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传播力与平台建设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jnih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以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为代表的科技期刊新发展模式中,“借船出海”能实现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进入现有国际传播平台,提高论文显示度,为提高期刊影响因子创造条件的目标,却难以承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转型的重担。建设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能为我国科技期刊转型发展、争创一流提供支撑。在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的建设中,我们应处理好读者市场和作者市场的关系,一流科技期刊传播力建设与平台建设的关系,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的关系等。
  【关 键 词】科技期刊;国际传播;数字出版平台
  【作者单位】梁小建,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2.003
  2013年起,中国科协等组织实施了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现已分两期资助了250种英文科技期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引起了研究者的较大关注。2013年以来,在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研究领域,国际影响力提升成为主流话题。相比之下,从国际传播角度对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所做的研究较少,笔者在中国知网以科技期刊和国际传播组合进行检索,仅获得8篇相关论文。然而,科技期刊国际传播正日益引起业界和学界的重视。2016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辑出版中心等主办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战略与策略培训班(第五期),即以“国际一流期刊的平台建设与传播”为主题。中国科协主编的首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提出,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出版平台必不可少,国际化发展需要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知识服务是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 [1]。文章主要着眼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即从学术评价、出版向知识服务的转型方面论述我国科技期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意义,并对我国科技期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若干设想。为便于抓住重点,文章的研究对象主要指我国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
  一、从国际影响力到国际传播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关键指标
  2018年11月14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业界对“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的具体指标十分期待,但目前尚未有权威的解读。笔者认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近期至少应包括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两个指标,其中,国际影响力指标比较明确,国际传播力指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科技期刊影响力含义比较明确,指按照期刊论文一定时间段内被引次数的多少运算出的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其相关因素主要是期刊刊载论文的质量以及期刊论文传播的广度。一种期刊总被引次数的多少,大概与几种因素有关,比如,期刊的品牌美誉度、期刊刊载论文质量的高低和期刊论文的可获取程度等。一种期刊所刊载的论文总被引次数的多少,可反推出期刊品牌价值、其所刊载论文的质量高低以及论文获取和阅读的便利性等。在科技期刊依靠纸质本发行传播的时代,传播力是作为提高影响力的手段存在的。在科技期刊进入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转型时期,传播力的价值得到凸显,成为科技期刊在新起点上争创一流的新指标。
  1.国际影响力是传统科技期刊争创世界一流的关键指标
  科技期刊是科技传播体系的主渠道,传播科技信息、报道研究发现是科技期刊出版的基本使命。世界上第一本以“期刊”命名的出版物诞生于1665年,名为《学者期刊》,就是为满足学者交流信息需要而创立的。从此以后,因面向特定读者对象,围绕特定研究领域定期连续推送内容的媒介特征,期刊很好地满足了学者群体周期性发布和交流学术信息的需要,逐渐成为科技传播的主要渠道。当科学成为规模宏大的社会建制后,科技期刊业也成长为依附于科学事业,为科学事业和科技发展提供情报服务、信息资源支撑以及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产业。科技期刊中的学术期刊位于科技发展前沿,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在科学事业中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其编辑部以同行评审组织论文评价的审稿机制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和支持,逐渐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代言人。通过回溯可见,传播科技信息、报道研究发现是科技期刊最早的功能,也是最基本的功能。
  随着科技期刊及其刊载信息的爆发式增长,信息资源的评价、获取和利用研究应运而生。在情报学科理论和信息管理技术创新基礎上,科学信息研究机构开始以影响因子为指标,对科技期刊进行遴选和推荐,为图书馆采购科技期刊提供参考。在科技信息主要通过纸质期刊发布和传播的媒介环境中,影响因子指标在期刊评价推荐方面是有效率的,也得到了业界、学界和管理部门的普遍认可。与此相对应,我国在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方面高度重视影响力提升。中国科协等部门组织实施的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实施的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等,都将资助目标设定为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相关研究论文也围绕此目标展开。2013年实施的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意在通过国家财政专项资助的方式,促进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同时扩大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规模,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服务创新能力。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实施周期为3年,迄今已经实施两期,资助了250种英文科技期刊[2]。统计显示,我国现有491种英文科技期刊[3],被纳入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英文科技期刊数量超过了现有英文科技期刊数量的一半,基本是实力较强、基础较好的英文期刊,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刊也在这个时期创办。
  2.国际传播力是科技期刊争创一流的新指标
  在媒介融合传播环境中,科学界在线发表、数据库检索获取和开放获取等理念与需求,催生了渠道服务商、技术服务商和内容集成商等新的传播主体,融合出版传播、在线发表和开放获取等已经成为科技期刊传播的主渠道。目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在传播能力建设方面,主要采用“借船出海”战略,与国外领先学术出版商合作出版。统计表明,获得中国科协等六部委发起的“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中的16种英文科技期刊,全部与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国外商业出版机构合作出版[4]。爱思唯尔、施普林格是世界学术出版巨头,集内容生产商、渠道服务商、技术服务商和内容集成商等角色于一身,具有高质量版权资产和雄厚技术实力,已从传统出版商成功转型为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机构。借用西方知名的数据库品牌实现内容传播的方式,固然有助于编辑部快速找到高效率的传播渠道,让编辑部从具体的期刊发行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提高出版质量,在较短时期内提高影响因子,从而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但借用外国期刊数据库实现传播,我国科技期刊也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传播力,成为世界领先知识服务机构的附庸。对“借船出海”的英文科技期刊来说,其在享受渠道便利的同时,放弃了自身与读者的直接联系。由于纸质发行渠道逐渐失效,科技期刊又无法对新的传播渠道进行有效把控,逐渐成为内容提供商,其公信力和品牌效应得以使其获取在线出版、开放获取出版之外的手稿资源。   颠覆性创新理论是指掌握颠覆性技术的新入企业必将代替掌握延续性创新技术的在位企业,成为新的主流市场主导者。科技期刊出版有两个市场,即作者市场和读者市场。我国科技期刊长期以来面向作者市场办刊,强调为作者发表研究成果服务,而忽视了对读者市场的经营。我国科技期刊市场化转型的方向之一是从作者市场向读者市场转型[5]。融合出版充分发挥内容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了从信息传递到知识服务的转型[6]。在线出版意在构建超越于编辑部之上的开放协作出版平台,这个平台将多个编辑、多方同行评审专家、众多作者和读者聚拢起来,为作者提供一站式编辑出版服务[7]。开放获取出版旨在绕开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商和商业数据库运营商,构建直接服务于科学界的高效科技传播渠道[8]。按照颠覆性创新技术识别框架,开放获取出版、在线发表、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是对传统科技期刊传播范式、商业模式和竞争态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能够且已经将消费者从现有市场和产品功能预期(学术评价、出版)转向新的功能维度(知识服务)的技术,是科技传播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这些科技信息传播领域的新入者凭借所开创的新模式,开发并有效经营着被学术期刊长期忽视的读者市场。
  在“借船出海”模式中,我国科技期刊仅保留了学术评价功能,将科技传播功能和知识服务功能拱手让给渠道服务商、技术服务商和内容集成商,这是我国科技期刊的延续式创新,其功能是获取或巩固在科技期刊作者市场的主导地位。在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这一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中,我国科技期刊更应该加强获取新兴读者市场的主体地位。我国科技期刊如果不采取颠覆者战略和颠覆性创新技术,提高国际传播力,那么,在未来失去的将不仅是对传播渠道的有效把控和对读者市场的把控,而且将失去现有的对部分手稿的优先获得优势,从而失去作者市场。在以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为代表的科技期刊发展模式中,我国科技期刊欲争创一流,就必须着手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加强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早日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变。科技期刊只有拥有自己的数字出版平台,才具备实现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转型的条件,这就是“造船出海”的必然性。当然,在具备“造船出海”条件的前提下,开展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后,科技期刊仍可以借助多种传播平台实现最大限度传播。提高期刊质量、显示度,进而提高期刊影响因子,也依然是科技期刊争创一流的重要指标。
  二、我国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建设的若干思考
  在国际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借船出海”对提高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目前,中国高影响因子的科技期刊,无一例外地都依赖于海外出版商所提供的发展平台[9]。我国英文期刊“借船出海”的过程,也是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平台学习的过程,但如果把“借船出海”看成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捷径,则是非常不切合实际的。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合作者多数是商业出版机构,后者在合作中看重期刊的销售收入。我国科技期刊运作长期面向作者市场,忽视读者市场,因此,销售收入很少,反而要向国外出版商支付电子数据库的存储和推广费用。采用订阅合作模式的期刊和近年创办的新刊一般都被合作出版商要求采用开放获取模式出版,使得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和主体地位弱化,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距离其实越来越远。“造船出海”是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意在为我国科技期刊国际传播搭建出版传播平台,维护我国科技文化主权和科技信息安全,增强科技出版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塑造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形象,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支撑。
  1.把握好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发展趋势对国际传播平台功能的要求
  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应该面向作者和读者两个市场,在传播方面具备支撑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业务的功能。对科技工作者来说,阅读和写作贯穿科研工作始终,科技工作者在与科技期刊的接触中具有读者、作者甚至评价者多重角色,并在特定情境中频繁易位。科技期刊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信息传送与信息输出服务。作为信息输出者的作者看重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制度和成果首发确认功能,希望编辑部能提供更快、更好的出版传播服务;作为信息接收者的读者则希望能快速便捷获取符合自身需要的科技信息。尽管具体期刊都具有满足阅读需求和发表需求的性质,但具体用户的阅读需求与发表需求并不等量,一般来说,阅读需求量远远大于发表量。科技期刊所服务的对象同时具有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科技期刊应满足服务对象阅读和发表的两种需求。
  2.处理好一流科技期刊传播力建设和传播平台建设的关系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国际传播能力。世界领先的科技期刊已经不仅是单本印刷杂志,而是以品牌延伸和融合出版方式开辟和占领细分市场,在特定学科领域和研究范围内深耕细作的出版传媒集团,并把握数字传播发展趋势进行转型的知识服务商。爱思唯尔等实力雄厚的学术出版商抓住数字出版给学术传播带来的发展机遇,热情拥抱互联网渠道,把握融合出版发展趋势,在数据库出版等业务方面提早布局,将自己出版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图书内容资源整合加工为融合出版产品,并以合作的形式集成外部高端内容资源、开放获取期刊资源,建成高端内容资源出版传播平台,在国际学术传播体系中获取了领先地位。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在阅读服务方面和发表服务方面,爱思唯尔已形成了以自主知识产权融合出版平台为基础,以网站、搜索引擎、手机客户端和社交媒体等媒介为入口,基于最新传播技术实现功能拓展的融合出版模式。爱思唯尔旗下融合出版平台分为编辑出版平台、核心工具平台、在线学术社交平台、知识服务平台(健康与生命科学领域)和知识服务平台(工程与自然科学领域)5大类、26种平台。爱思唯尔的融合出版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融合出版模式中,科技论文的呈现方式多样,传播便捷,用户获取科技论文的入口和渠道增多,大大提高了论文显示度和利用效率。例如,爱思唯尔为用户提供的关于期刊及工具类的手机客户端有169种,平板电脑客户端有171种。用户在应用商店下载并安装客户端后,便可即时接受服务。爱思唯尔还运营了160个社交媒体终端。第二,无纸化、篇章化和碎片化产品降低了用户获取成本,提高了阅读效率。借助语义出版等新技术或成熟技术,爱思唯尔为用户提供了内容源于原文、范围大于原文和效果优于原文的知识服务。第三,科技期刊出版机构要采用开放获取出版、优先出版、数据出版、可视化出版和增强出版等新的传播技術拓展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功能。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传播平台的建设主体是多样化的。鉴于科技期刊庞大的种类和重要地位,20世纪 60年代以来,科学信息研究机构异军突起,成为学术期刊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甚至成为科技期刊质量建设的指挥棒。很多国家都有科学信息研究机构,在科学信息研究市场领域,最著名的市场主体当属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最著名的产品当属该研究所开发的科学引文索引。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数千种高质量科技期刊,并按照影响因子大小进行分区处理,创造了有别于个体科技期刊品牌的科技期刊评价分类品牌,成为人们评价和选择科技期刊的主要参考。因此,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与一流科技期刊传播平台的建设有时并不完全重合。对国际巨头的领先地位,我们应一分为二看待。一方面,我国科技期刊整体上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内容建设、制度建设和品牌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内容集成平台建设难度较低,互联网具有开放平等的特质,我们的传播平台建设与世界领先者在技术能力上基本是对等的,在传播平台建设方面有望达到同等水准。
  科技期刊传播平台在内容资源建设上具有整合性、创新性特点,科技期刊传播平台的品牌不等同于所收录科技期刊的品牌。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的传播形态通常是无纸化、篇章化、碎片化知识产品及个性化知识或信息服务。根据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情况,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在内容建设上应将我国科技期刊和外国科技期刊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建设以出版传播我国科技工作者优秀科研成果为主的国家级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基于国家级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的定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在内容资源建设方面应以高端内容资源为主,在内容来源上,可分为若干层面。核心层一方面是我国编辑出版的英文科技期刊,比如,被列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250种期刊,特别是被列入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的16种期刊;另一方面是我国科技工作者每年在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上发表的由财政专项基金资助的科技论文。核心层论文具有较高的质量保障。这种采用期刊整体收录与论文分篇集成的办法有助于保障论文质量,也能够给我国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提供稳定的内容来源,客观上也便于借助上述期刊的原有传播渠道推广平台品牌。扩展层是在我国科技发展的优势领域和传统领域精心编制期刊目录,按照目录集成内容资源。内容来源的外围层包括与国内外成熟的科技期刊及传播平台开展合作,集成相关内容。
  3.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与正面效应
  鉴于我国科技期刊整体上市场化程度不高、力量较为分散的现状,我国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建设应该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协调、指导,在品牌建设和对外宣传上予以支持,重点培育一家实力较为雄厚、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传播机构。几年前,中国科学杂志社创办和运营了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平台,期间获得了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但在后续发展保障上,该平台缺乏政府的主导与持续支持机制。如今,该平台内容资源建设受限,没有整合中国科学杂志社外的期刊或论文资源,凭自身资源难以打造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平台。中国知网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部门大力培育的数字出版市场主体。在中国知网成长初期,相关部委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协调配合,如今,中国知网已经成长为中国学术数据库的市场主体。中国知网的成长为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建设提供了参照。政府可以采用两种模式支持平台建设。第一种模式是指导支持主要的科技期刊主管主办单位,比如,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整合出版传播资源建设。第二种模式是指导支持中国知网、重庆维普和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出版机构整合出版传播资源建设。
  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具有明显的正面效应。这个平台能够实现国内、国外学术信息的双向交流。科技管理部门借助国际兴起的“公开资助研究成果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10],可以将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在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的论文提交给平台,面向国内外读者开放获取。同时,我们可以将国内英文科技期刊、重点培育的优势领域和传统领域科技期刊通过平台供国内外读者开放获取。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蓝皮书(2017)[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96-206.
  [2]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概况[EB/OL]. [2019-01-09]. http://210. 14. 113. 165/Jweb_qkgjyxl/CN/model/jhgk2. shtml.
  [3]鲍芳,张月红,吴坚. 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综合数据与国际影响力解析(1887-2017)[J]. 中国出版,2018(12):3-8.
  [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44.
  [5]梁小建. 學术期刊转型的趋势与方向[J]. 出版发行研究,2011(11):19-21.
  [6]吴赟,孙梦如. 中国出版业发展知识服务的路径思考——从爱思唯尔ClinicalKey超级医学平台谈起[J]. 出版广角,2017(13):13-16.
  [7]黄国春. 在线发表: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迟来的曙光[J]. 出版广角,2016(03):38-39.
  [8]梁小建,李炎烨,朱悦.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公益传播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02):193-201.
  [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99-200.
  [10]梁小建,樊晶晶,杨晴,等. 国家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成果网络数据库公益出版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5(11):137-143.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图书出版走向精细化的过程中,编辑在选题策划、指导作者写作、编辑加工、图书整体设计、印刷、图书增值服务、后期营销等环节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是“编辑导读计划”的重要研究成果,旨在通过搜集图书编辑的第一手经验,整理编辑在精细化出版中的作用。  【关 键 词】编辑;精细化;选题策划;装帧设计;图书增值服务  【作者单位】原业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G232.1 【
期刊
【摘 要】 新媒体时代,教育报刊的生存发展遭遇空前的挑战,读者群体流失,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教育报刊的教育光环和品牌影响力逐渐淡去,步入平缓发展时期。正视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挑战,把握相应的机遇,是当下教育报刊品牌传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在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教育报刊品牌传播困境的基础上,以《中国教育报》为实例系统解读教育报刊新媒体时代品牌传播的着力点和具体对策,以期为教育报刊的品牌传播提供有益参
期刊
【摘 要】 作为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奠基之作,小说改编电影《流浪地球》以完整的叙事、宏大的场景、逼真的特效、独特的思想内涵而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在小说原著的基础上加以突破,呈现了与“西方不一样的价值观与想象力”,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这对于中国科幻电影乃至中国电影来说都将拥有特殊的意义。  【关 键 词】《流浪地球》;改编;中国科幻电影;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等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基于媒体智能化的平台得到大规模发展,数字阅读逐渐取代纸质阅读成为主流阅读趋势,其中,微信公众号对推进全民阅读起到巨大作用。文章以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为切入点,探析其运营模式和创新路径,以及基于空间文化的发展策略,以期从根源上突破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的瓶颈期。  【关 键 词】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十点读书”  【作者单位】刘文英
期刊
【摘 要】 随着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以及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成熟和被应用,出版业加速转型和融合发展,重塑知识服务核心价值,重构出版产业生态,实现出版产业链、价值链延伸,让好的内容、好的产品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以更新颖、更易于传播、更易于接受的形式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关 键 词】数字出版;出版转型;融合发展;产业链  【作者单位】莫曲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期刊
【摘 要】 随着网络播出平台的迅猛发展,网络综艺节目呈井喷式发展,在众多网络综艺节目中,以泛文化背景呈现的影视节目越来越多。文章以近两年播出的《了不起的匠人》《非凡匠心》《百心百匠》三档文化类垂直节目为比较对象,分析其具体传播形态,探索泛文化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模式。  【关 键 词】泛文化;匠心文化;网络节目;传播形态  【作者单位】张婧,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背
期刊
【摘 要】 蒙台梭利集毕生精力研究探索出的一套儿童早期教育法,为儿童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蒙台梭利发明的一种极具操作性的教具教学方式,至今仍被不断借鉴和复制。《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的出版对于儿童教育意义重大,尤其在我国越来越重视儿童教育的当下,《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的引进出版及其畅销更具现实和启示意义。  【关 键 词】蒙台梭利;儿童本位;教具教学;环境创设  【作者单位】李颖,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期刊
【摘 要】 在新媒体作用下, 图书营销模式不断革新,“出版机构+短视频平台”的营销模式悄然兴起,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以抖音为首的短视频平台成为图书营销的宠儿。在此背景下,出版机构要与时俱进,巧妙利用短视频平台这一营销渠道,注重创意性内容的制作和流量的引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营销矩阵。同时,出版机构还要注重与粉丝之间的积极互动以增加读者对品牌的黏性,要培养专业的短视频制作和营销团队,从而助力短视频平台
期刊
【摘 要】 本研究基于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原则,从服务资源、内容、效率三大维度构建了用户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以深圳调研数据为依据对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用户服务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建议,以期为业界提供借鉴。  【关 键 词】自助图书馆;用户服务;服务评价  【作者单位】吴克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基金项目】2017年黑龙江省高校图工委基金项目“基于阅读疗法
期刊
【摘 要】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于2010年正式启动。文章对2014—2018年获资助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揭示“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发展情况,并试图从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主体、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等方面探讨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关 键 词】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走出去”;译介  【作者单位】张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动态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