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基”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12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引出问题——探索新知——知识运用”三个环节,教学设计要用心于情境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长”的土壤;用心于活动设计,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用心于练习设计,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落实学生“四基”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情境设计:提供生长土壤
  案例:在情境中引出问题。
  片段一: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情境设计:(多媒体演示一辆汽车在碰撞中前面的挡风玻璃碎了)。
  师:同学们,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生:汽车前面的玻璃碎了。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生1:换一辆汽车……
  生2:去换一块玻璃。
  师:是啊,换玻璃需要考虑什么?
  生:算出这块玻璃的面积。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显示:汽车的挡风玻璃的形状是一个梯形,就引出探求梯形的面识计算方法……)
  片段二: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情境设计
  师:奇奇参加主持人竞选,她有二件上衣、三条裙子,你能给奇奇选一身衣服吗?
  生1:黄色上衣和蓝色裙子。
  生2:红色上衣和蓝色裙子。
  ……
  师:像刚才这样,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合起来是一身衣服,是一种搭配。二件上衣、三条裙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探索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
  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情境设计中都把目光投向了生活,寻找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但两者却颇有差异,片段一教师关注了生活中的梯形,忽视了这一情境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缺少“生长性”。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需要配玻璃这一情境中让学生马上想到要计算面积是比较困难的,更不能有效体现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用处,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活动设计:积累活动经验
  案例:苏教版小数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探索过程。教师演示长方形的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引出问题:图形的面积变了吗?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同桌商量商量,你有什么方法可能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动手试一试。
  生1:我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是怎样数的?(多媒体演示数的方法)
  生2:我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出面积是20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变的?请上台给我们演示一下。
  (学生边演示边讲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位同学的方法(多媒体演示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引出“转化”)。
  师: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同桌之间议一议。
  生1:面积不变……
  生2: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完成板书如下: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其他文献
2010年暑假,笔者所在学校走进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5年来,学校教师在课改的探索中,一路艰辛的走着、思考着,也充实着、快乐着。春至草渐深,寸落花飞舞。弹指一挥间,曾经的泪水如今都沉淀成珍贵的记忆。5年来,笔者也合着节拍走在成长的路上。在这条路上,曾经跌跌撞撞,曾经步履蹒跚,曾经大步流星;但自从踏入征途的那一天起,便有个信念在心理扎根——一步一个脚印,用创新的手段,让自己所从事的数学课堂生动鲜活起来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一时间,阅读教学中各种语言文字的训练频见于课堂,各种语用形式历练也层出不穷。其中,作为语用意识最为鲜明的读写融合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追捧。但在教学实践中却不难发现,读写融合随文练笔的实践尚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在读中写的热情得不到激发,读中写的技巧得不到有效指导,读中写的深度也得不到有效开掘,常常使得读写融合陷入机械僵硬
有序思维就是办任何事情,总需有一定的方法,从方法到操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需有一定的顺序与步骤,习惯称次序,这种蕴含次序的思维方式称有序思维方式。小学生受生理和心理等条件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其自身的差异性和可塑性。在日常教学中,会发现有些孩子在思考问题时没有一定的顺序或表达含糊,其实这就可以看出学生缺乏思维方式的有序性。教学中要尽快熟悉和掌握孩子们的思维特点,适时调控,对他们进行有序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原理十分复杂和抽象,例如折射规律、折射成像的原理和像的位置变化等。借助简单直观的原理图,有助于降低思维的坡度,帮助学生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物理图景,纠正前概念,启迪思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立志学习物理。总之,千言万语说不清,实验一做就分明,图像一看更分清。  演示折射光线  在初中物理中,折射定律被定性地分为两部分来叙述:一部分是光由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时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