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有很多与动物有关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这些语言表达中多以动物或动物的某一特征来隐喻人或者是其它事物。文章以汉日语中与“猫,狗”有关的动物惯用语为考察重点,通过对中日动物惯用语的分析来说明中日两个民族在这一方面的文化异同。
【关键词】汉语;日语;猫;狗;隐喻;惯用语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001-02
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当中,动物扮演了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其中猫,狗更是人类最亲密的动物朋友,而语言来自于生活,在语言当中必然就会有大量的与猫狗有关的表达形式出现,但是有趣的是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中,猫,狗这两种人类最熟悉的动物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象。
一、关于“猫”的文化异同
在中国《辞海》中对猫作了如下的描写:猫,哺乳纲,猫科。趾底有脂肪质肉垫,因而行走无声,性驯良。喜捕食鼠类,有时亦食蛙等。品种很多。而在日本《広辞苑》中也对猫作了如下的详细说明。“啼き声に接尾語コを添えた語。またネは鼠の意味とも。ネコ目ネコ科の哺乳類のうち小形のものの総称。体はしなやかで、鞘に引き込むことのできる爪、ざらざらした舌、鋭い感覚のひげ、足うらの肉球などが特徴。一般には家畜のネコをいう。イジプト時代から鼠害対策として、ヨーロッパヤマネコを飼育、家畜化したとされ、当時神聖視された。現在では愛玩用または鼠退治に飼育される。在来種の和ネコは、奈良時代に中国から渡来したとされる”。猫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动物,中日两国的语言表达中都有运用猫以及猫的各种生理特征来隐喻人的各种行为的。下面将对这些表达进行对比分析。
在中国从春秋开始人们就利用猫来灭鼠,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诗经》里涉及的100多种动物中就包含了猫,比如在《诗经》里说“有猫有虎”,这应该是“猫”在典籍文献里的首次出现,名为“猫”是因为“鼠善害苗,而猫能捕之,去苗之害,顾字从苗”。这首诗描写的是农业生态自然和谐的景象,四野里有猫出没,就不用担心田鼠、对庄稼的危害了,所以猫出没是农业丰收的保障和象征。人们对猫的最大印象就是它的捕鼠这一特征了。因此中日的与猫有关的惯用语有很多都是从猫能抓老鼠这一才能入手的,借用猫的这一才能来暗喻人类社会的某一现象。比如:“猫鼠同眠”意思是猫同老鼠睡在一起。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老鼠见到猫”“ネコにあった鼠”“猫の前の鼠”指的是在猫面前的被猫吓得胆战心惊的老鼠。都用来比喻对于某种势力过于恐惧。“猫走耗子成精”和日语中的“ネコがいないと鼠が遊ぶ”都指人失去某种约束后的为所欲为。还有“吃饱的猫不抓耗子”“鳴く猫は鼠を捕らぬ”“上手の猫が爪を隠す”,以上的这些中日的惯用语都是从猫抓老鼠这一最具代表性的天性出发的。特别是汉语中与猫有关的词几乎都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也就是对中国人来说对猫的主要印象就是停留在它抓老鼠这一点上了。
但是,日语中与猫有关的词就远远不止这些了。还有很多从猫的其它生理特点当中引申出来的,比如:猫的眼睛很敏感,一点点的光线就会使它的眼睛发生激烈的变化。日本人就用猫的眼睛来比喻世界的万物瞬息万变。所以就产生了惯用语“ネコの目”。还有猫的头小额头就更窄了。日本人用猫的额头来比喻地方狭小。也就是说“猫の額”。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会将自己的排泄物偷偷摸摸的用泥沙掩盖起来。所以就产生了一个词“猫糞”,用来比喻人捡到别人的东西后偷偷的藏起来,然后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样子。
除了有从猫的身体特征中产生的惯用语外,日语中还有从其他生理特征中产生的惯用语,例如“猫が肥えれば鰹節がやせる”“猫に鰹節”“猫にまたたび”“猫の魚辞退”这些词都是从猫嘴谗这一特性中产生的。虽然在汉语中人们也把嘴谗的人叫做“谗猫”,常用“三脚猫”来形容那些在技艺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但是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使用的频率上来说还是和日语中的有差距。与中国片面的只有猫与抓老鼠这一点生理特点出发的惯用语不同日本人对猫作了更仔细更全面的观察,而且将这些观察的结果引用到了日常生活的语言中。
猫是日本民族很喜爱的宠物,在日本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日本有很多的家庭都养猫,正是因为猫在日本的普遍存在,人们将它当成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动物。同时也将这种意识移植到了平常使用的语言当中,用猫来隐喻生活中的普通人。比如“猫に小判”意思就是把很贵重的物品送给猫,猫却完全不懂欣赏它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在一个不了解它的人手上就体现不了它的价值。“猫の子一匹いない”的意思是周围连猫都没有一只。比喻四周没有什么人或物。“猫の手も借りたい”是指忙得连猫的手都想借过来帮忙。比喻非常忙碌人手不足。还有“猫も杓子も”,“猫にもなれば、虎にもなる”等等惯用语中猫都担任起了这一角色。人们把猫当作生活中最普通常见的东西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将其应用在了比喻当中。这就形成了日语中与猫有关的动物惯用语的特点。
猫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在日本有一个惯用语“猫に九生あり”,同样在中国也有这一说法,即“猫有九条命”。在这一点上中日两国人的看法是相同的。
世界各国的人对猫都有一种神秘的印象。猫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猫总是与死亡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埃及的世界,猫是受人尊敬的神,在西方也盛传猫可以预测天气,还可以预测死亡,在世界各地都有与猫有关的传说。在中国和日本与猫有关的传说也有很多,其中在日本有一个‘猫妻’的传说,在传说中猫变成一个美丽的女人成为一个农夫的妻子,并为他生儿育女,直到有一天家人看到她抓老鼠吃的样子后,她消失了。正因为猫的这种神秘感产生了“猫を殺せば七代崇める”这样的惯用语,意思是只要杀猫,杀猫的人就会被诅咒。还有的传说认为“猫が死人を跳び越すと死人が立つ”,也就是说猫如果从死人的身上跳过,死人就会站起来。其实,对猫,中国也有不少传说,有关于杀黑猫就会招受报应的说法等等,但是将其应用到惯用语当中还是很少见。
猫是日本民族最喜爱的宠物,在日本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日本人喜欢借助猫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猫文化。从关于猫的很多传说故事、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猫文化的发展及日本人独特的爱猫情结。日本的动漫画喜欢用猫作为主角,例如藤本弘和安孙子素雄的《机器猫》(多啦A梦),还有大师宫崎骏的《猫的报恩》、《龙猫》(猫の恩返し)还有日本漫画家北条司的《猫眼三姐妹》等等;影视作品里也喜欢把猫作为一个载体,在叙述剧情中时时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日语中受猫文化影响的词语、惯用句不胜枚举。这些表达方式沿用了猫的一切特性,生动形象、诙谐幽默,使用频度极高。日本人喜欢猫,从这些惯用语当中就能体现出来。
日常生活中,人一般不能与动物相提并论,但语言中却有不少借用动物的特征来形容人的特征的词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比喻性的表达方式往往因语言,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以上我们通过对中日两国与猫有关的惯用语的分析,了解了猫这一动物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什么样的异同。下面我们再来谈谈中日两国人对于狗的印象,以及日语和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惯用语,通过分析来了解中日两国人在这一方面的异同。
二、关于“狗”的含义异同
在中国,狗是公元前2000多年成为人们最早驯化的家禽的,狗从那个时期开始就与人们有了最亲密的关系了。《山海经》中有一个“犬封国”的神话,在神话中狗是人类的先祖。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狗就被驯化成为人们打猎的助手,和猎鹰一样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人们不仅把狗当作捕猎的助手,还将它的这一特点隐喻到语言生活当中,用来表达人的各种行为。在汉语的成语中就表现出来。例如:
“藏弓烹狗”指的是飞鸟射尽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猎狗煮了吃肉。旧时比喻统治者得势后,废弃、杀害有功之臣。“兔死狗烹”是指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飞鹰走狗”放出鹰狗去追捕野兽。指打猎游荡的生活。“见兔顾犬”是指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犬兔俱毙”是比喻双方同归于尽。而在日语中也有表现这一方面的惯用语。例如:
“犬骨折って鷹の餌食になる”指的是狗费力追到的猎物却被鹰给奪走了,比喻自己辛苦劳动成果被别人抢去。“犬も朋輩鷹も朋輩”打猎中狗和鹰虽然追猎物的方式不一样但是都在为同一个主人服务。指同一个工作单位的人虽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是都是为同一个机购服务,所以应该好好相处。“犬一代に狸一匹”一只猎狗一辈子能捕到一只狐狸就很好了,比喻机会难得。在这些惯用语中,人们更多的是把它作为打猎的帮手给予了一个中性的形象。
随着人类从巡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狗作为打猎的帮手的功能也减退了,更多的时候它起到的是看家护院的作用,夏商时代开始,狗被归入马、牛、羊、猪、狗、鸡的六畜之列,而在日本的 《日本霊異記》、《今昔物語》《枕草子》中也记载着狗承担起了在夜间防备侵略者的工作。由于狗有着与马一样的忠诚性格,所以在很多的成语当中都把它们放在一起使用,例如:“犬马之劳”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犬马之报” 像犬马那样供人驱使,以报恩情。日语中也应用了这些成语,如“犬馬の心”“犬馬の労”。还有“犬は三日飼えば三年恩を忘れぬ”指的是养狗三日,狗三年不忘其恩,在这些惯用语中中日两个民族都表现出了对狗的忠诚性格的喜爱并将这个褒义的形象应用到了语言表达中。
但是除了都对狗的忠诚性格肯定之外。对狗的印象中日两国又有不同。
根据《東斎随筆》记载,在日本的平安时代,狗被称为“小神通”,被赋予神秘色彩,在日本的神话故事中往往都有狗出场,在日本著名的神话《花咲が爺い》中狗都成为了帮助英雄,带来神的旨意,带来幸福的吉祥物。狗成为人们的宠物,德川五代将军網吉就特别喜欢狗,并颁发命令要求全民爱护动物,因此被灌以“犬公方”的称号。从古至今,狗都是日本民众的亲密朋友,根据日本NHK1999年的调查,在“你最喜欢的动物”的调查中,选择狗的占的比例是最多的。人们将狗当作宠物,作为家庭的成员,并仔细观察它的特征习惯,在人们普遍的对它了解了后又将它的这些习性用于比喻,应用到语言表现中,比如,“杖の下に回る犬は打てぬ”是指对于已经遭遇可怜的人不应该再打击,还有“煩悩の犬”“犬が西向きゃ尾は東”“犬と猿”“犬の川端歩き”“犬も歩けば棒に当たる”“犬一代に狸一匹”“大所の犬となるとも小家の犬となるな”在这些惯用语中,客观的将人比喻成了狗,有着中性的感情色彩。当然,将狗用在贬义感情色彩的时候也有,比如,“犬の遠吠え”是根据狗害怕的时候会不停的吠叫这一特性来比喻胆小的人往往才虚张声势而去攻击他人。“犬の糞で敵を討つ”是用卑鄙的手段报复他人的意思。“垣堅くして犬入らず”的意思是如果自己的家庭或团体团结一致的话外人想捣乱也不能实现,这些都是日本人将狗作为生活中的一员,将它的特性拿来隐喻人类自己的生活的表现。
而在中国,自从进入稻作时代之后,人们的生活从打猎变成了耕作,狗作为生产协作者的地位已经失去,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变低了。虽然也有象日本那样把它作为宠物的人,但是“在古代日本也吃狗肉,进入中世后一般就不吃狗肉了,而中国到现在狗肉还是作为一种食物存在。”狗作为家禽,和鸡鸭一样被人们当作生活当中最普通和没有地位可言的动物。所以从这个时期开始,人们就经常把狗和鸡,鸭一起应用到成语中,例如,“鸡犬不惊”形容行军纪律严明,连鸡狗都没有受到惊动。也指平安无事。“鸡犬不留”形容屠杀残酷,连鸡狗都不能幸免。“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细小。还有“斗鸡走狗”“鸡飞狗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指鸡骂狗”“偷狗戏鸡”“鸡鸣狗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鸡犬桑麻”这些成语都表现人们把狗当作一种就像是自己身边的空气那样不可缺少但又随处可见的动物。同时人们还注意到了狗有凭借主人势力来欺负弱小者以及贪婪的本性,这有悖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所以这一特性被人们所不能接受,被人们所厌恶的。因此对狗的印象更多的添加了贬义色彩。这种观念也反映到了成语当中,比如“狗嘴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狗咬狗”比喻坏人互相斗争。“狗眼看人低”比喻眼光势力看不起他人。还有“狗头军师”“打落水狗”“狗急跳墙”“狗苟蝇营”“狗仗人势”等等。狗和同样被贴上坏形象标签的猪,鼠和狼,狐狸等一起用来比喻。例如,“狼心狗肺”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狐群狗党”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鼠窃狗偷”指象老鼠那样窃取,象狗一样偷盗。指小偷小摸。还有“狗彘不如”“猪卑狗险”“行同狗彘”“狼心狗行”等等。在语言上对狗有着如此的厌恶恐怕是中国人的特点之一吧。
日语中虽然有对狗形象的贬义隐喻,但是更多的是从狗的特性出发的中性客观描写,由于狗的某些特性与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相背离,所以人们给狗更多添加的是贬义的色彩。更多的将它应用在贬义的场合。日语中有个惯用语“杖の下に回る犬は打てぬ”,意思是对于已经遭遇可怜的人不应该再打击,在这里狗用来比喻遭遇可怜的人。但是鲁讯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篇文章中指出应该“痛打落水狗”也就是说应该继续打击已经失败的坏人。同样是遭遇困境的狗,日本人认为应该仁慈对待,而中国人却认为应该对坏人追究到底。这种不同的立场正是从中日两国的不同文化当中产生的。狗这一种动物在汉语中它更多的时候是带着贬义色彩的,而在日语中它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 狗在汉语和日语中文化寓意丰富,形象生动,无论褒义还是贬义的都给人以惟妙惟肖的形象,让人产生强烈的情绪。
总之,在中日两国,猫狗都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而且可以说它们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不管是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两个不同民族的人的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思想方式的影响,对它们的印象也就产生发不同。并且将这种不同表现在了语言当中。
【关键词】汉语;日语;猫;狗;隐喻;惯用语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001-02
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当中,动物扮演了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其中猫,狗更是人类最亲密的动物朋友,而语言来自于生活,在语言当中必然就会有大量的与猫狗有关的表达形式出现,但是有趣的是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中,猫,狗这两种人类最熟悉的动物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象。
一、关于“猫”的文化异同
在中国《辞海》中对猫作了如下的描写:猫,哺乳纲,猫科。趾底有脂肪质肉垫,因而行走无声,性驯良。喜捕食鼠类,有时亦食蛙等。品种很多。而在日本《広辞苑》中也对猫作了如下的详细说明。“啼き声に接尾語コを添えた語。またネは鼠の意味とも。ネコ目ネコ科の哺乳類のうち小形のものの総称。体はしなやかで、鞘に引き込むことのできる爪、ざらざらした舌、鋭い感覚のひげ、足うらの肉球などが特徴。一般には家畜のネコをいう。イジプト時代から鼠害対策として、ヨーロッパヤマネコを飼育、家畜化したとされ、当時神聖視された。現在では愛玩用または鼠退治に飼育される。在来種の和ネコは、奈良時代に中国から渡来したとされる”。猫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动物,中日两国的语言表达中都有运用猫以及猫的各种生理特征来隐喻人的各种行为的。下面将对这些表达进行对比分析。
在中国从春秋开始人们就利用猫来灭鼠,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诗经》里涉及的100多种动物中就包含了猫,比如在《诗经》里说“有猫有虎”,这应该是“猫”在典籍文献里的首次出现,名为“猫”是因为“鼠善害苗,而猫能捕之,去苗之害,顾字从苗”。这首诗描写的是农业生态自然和谐的景象,四野里有猫出没,就不用担心田鼠、对庄稼的危害了,所以猫出没是农业丰收的保障和象征。人们对猫的最大印象就是它的捕鼠这一特征了。因此中日的与猫有关的惯用语有很多都是从猫能抓老鼠这一才能入手的,借用猫的这一才能来暗喻人类社会的某一现象。比如:“猫鼠同眠”意思是猫同老鼠睡在一起。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老鼠见到猫”“ネコにあった鼠”“猫の前の鼠”指的是在猫面前的被猫吓得胆战心惊的老鼠。都用来比喻对于某种势力过于恐惧。“猫走耗子成精”和日语中的“ネコがいないと鼠が遊ぶ”都指人失去某种约束后的为所欲为。还有“吃饱的猫不抓耗子”“鳴く猫は鼠を捕らぬ”“上手の猫が爪を隠す”,以上的这些中日的惯用语都是从猫抓老鼠这一最具代表性的天性出发的。特别是汉语中与猫有关的词几乎都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也就是对中国人来说对猫的主要印象就是停留在它抓老鼠这一点上了。
但是,日语中与猫有关的词就远远不止这些了。还有很多从猫的其它生理特点当中引申出来的,比如:猫的眼睛很敏感,一点点的光线就会使它的眼睛发生激烈的变化。日本人就用猫的眼睛来比喻世界的万物瞬息万变。所以就产生了惯用语“ネコの目”。还有猫的头小额头就更窄了。日本人用猫的额头来比喻地方狭小。也就是说“猫の額”。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会将自己的排泄物偷偷摸摸的用泥沙掩盖起来。所以就产生了一个词“猫糞”,用来比喻人捡到别人的东西后偷偷的藏起来,然后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样子。
除了有从猫的身体特征中产生的惯用语外,日语中还有从其他生理特征中产生的惯用语,例如“猫が肥えれば鰹節がやせる”“猫に鰹節”“猫にまたたび”“猫の魚辞退”这些词都是从猫嘴谗这一特性中产生的。虽然在汉语中人们也把嘴谗的人叫做“谗猫”,常用“三脚猫”来形容那些在技艺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但是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使用的频率上来说还是和日语中的有差距。与中国片面的只有猫与抓老鼠这一点生理特点出发的惯用语不同日本人对猫作了更仔细更全面的观察,而且将这些观察的结果引用到了日常生活的语言中。
猫是日本民族很喜爱的宠物,在日本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日本有很多的家庭都养猫,正是因为猫在日本的普遍存在,人们将它当成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动物。同时也将这种意识移植到了平常使用的语言当中,用猫来隐喻生活中的普通人。比如“猫に小判”意思就是把很贵重的物品送给猫,猫却完全不懂欣赏它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在一个不了解它的人手上就体现不了它的价值。“猫の子一匹いない”的意思是周围连猫都没有一只。比喻四周没有什么人或物。“猫の手も借りたい”是指忙得连猫的手都想借过来帮忙。比喻非常忙碌人手不足。还有“猫も杓子も”,“猫にもなれば、虎にもなる”等等惯用语中猫都担任起了这一角色。人们把猫当作生活中最普通常见的东西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将其应用在了比喻当中。这就形成了日语中与猫有关的动物惯用语的特点。
猫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在日本有一个惯用语“猫に九生あり”,同样在中国也有这一说法,即“猫有九条命”。在这一点上中日两国人的看法是相同的。
世界各国的人对猫都有一种神秘的印象。猫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猫总是与死亡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埃及的世界,猫是受人尊敬的神,在西方也盛传猫可以预测天气,还可以预测死亡,在世界各地都有与猫有关的传说。在中国和日本与猫有关的传说也有很多,其中在日本有一个‘猫妻’的传说,在传说中猫变成一个美丽的女人成为一个农夫的妻子,并为他生儿育女,直到有一天家人看到她抓老鼠吃的样子后,她消失了。正因为猫的这种神秘感产生了“猫を殺せば七代崇める”这样的惯用语,意思是只要杀猫,杀猫的人就会被诅咒。还有的传说认为“猫が死人を跳び越すと死人が立つ”,也就是说猫如果从死人的身上跳过,死人就会站起来。其实,对猫,中国也有不少传说,有关于杀黑猫就会招受报应的说法等等,但是将其应用到惯用语当中还是很少见。
猫是日本民族最喜爱的宠物,在日本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日本人喜欢借助猫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猫文化。从关于猫的很多传说故事、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猫文化的发展及日本人独特的爱猫情结。日本的动漫画喜欢用猫作为主角,例如藤本弘和安孙子素雄的《机器猫》(多啦A梦),还有大师宫崎骏的《猫的报恩》、《龙猫》(猫の恩返し)还有日本漫画家北条司的《猫眼三姐妹》等等;影视作品里也喜欢把猫作为一个载体,在叙述剧情中时时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日语中受猫文化影响的词语、惯用句不胜枚举。这些表达方式沿用了猫的一切特性,生动形象、诙谐幽默,使用频度极高。日本人喜欢猫,从这些惯用语当中就能体现出来。
日常生活中,人一般不能与动物相提并论,但语言中却有不少借用动物的特征来形容人的特征的词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比喻性的表达方式往往因语言,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以上我们通过对中日两国与猫有关的惯用语的分析,了解了猫这一动物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什么样的异同。下面我们再来谈谈中日两国人对于狗的印象,以及日语和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惯用语,通过分析来了解中日两国人在这一方面的异同。
二、关于“狗”的含义异同
在中国,狗是公元前2000多年成为人们最早驯化的家禽的,狗从那个时期开始就与人们有了最亲密的关系了。《山海经》中有一个“犬封国”的神话,在神话中狗是人类的先祖。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狗就被驯化成为人们打猎的助手,和猎鹰一样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人们不仅把狗当作捕猎的助手,还将它的这一特点隐喻到语言生活当中,用来表达人的各种行为。在汉语的成语中就表现出来。例如:
“藏弓烹狗”指的是飞鸟射尽了就把良弓收起,狡兔被捉就把捕兔的猎狗煮了吃肉。旧时比喻统治者得势后,废弃、杀害有功之臣。“兔死狗烹”是指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飞鹰走狗”放出鹰狗去追捕野兽。指打猎游荡的生活。“见兔顾犬”是指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犬兔俱毙”是比喻双方同归于尽。而在日语中也有表现这一方面的惯用语。例如:
“犬骨折って鷹の餌食になる”指的是狗费力追到的猎物却被鹰给奪走了,比喻自己辛苦劳动成果被别人抢去。“犬も朋輩鷹も朋輩”打猎中狗和鹰虽然追猎物的方式不一样但是都在为同一个主人服务。指同一个工作单位的人虽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是都是为同一个机购服务,所以应该好好相处。“犬一代に狸一匹”一只猎狗一辈子能捕到一只狐狸就很好了,比喻机会难得。在这些惯用语中,人们更多的是把它作为打猎的帮手给予了一个中性的形象。
随着人类从巡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狗作为打猎的帮手的功能也减退了,更多的时候它起到的是看家护院的作用,夏商时代开始,狗被归入马、牛、羊、猪、狗、鸡的六畜之列,而在日本的 《日本霊異記》、《今昔物語》《枕草子》中也记载着狗承担起了在夜间防备侵略者的工作。由于狗有着与马一样的忠诚性格,所以在很多的成语当中都把它们放在一起使用,例如:“犬马之劳”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犬马之报” 像犬马那样供人驱使,以报恩情。日语中也应用了这些成语,如“犬馬の心”“犬馬の労”。还有“犬は三日飼えば三年恩を忘れぬ”指的是养狗三日,狗三年不忘其恩,在这些惯用语中中日两个民族都表现出了对狗的忠诚性格的喜爱并将这个褒义的形象应用到了语言表达中。
但是除了都对狗的忠诚性格肯定之外。对狗的印象中日两国又有不同。
根据《東斎随筆》记载,在日本的平安时代,狗被称为“小神通”,被赋予神秘色彩,在日本的神话故事中往往都有狗出场,在日本著名的神话《花咲が爺い》中狗都成为了帮助英雄,带来神的旨意,带来幸福的吉祥物。狗成为人们的宠物,德川五代将军網吉就特别喜欢狗,并颁发命令要求全民爱护动物,因此被灌以“犬公方”的称号。从古至今,狗都是日本民众的亲密朋友,根据日本NHK1999年的调查,在“你最喜欢的动物”的调查中,选择狗的占的比例是最多的。人们将狗当作宠物,作为家庭的成员,并仔细观察它的特征习惯,在人们普遍的对它了解了后又将它的这些习性用于比喻,应用到语言表现中,比如,“杖の下に回る犬は打てぬ”是指对于已经遭遇可怜的人不应该再打击,还有“煩悩の犬”“犬が西向きゃ尾は東”“犬と猿”“犬の川端歩き”“犬も歩けば棒に当たる”“犬一代に狸一匹”“大所の犬となるとも小家の犬となるな”在这些惯用语中,客观的将人比喻成了狗,有着中性的感情色彩。当然,将狗用在贬义感情色彩的时候也有,比如,“犬の遠吠え”是根据狗害怕的时候会不停的吠叫这一特性来比喻胆小的人往往才虚张声势而去攻击他人。“犬の糞で敵を討つ”是用卑鄙的手段报复他人的意思。“垣堅くして犬入らず”的意思是如果自己的家庭或团体团结一致的话外人想捣乱也不能实现,这些都是日本人将狗作为生活中的一员,将它的特性拿来隐喻人类自己的生活的表现。
而在中国,自从进入稻作时代之后,人们的生活从打猎变成了耕作,狗作为生产协作者的地位已经失去,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变低了。虽然也有象日本那样把它作为宠物的人,但是“在古代日本也吃狗肉,进入中世后一般就不吃狗肉了,而中国到现在狗肉还是作为一种食物存在。”狗作为家禽,和鸡鸭一样被人们当作生活当中最普通和没有地位可言的动物。所以从这个时期开始,人们就经常把狗和鸡,鸭一起应用到成语中,例如,“鸡犬不惊”形容行军纪律严明,连鸡狗都没有受到惊动。也指平安无事。“鸡犬不留”形容屠杀残酷,连鸡狗都不能幸免。“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碎细小。还有“斗鸡走狗”“鸡飞狗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指鸡骂狗”“偷狗戏鸡”“鸡鸣狗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鸡犬桑麻”这些成语都表现人们把狗当作一种就像是自己身边的空气那样不可缺少但又随处可见的动物。同时人们还注意到了狗有凭借主人势力来欺负弱小者以及贪婪的本性,这有悖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所以这一特性被人们所不能接受,被人们所厌恶的。因此对狗的印象更多的添加了贬义色彩。这种观念也反映到了成语当中,比如“狗嘴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狗咬狗”比喻坏人互相斗争。“狗眼看人低”比喻眼光势力看不起他人。还有“狗头军师”“打落水狗”“狗急跳墙”“狗苟蝇营”“狗仗人势”等等。狗和同样被贴上坏形象标签的猪,鼠和狼,狐狸等一起用来比喻。例如,“狼心狗肺”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狐群狗党”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鼠窃狗偷”指象老鼠那样窃取,象狗一样偷盗。指小偷小摸。还有“狗彘不如”“猪卑狗险”“行同狗彘”“狼心狗行”等等。在语言上对狗有着如此的厌恶恐怕是中国人的特点之一吧。
日语中虽然有对狗形象的贬义隐喻,但是更多的是从狗的特性出发的中性客观描写,由于狗的某些特性与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相背离,所以人们给狗更多添加的是贬义的色彩。更多的将它应用在贬义的场合。日语中有个惯用语“杖の下に回る犬は打てぬ”,意思是对于已经遭遇可怜的人不应该再打击,在这里狗用来比喻遭遇可怜的人。但是鲁讯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篇文章中指出应该“痛打落水狗”也就是说应该继续打击已经失败的坏人。同样是遭遇困境的狗,日本人认为应该仁慈对待,而中国人却认为应该对坏人追究到底。这种不同的立场正是从中日两国的不同文化当中产生的。狗这一种动物在汉语中它更多的时候是带着贬义色彩的,而在日语中它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 狗在汉语和日语中文化寓意丰富,形象生动,无论褒义还是贬义的都给人以惟妙惟肖的形象,让人产生强烈的情绪。
总之,在中日两国,猫狗都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而且可以说它们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不管是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两个不同民族的人的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思想方式的影响,对它们的印象也就产生发不同。并且将这种不同表现在了语言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