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积极性情感和消极性情感;前者往往具有维持、强化和指向性等正能量作用,而后者则具有相应的抑制性作用。现代教育观认为,情感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因而产生了“情感智力论”。学校教育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项情感性实践工程,因而情感元素对于“唯情趣论”且缺乏责任自控能力的小学生而言,显得既非常必要又十分重要。作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手段,努力创造和谐愉悦、催生激情的环境和氛围,从而在亲师信道、寓教于乐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情感教学 素质发展 实践与思考
从生理学和素质教育角度来说,小学阶段是学生智能发展、情感发育和人格形成的原始黄金时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我们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兴奋心理,善于通过化解、转换、培植和挖掘等手段,积极有效地开展情感教学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试对此作阐述。
一、创设良好情境,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环节中的两大关键性因素,教学实践是在教师的主导教学下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予以实现的;而学习并非一种“纯认知”过程,实是人的思想认识和内在情感两个方面的统一体和综合物(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观点)。加之数学知识以理性本质为主,与语言类学科相比缺乏“诗意和浪漫”,如抽象严密的数学概念、内涵丰富的数学公式和复杂艰难的逻辑推理等。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难以产生相应的情趣和吸引力。实践表明:如果把课程教学实践投放到一种良好的情境活动中,则能由境生情、活跃氛围、活化思维,从中产生寓教于乐、启发激励的效果。小学数学情境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包括语言情境、生活情境、活动情境、问题情境和多媒体情境等五大类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内容时,可创设“动物运动会”的情境,让不同动物骑上不同形状车轮的赛车,让小学生事先猜测谁能取得冠军,在结果揭晓以后,再组织讨论:“为什么把车轮做成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方形、梯形和椭圆形呢?”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势必引发小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原发动力的驱使下,他们一定会运用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和分析,教师则从旁施以有效启发、点拨和激励,最终得出结论。
二、活化教学形式,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活动集中表现为一种“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固定模式,这种难以变化的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再完美,即使如流水线定量生产那样标准无误,也势必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和视听疲劳。换言之,传统教学模式完全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情感需求于不顾,属于“霸教弱学、强行灌输”的做法作风。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又怎么谈得上学习兴趣和情感呢?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感需要,努力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形式手段,不断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潜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完成整数混合运算内容教学之后,教师可以一改纯书面作业消化巩固的做法,而是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一种玩扑克游戏的作业:首先找出一些数字扑克,接着要求小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结成游戏小组,然后所有小组成员同时翻出一张扑克牌,并充分利用运算符号计算,游戏的规则是混合运算的最终结果为24。比一比,小组之内和小组之间谁算得既快又好。这种作业设计淡化了数学形式,让小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中既可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又可发挥“以赛激趣促学”的教学效应。实践表明,无论活化教学形式还是趣味包装作业,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目标。
三、构建和谐关系,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在学校教育中,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情感源泉。从这一角度来说,执教者应当高度重视和认真践行对学生的“情感投资”。果真如此,既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学情感,点燃其智慧火花;又能大大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逐步增进自己对学生的向心力。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和有效把握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教学艺术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基础成绩较差、学习能力不强、性格心理相对脆弱的潜能生和“问题学生”,要通过良好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交流、激励性评价和良师益友式的批评教育等方式,注重彰显其长处,挖掘其潜能,适当放大其“亮点”,及时给予认可、鼓励和表扬,让其时刻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激励和帮助,从而向其源源不断地输送正能量,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功的信念。多年来,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并从中深刻地感受到了“重情重义的教学就会种豆得瓜,而寡情薄爱的教学必然种瓜得豆,甚至会有颗粒无收之虞”的成败得失。一言以蔽之,人属于一种情感动物,在对于具有情感依赖症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情感教学是一项发展性课题,然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情感教学实践的效果究竟如何,这不仅是责任心和师德的根本体现,而且属于教学艺术的考量范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情感教学 素质发展 实践与思考
从生理学和素质教育角度来说,小学阶段是学生智能发展、情感发育和人格形成的原始黄金时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我们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兴奋心理,善于通过化解、转换、培植和挖掘等手段,积极有效地开展情感教学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试对此作阐述。
一、创设良好情境,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环节中的两大关键性因素,教学实践是在教师的主导教学下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予以实现的;而学习并非一种“纯认知”过程,实是人的思想认识和内在情感两个方面的统一体和综合物(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观点)。加之数学知识以理性本质为主,与语言类学科相比缺乏“诗意和浪漫”,如抽象严密的数学概念、内涵丰富的数学公式和复杂艰难的逻辑推理等。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难以产生相应的情趣和吸引力。实践表明:如果把课程教学实践投放到一种良好的情境活动中,则能由境生情、活跃氛围、活化思维,从中产生寓教于乐、启发激励的效果。小学数学情境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包括语言情境、生活情境、活动情境、问题情境和多媒体情境等五大类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内容时,可创设“动物运动会”的情境,让不同动物骑上不同形状车轮的赛车,让小学生事先猜测谁能取得冠军,在结果揭晓以后,再组织讨论:“为什么把车轮做成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方形、梯形和椭圆形呢?”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势必引发小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原发动力的驱使下,他们一定会运用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和分析,教师则从旁施以有效启发、点拨和激励,最终得出结论。
二、活化教学形式,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活动集中表现为一种“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固定模式,这种难以变化的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再完美,即使如流水线定量生产那样标准无误,也势必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和视听疲劳。换言之,传统教学模式完全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情感需求于不顾,属于“霸教弱学、强行灌输”的做法作风。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又怎么谈得上学习兴趣和情感呢?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感需要,努力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形式手段,不断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潜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完成整数混合运算内容教学之后,教师可以一改纯书面作业消化巩固的做法,而是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一种玩扑克游戏的作业:首先找出一些数字扑克,接着要求小学生以自愿为原则结成游戏小组,然后所有小组成员同时翻出一张扑克牌,并充分利用运算符号计算,游戏的规则是混合运算的最终结果为24。比一比,小组之内和小组之间谁算得既快又好。这种作业设计淡化了数学形式,让小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中既可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又可发挥“以赛激趣促学”的教学效应。实践表明,无论活化教学形式还是趣味包装作业,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目标。
三、构建和谐关系,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在学校教育中,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情感源泉。从这一角度来说,执教者应当高度重视和认真践行对学生的“情感投资”。果真如此,既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学情感,点燃其智慧火花;又能大大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逐步增进自己对学生的向心力。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和有效把握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教学艺术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基础成绩较差、学习能力不强、性格心理相对脆弱的潜能生和“问题学生”,要通过良好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交流、激励性评价和良师益友式的批评教育等方式,注重彰显其长处,挖掘其潜能,适当放大其“亮点”,及时给予认可、鼓励和表扬,让其时刻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激励和帮助,从而向其源源不断地输送正能量,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功的信念。多年来,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并从中深刻地感受到了“重情重义的教学就会种豆得瓜,而寡情薄爱的教学必然种瓜得豆,甚至会有颗粒无收之虞”的成败得失。一言以蔽之,人属于一种情感动物,在对于具有情感依赖症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情感教学是一项发展性课题,然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情感教学实践的效果究竟如何,这不仅是责任心和师德的根本体现,而且属于教学艺术的考量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