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曼妙天女花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y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悟妙道好一似春梦乍酲,猛然醒又入梦长夜冥冥;未修真便言悟终成梦境,到无梦与无醒方见性灵。”
  这是梅兰芳在《天女散花》一剧中出场所唱的一段“二黄慢板”,可谓道尽佛缘三昧,实际上也说尽了人生真谛。观梅兰芳的佛教绘画,无需拿什么“理论”、“体系”来框模框样,便可于那无门无派却自有中国气派的性灵道场中有所感悟。
  


  梅兰芳的绘画工笔细腻,多精于花鸟静物。近年来,所见梅氏绘画中竟偶尔也有一轴、两轴人物绘画,其中的佛教绘画更属罕世精品,值得关注。通观其佛教绘画,笔触工细,描画传神,颇有通神灵性。
  因缘际会结善果
  梅兰芳的佛教绘画,很容易让人感悟佛教义理及其禅意。俗话说“画由心生”,那么,梅氏一生中是否曾与佛教结缘,或者说有某种与佛教相通的因缘际会呢?
  据说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在成婚诞下儿子之前,就曾结过一桩大善缘。原来,梅竹芬少时学拉胡琴,学成后随名伶戏子拉胡琴,经常在皇宫演出,积攒下银子五千多两。后来,家中催他返乡完婚。一日,他乘马车返乡,行至京南,见有很多茅棚,一座一座不知其数,所住的都是难民,其饥饿之惨状令人一见生怜。
  梅君一见大起恻隐之心,默想,我有五千多两,如果舍去三千两,余二千两,也足够完婚。但灾民太多,不够分配,三千银子布施完了仍有很多灾民苦苦哀求。梅君心中不忍,又将两千银全部取出,布施灾民。多年血汗积蓄一日全部散尽,心中却十分安慰。但所难者,此次如何返家完婚呢?他拿定主意,改定为几年后再完婚,于是又返回了北京。人多笑其愚。此后,梅君又工作了三年方返回完婚。若干年后,其子梅兰芳名震全球,富甲伶界。
  再来看梅兰芳自己的舞台生涯。1917年12月1日,正值23岁“妙龄年华”的梅兰芳,在北京吉祥园首次演出了他自创的《天女散花》。天女一般的梅,梅一般的天女,获得各界好评如潮,一时间,梅氏新剧之盛名如天女散花般香满大江南北。在梅氏创作的新剧目中,《天女散花》是最杰出的剧目之一。剧情其实相当简单,直接取材于佛经《维摩诘经》。据说,梅兰芳为这场舞剧精心设计了那对飘扬曼妙的长绸带,带子用印度绸做成,八九尺长、六七寸宽,每一边各用一种不同的颜色。在舞台上,梅兰芳使其随舞翻转,构成各种行云流水般的优美造型,再现了神话的曼妙意境。
  当然,这只是在所谓俗世层面,梅氏与佛教结下的两世机缘。其实,在当时的京剧圈子里,名角、名师多有笃信佛教者,经常性布施礼佛在京城早已蔚然成风。据说,京剧宗师谭鑫培和他亲手培育的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大弟子,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每年都要到北京西山的潭柘寺、戒台寺进香礼佛一个月左右。其中,梅兰芳则擅画菩萨像与达摩像,常送人以结佛缘。
  


  菩萨罗汉皆有情
  再看梅氏的佛教绘画,结缘之说倒真有其事。就笔者有幸所见到的五幅梅氏佛教绘画来看,其中三幅均为祝寿结缘之作,一幅为友人嘱题之作,还有一幅为自题自留之作。其中,送给同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的那幅观音菩萨像尺幅最大、描画最精,且还是与山水画大师汤涤(1878年至1948年)的合作作品,弥足珍贵。
  


  全幅呈之字形构图,身着浅蓝色天衣的观音菩萨坐于山石之上。菩萨坐姿呈游戏坐,闲拈念珠,神情肃穆,若有所思。而由汤涤补绘的山石草木,呈之字形环绕于观音菩萨前后,山石远近得宜,草木自在得体,极有力地烘托出了菩萨形像的至尊庄严。这是一幅作于1942年,为程砚秋四十初度之庆而作的贺寿画,梅兰芳与汤涤的合作使这幅画本身的艺术价值更为珍贵。无怪乎四十年后,汤涤的弟子刘凌沧为之大发赞叹。这位工笔重彩人物画大师为之题跋曰:
  “此幅观音大士像乃京剧泰斗梅畹华,为名戏剧家程砚秋四十寿辰所绘,法像庄严,笔墨清秀,系梅君精品。山崖草坡为吾师汤定之先生所补,珠联璧合,极为珍贵。吾于三人皆系旧识,今读此画,感慨极深,敬以为记。”
  除了这幅集大成之作的观音菩萨像之外,另一幅由梅兰芳以工笔重彩方式独立完成的《达摩坐禅图》同样精美绝伦。这幅同为贺寿之用的画作于1921年,梅氏时年仅27岁,比之绘制上述那幅《观音菩萨像》48岁时的风格,则显露出刚健、浓艳的青年时代风格。这一时期,可能正是梅氏修习佛教绘画的初始时期。
  同年,他还为张伯驹绘制过一幅《降龙罗汉图》,纯为铁线描画,并不施彩。从罗汉形象与人物造型来看,应当取材于同主题古代线描画,基本属于临摹性质的习作。当然,即使是临摹习作,梅氏也一笔不苟,刻画精准,仍极具观赏性。
  


  无门无派飘渺音
  为什么梅兰芳从青年到中老年,在其舞台生涯之余,都一直热衷于佛教绘画呢?这是否说明梅兰芳信佛并曾修习过佛法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必然的。
  其父梅竹芬五千两白银种下的善根,不可能不对梅兰芳的未来生涯产生影响。梅兰芳艺术生命的瑰丽多姿,也间接接受并融汇了佛教思想。再加上受整个京剧文化圈中普遍存在的佛教信仰所熏染,日常性地、经常性地从事一些佛教活动,是其自然而然的生活组成部分,所有这些都可以间接说明梅兰芳今生今世的佛缘吧,那些曼妙的佛缘丹青如歌亦如诗。
其他文献
小X:放着那么多幅细致考究的写实油画,你不好好观摩欣赏,非要评什么“抽象油画奖”,这不是难为人么?看了几百幅,不夸张地说,这张《天地氤氲》是全国美展进京展油画作品里看起来有抽象味道的独苗苗了,没的挑,好赖就只有它了。  小C:难为你还能找出这么一幅出来,按照我之前的设想,这个抽象油画奖会虚设,那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小X: 你这是故意难为人,而且抽象有什么好。你看美展那么多幅作品画得比照片还像,可
期刊
其实,小C和小X关注的这些作品恰恰是本届全国美展进京展中版画、水彩·水粉、雕塑中的代表作。确实如同他们的观察,虽然这些门类不同,但其中都有一些共通的特性,也可以算是本届全国美展中这三个板块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获奖作品引关注  据统计,本届全国美展各艺术门类进京展作品共有557件,其中雕塑作品35件,约占6.3%;版画作品40件,约占7.2%;水彩·粉画41件,约占7.4%。  在金银铜奖方面,雕
期刊
在看美展的过程中,小C发现很多作品有似曾相识之感,而且这种冥冥中的亲切感随着逛展的深入,有愈发强烈之势,很多作品越看越像老熟人。细想原因,大概是美展中不少作品的构图和主题都非常相似,看得多了都跟老朋友见面似的,个个都想打招呼,小C默默总结道:大头贴要拼凑到一起才深刻、劳动的场景最欢腾、姑娘们都喜欢躺在沙发上、解放军叔叔是最可爱的人、画家们最喜欢的花是向日葵……
期刊
“今天的主角不是我,而是她!”话音刚落,有着“中国梅纽因”称谓的著名中国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举起了手中的琴,全场再次掌声雷动。这一幕发生在2015年4月17日晚的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此刻已近晚上十点,座无虚席的大厅里,响起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这让音乐家返场了多次,加演了一曲又一曲。  作为当今最迷人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盛中国的独奏音乐会自然会少不了掌声与鲜花,但此场音乐会除了美妙的旋律外,艺术家从始
期刊
小C:哎呀我们走错了,这里已经不是全国美展的展厅了,走吧,还是去看全国美展。我记得新闻上说中国美术馆所有展厅都是展出美展获奖作品啊,怎么还有其他展览,奇怪。  小X:没有错,这是全国美展设计作品的展区,展出的都是全国美展的设计获奖作品。  小C:什么?这个便携风力发电机,还有那个稀奇古怪的服装,都是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你确信没有搞错?你看,这还有个小坦克——哦,是叫做“秸秆采集整合车”,这个也是全
期刊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全国美展每 年举办一次,自1949年举办第一届全国美展后,今年正好是第十二届。它代表了国家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对全国美术界每5年发展阶段的全面检阅与展示。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共分为 个美术门类,具体包括:中国画、油画、
期刊
陆俨少《瑞雪启春图》  健群要在唐云艺术馆做展览,邀我“说”几句开场白。我与唐云艺术馆有缘份,曾应邀为顾问,也曾就馆藏精品比如金农的梅花、曼生八壶等撰写研究和鉴赏文章。唐云艺术馆常常有展事活动,健群也热心其中,识文解读,相与布展,这位“80后”文雅腼腆的小伙子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们是那个时候相识的。  但是“说”什么呢?费我思量。那天健群邀我去他的工作室看画,所谓工作室,不仅是他画画的地方,
期刊
2015年2月6日,名为“鉴古藏珍”文物展在上海嘉定韩天衡美术馆隆重登场。此次展览规模虽算不上大,但级别甚高,不乏百寻而不得一见之品。70多件展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艺术的至善至美。    此次文物展由三部分藏品组成—“华都辉影”宫廷陈设及造办处定制器物系列、“兕觚稀珍”明清犀角象牙雕刻艺术品和“遂古拓新”宋、元、明、清仿古铜器及立体全角拓本。通俗讲,一类为珐琅器,一类为犀角器,一
期刊
清 瓷雕羊  高15.2厘米。该套瓷雕均为素瓷,施以青绿及紫色釉料,釉层匀称,质地细润。所有生肖神像均上着紫色襦袄,下着青绿裤。此羊首神系一青绿腰带系在腰间,青绿裤腿扎进紫色靴履中,是为清朝当时的常见装束。塑像衣纹褶皱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此羊首生肖神直立于底座之上,左手举在胸前,右手执一法器,头微微左侧,目视前方,有蓄势待发之感。  羊在中国自古就有诸多典故,是为吉祥的象征。在美学领域,羊也是被经
期刊
曾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看过这样一番关于舞剑论述,令人感触颇深。其大意是说真正的武林高手,不在于拥有一把多么上乘的宝剑,也不是看其剑法舞得有多无瑕,而是当兴之所至时,一草一木皆可用来为剑。按照笔者的理解,这也就是说,剑再好,只是一种道具而已。而武者将技法口诀烂熟于心、在日积月累中对于武学博大精妙逐步参悟、再加上自身的心胸见识,与某种机缘巧合下的顿悟……种种综合起来,才是至高境界。  这个世界,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