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迁移”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在《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vm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培养创新性人才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开展“知识迁移”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在本科生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在本科生课堂教学当中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形成有效关联,编排促进“知识迁移”学习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对“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进行了有效实践,实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重要基础。
  关键词:知识迁移;本科生课程教学;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5-0178-02
  现代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在这一迫切需求下,研究型教学成为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满足了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需求,对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培养创新性人才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开展“知识迁移”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在本科生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和实践。针对如何在本科生课程《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当中,实践“知识迁移”的研究型教学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编排促进学生触类旁通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接受型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了实现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其所学的重复应用和表达能力,更重要和核心的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及推广类化的学习能力培养。这种学习能力和方式被称为“知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在一种情景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者态度的形成的影响,以及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这种“迁移”学习能力的掌握,将成为其自主学习和发现、研究问题的重要能力基础。
  在《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本科生课程教学当中,笔者在课程的整体过程中贯穿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如下两个环节:
  第一,在每个教学单元当中为学生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每个知识单元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使得学生对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已有知识形成关联,促进“迁移”的发生。在《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课程教学当中,每章的教学PPT当中,首先明确整体课程的教学框架和目标,分为“第0章 引论;第一章 数制与编码;第二章 逻辑函数及其化简;第三章 组合逻辑电路;第四章 时序电路分析;第五章 同步时序电路设计;第六章 集成数/模和模/数转换器;第七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其应用”,共8个章节组成,并且明确各章节的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学生对课程的框架,亦即他们即将学习的对象的逻辑架构有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在每一章的教学当中跟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简要阐释,以引導学生和自身的先验知识形成联想。如在第一章“数制与编码”的教学当中,首先明确该章节的教学目标是常用数制和编码规则,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已有的“十进制数制”知识基础,进一步阐述“常用数制”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通过课堂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在了解了“常用数制”的学习目标之后,基于“十进制”的已有知识基础,通过对“R”进制的特点进行自主思考和举一反三式的研究,很快较好掌握了二进制、四进制等任意“R”进制。对教学目标的明确,以及和已有知识的关联,通过让学生自主“举一反三”进行类比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学生了解概念和特性的适用性,加深学生对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编排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内容形式。通过对每个小知识点的促进“迁移”的教学内容形式的编排,从点滴当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如在“常用组合逻辑模块”的“并行加法器”的教学当中,在阐述完并行加法器的构成和功能之后,留下思考题,引导学生自行构建减法器并阐述功能,让学生在有加法器的构成先验知识基础上,完成对减法器的构建。这一过程一方面促进学生掌握类比分析和研究的学习方法,在掌握的加法器的知识基础上,获得减法器的新知识和新概念,实现知识的有效“顺向迁移”学习,另一方面,在构建出减法器的过程中,对前述加法器的相关概念加深了理解,实现对原有知识的补充和更深入理解,形成对先前加法器知识的“逆向迁移”学习。在这种“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的交织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加法器和减法器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分析的学习能力。另一个典型的有效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体现在“基于D触发器构建异步2k进制计数器”的教学当中:在讲解完“基于两个上升沿触发的D触发器,将前一级的接到后一级的CP端,构建异步四进制加法计数器”的工作原理之后,引导学生将级联的D触发器推广到3个以致更多的情况,从而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基于k个上升沿触发的D触发器,将前一级的接到后一级的CP端,将实现异步2k进制的加法计数器”。进一步地,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下降沿触发的D触发器”以及“前一级的Q接到后一级的CP端”情况下所实现的功能,使得学生自主得出基于D触发器构建异步2k进制计数器结构的更普适结论:“上升沿触发的情况下,前一级的接到后一级的CP端,将构成异步2k进制加法计数器;前一级的Q接到后一级的CP端,将构成异步2k进制减法计数器。下降沿触发的情况下,前一级的接到后一级的CP端,将构成异步2k进制减法计数器;前一级的Q接到后一级的CP端,将构成异步2k进制加法计数器。”由于这一系列结论的得出,是学生通过自主推导得出,教学效果反映出学生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较深,掌握较好。进一步地,在后续“基于J-K触发器构建异步加/减法计数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反应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将这一“迁移”学习过程的经验,有效地进一步推广到了基于不同触发器的异步计数器的构建当中,体现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编排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前面基于D触发器构建异步计数器的学习过程中对“迁移”学习方式的掌握,基于对D触发器在不同条件下构建不同功能计数器的多个例子,对异步计数器构建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提取和理解,并将这一提取的本质特征推广至基于J-K触发器构建的情况,实现了有效的“迁移”学习。通过这种促进“知识迁移”学习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编排,一方面将举一反三的“迁移”教学融入到课堂的点点滴滴当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了主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这两方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方式的培养。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迁移”意识,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具有知识“迁移”所必需的经验的情况下,如果缺乏主动“迁移”意识,仍然难以发生有效的知识“迁移”,形成有效的创新学习。要想形成学生的主动“迁移”意识,一方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重自主促进“迁移”学习,注重塑造学生的良好个性,如积极主动性,对新情境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信心等;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个体条件将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迁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塑造“迁移”学习的环境(比如编排能够形成知识“迁移”情境的教学内容形式),同时加强对学生“迁移”能力的训练和教学。“迁移教学”非常强调一般和具体的整合,即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或结合具体的学科来训练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一般技能。如在通过“十进制”迁移学习“R进制”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完成这一迁移的过程之后,提示学生对这一有效的学习过程进行经验总结,让学生自主得出这种“迁移”学习非常有利于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和理解新的东西。在后续“构建异步2k进制计数器”的教学时,提醒学生回想通过“十进制”迁移学习“R进制”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学习方法运用到“构建异步2k进制计数器”的学习当中,使得在多次的“迁移”学习的实践当中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和策略。通过这种反复加强的“迁移”学习方法的训练,使得学生真正意义上地掌握自主“迁移”的学习能力,不仅对《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的学习效果加强,而且能够把这种学习方法和能力运用到他们的其他学习和工作当中。
  在信息化、创新化时代,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共识。知识“迁移”教学方法的实践,为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有益尝试,其通过在本科生课堂教学当中,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形成有效关联,编排促进“知识迁移”学习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迁移”意识,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胡志忠,王成华.“电子线路”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6):82-84.
  [3]赵韩强,赵树凯,余沛明.浅谈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7,(3):101-104.
  [4]陳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臧春华,郑步生,刘方,崔晓平.现代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6]周耀烈.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冯林,张葳.批判与创意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要:烘云托月作为国画的一种画法,后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中使其表现的人物或环境更加鲜明。本文主要以《鸿门宴》中项羽形象的刻画讲述了烘云托月法的完美运用。  关键词:鸿门宴;项羽;烘云托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27-02  《鸿门宴》一文既具有史学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该文讲述了楚汉相争的一场政治斗争,这场斗争是楚汉相争的转折
摘要:焦刘两家人口结构完全一样,一一对比两家相同身份的成员——母亲、儿子、女儿的作为,可知焦刘悲剧的核心原因乃是各自的性格。分析作者故意让双方父亲缺席的动机,亦能证明此说。探究封建家长制发生效力的条件,对性格悲剧论也是一大佐证。本文同时驳斥了传统的“封建家长制是焦刘悲剧的根源”这一论点。  关键词:悲剧成因;家庭结构;性格;封建家长制  中图分类号:I2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建立,将上合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教育合作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上合组织大学成立背景、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前景的浅析,不难看出,上合组织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止带来各成员国的多赢,更为建立有效的国际一体化教育合作平台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新型模式;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国际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321.5 文献标志码
摘要:不同时期高等学校教育观念的改变都会引发高校部门称谓程度不同的调整。高校部门称谓与高等教育理念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但这种关联性并非实时的,从时间上而言高校部门称谓的嬗变滞后于高等教育理念的演进。  关键词:高等教育理念;高校部门称谓;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25-02  高等学校部门的称谓是高等学校教育观念的一种外显形式,
摘要:知识产权是一门新型的专业,主要培养专门的知识产权事务、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及其他法律事务、知识产权管理事务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对知识产权发展与沿革的考察和认知,是知识产权课程的前提基础和重要环节  关键词:知识产权;发展;课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229-02  我国现阶段开设的知识产权专业院校为35所,知识产权作为法学
摘要:为解决信息与通信相关学科研究生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相对枯燥、学习过程难度较大、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普遍欠缺的问题,论文通过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团队合作型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能力本位教育。该教学模式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学”与“研究”的相统一,将学生作为课程教学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环境改变、教学理念及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去研究、认知;通过引入工程实际案例,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提高
摘要:潘鹏同学从学生的角度对当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本文针对潘鹏同学指出历史教育的四大缺失:全球史观的缺失;历史细节的缺失;课堂思考与反思的缺失;现实意义的缺失等四个问题,以高中教材《罗斯福新政》为例,谈谈如何弥补缺失,构建符合学生心声的和谐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全球史观;探索反思;时代脉搏;细节;民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新课程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基本理念,要求教师们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潜力,进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多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提高。  关键词:主体地位;参与意识;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  
摘要:不能适应快节奏的教学方式,不善于对知识进行综合总结,缺乏动手做习题的主动性,抄袭作业,是影响学生大学数学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因素,本文提出一些相应对策,如改进学习方法、培养与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抄袭风气等。  关键词: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205-02  一、适应新节
2006年2月18日,日本N.H.K[注]英语部记者宝田俊幸(TakaradaToshiyuki)、裕香贯奈(YukaNukina)在东京N.H.K大楼对中国作曲家金湘教授进行独家采访。记录如下:  记者:金先生,欢迎你来到N.H.K.和广大听众见面。  金湘:谢谢!我很高兴和大家谈谈。  记者:金先生,去年十月,你的两部大作(一部是:歌剧《杨贵妃》,一部是:小交响曲《巫》)接连在东京和大阪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