了我们所有的人。玉兰做出了背叛自己的事情,许三观是很生气的,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种事情放弃自己的妻子,反而对她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通过余华的温情的笔触描绘许三观坎坷的一生,但是磨难中体现的是不可磨灭的亲情,余华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和对亲情的渴望。
(作者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余华的创作主要可以说是分成两个阶段,前期的作品余华以对抗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控诉世界和人性的黑暗,将暴力展示的淋漓尽致,但同时本身文字也是有暴力的倾向。而后期余华的作品,逐渐放弃了与世界对立,而变成了一种稳重的心态,并且将此体现在后期的作品中,例如《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卖血挣钱”,而是为了养活自己的家。维持生计只有靠卖血,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为了给儿子治病卖血途中各种痛苦的经历,并且在经历那么多变化和磨难之后,平静的面对生活,更是表现出人性的光辉。通读《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的是许三观在年轻时并没有向困难妥协,一次又一次的将自己从挫折的泥沼中拉起,这不仅是许三观对于自己命运的执着,更是他向命运反抗的证明,可就是这样顽强不屈的一个人,却由于年迈卖不出去“血”奔溃,所以说“血”不是挣钱的工具而是支撑他生活下去的动力。
一、“血”的来历
余华的作品是一直在变化着的,无论是从叙述方式,叙述视角还是文本风格到价值立场一直在改变,但是在暴力叙述和人性的话题他却没有改变,而余华的作品为何如此血腥暴力,为什么如此沉迷于对“血”的描述。
首先,童年经历。我们通过了解余华的生平就不难发现,他并没有享受到童年应有的乐趣。由于余华童年时生活在一个小县城,这与外界的接触本身就具有局限性,再加上父母忙于工作,总是将余华与哥哥锁在自己家中,不仅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就连玩伴也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哥哥,可见他的童年是不幸福的,甚至可以算是孤单,不自由的。因此导致他对自由对解放天性的渴望,这都体现在他后来的作品中。
因为父母曾在医院工作,后来余华也成为了一名牙医,由于自己的职业关系,他对医院相当的了解,“在医院里接触到的不仅是冰冷的白色,还有从手术室中带出的血肉模糊的颜色,对于自己父亲最突出的印象就是父亲胸前的斑斑血迹以及被扔在垃圾桶中手套上沾染的鲜血。这就导致余华并不惧怕鲜血,家庭和生活的影响促进了余华作品写作风格的形成。
其次,东西方后现代作家的影响。对余华创作影响最大的三位作家就是鲁迅、卡夫卡、川端康成。余华读了卡夫卡的作品使他放弃温情转向对暴力冷漠的写作。川端康成的细节也描写大大的影响了余华。他的每一部作品中血腥暴力的场面都是细节描写。例如,《死亡叙述》中“动脉里的血‘哔’地一片涌出来,想像倒出去一盆洗脚水似的……我的鲜血很像一棵百年老树隆起地面的根须。” 余华将鲜血描写成洗脚水,根须,这么旁观者的冷漠语言,没有一丝丝的情感在内,都是用平稳的语言描述,这就是余华。余华将他们的特色融合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注入中国文学新的血液,开启新的篇章。
二、“血”的意义
血在文章中被赋予了多层含义,但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血是我们身体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圣经》里说:“因为活物的生命都是在血中,我把这血赐给你们,可以在坛上为你们赎罪;因为血中有生命,所以能赎罪。”《圣经》认为,血就是人的生命。
“血”不仅仅作为生命的象征,它还是传统血缘亲情的纽带,自古以来血液就作为验亲的一种方式,滴血认亲在古代是很常见的,虽然它在现在看来是不科学的,但是古代帝王想要验证后代是否是自己亲生骨肉,滴血认亲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将两个活人的血同时滴在一碗清水中,如果融合在一起就证明是亲骨血,反之,如果没融合在一起,后果也是可想而知了,血浓于水也就表现于此。
本书中刻画出的许三观在年轻力壮的时候第一次卖血,但因此得了甜头,卖血娶媳妇,卖血为儿子赔偿医药费,卖血给情人买“礼物”,灾荒年卖血改善生活,几次卖血为儿子看病。但是血液并不是来自永不枯竭的水井,一次次卖血的许三观有一眼泉,不断喷涌着对生的渴望和活着的担当,流淌着作为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勇气和智慧。
平凡的人用着不平凡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平凡的许三观就在用他自己方式去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渡过生活抛给他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虽然他遭遇了很多不幸,但是比起《活着》里面的福贵,生活还是给了他很多努力的余地,使他能够靠卖血渡过难关,所以我觉得努力和善意会让生活变得更好,生活也并不是每次都会把你逼上死角,不会让你一丝不得挣扎。
虽然许三观因为不同的原因多次卖血,但是每一次没有将卖血的这个钱花在自己的身上,确切的说是他从没有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卖血,即便一乐是自己的老婆和何小勇所生,并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但是他还是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许三观的“牺牲精神”体现了人性的善还有对亲情的重视。
在这个非常传统的国家,还是那样的時代,妻子的背叛使男人丧失了尊严,在伦理,在道德的驱动下,许三观不仅承受着外界为自己带来的巨大的压力,许三观自己内心也承受着巨大的煎熬。支撑许三观挺过去的不仅是身为一个男人的责任,更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子深沉的爱。在许三观为一乐卖血的时候我们就不难发现,即使许三观了解一乐的真实身份,但是亲情的力量依旧是不可抗拒的,这才是支撑许三观卖血的真正原因。
即使生活在一个贫困的时代,许三观一家人的生活也已经食不果腹,但是这种情况下许三观依然乐观的对待生活。许玉兰在文革期间受到批斗,但是许三观对玉兰不离不弃,不仅每天给玉兰送饭,还将自己省下的肉藏在饭的底下,正是这种小的细节打动了我们所有的人。玉兰做出了背叛自己的事情,许三观是很生气的,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种事情放弃自己的妻子,反而对她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通过余华的温情的笔触描绘许三观坎坷的一生,但是磨难中体现的是不可磨灭的亲情,余华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和对亲情的渴望。
(作者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