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讲究“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讲究“听、说、读、写”训练。但归根结底,这些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学生要做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学到的语言文字知识准确地、生动地表述出来,并非是一件易事。学生们虽然“心知肚明”,却无从谈起。这类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忽略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感悟能力训练,即语感训练。语感,即语言感受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笔者根据多年执教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的语感。
一、感受形象,触发语感
小学生的语感是以形象感为基础的。形象再现即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因此,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以小学语文十一册的《林海》一课为例,通过听录音范读、默读、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让学生对祖国大兴安岭的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学生对课文言语材料有了充分的感受后,可适当穿插背、议、写课中优美的词句,以触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有一个整体的语感。
这样,把语感的培养寓于训练之中,使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语言的形象化,既减轻了学生感知课文的难度,又达到了在轻松愉快之中培养语感能力的目的。
二、加强朗读,激活语感
小学课本中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堪称典范。它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语感的主要来源。要完成对课文的学习,都离不开读。通过读,学生可以进行语言积累,丰富语言材料,使自己有话可说,从而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试想,一个脑子里没有词的人,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吗?通过读,学生可以从课文中学到语言的表述方法。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时,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比喻的生动;教学《可爱的草塘》时,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排比的特点;教学《桂林山水》时,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相同句式的运用。通过读,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而体会语言文字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引导学生反复地读,理解文中表现的邱少云那种为了战友宁愿牺牲自己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以“读”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训练目的。
三、品味言语,领悟语感
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要以点拨和剖析的方法,使抽象的词语或句子变成具体鲜活的语言形象。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爱戴”一词不仅是这个句子的中心句,还是全文的贯通点,此时,我就紧抓这个中心词,启发学生站在鲁迅侄女的位置上,发出同样的疑问,并以“谈《水浒》、谈‘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这四件事,领悟到伯父受到“爱戴”是因为他学习认真,对旧社会的痛恨及对人民的热爱,感受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格。又如《苦柚》一文中老华侨对小姑娘说:“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教师提出:为什么苦柚子会变甜?经过思考,学生不难理解:小姑娘善良诚实,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质,使老华侨深受感动,所以内心倍感甜蜜。
四、运用言语,感受语感
语感能力的训练,也是为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必须强调读,让学生在练中逐步提高,在实践中把知识演变成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低年级训练学生说、写一句话,中年级说、写一段话,高年级说、写一篇完整的话。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又不能仅局限于此,应多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其多练,以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如在教学《奴隶英雄》时,由于课文是剧本,我采取了以演代教的方法来教学,抽调学生排练、演出。这样一来,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该课的内容,复述课文也就轻而易举了。另外,在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进行语感训练。如教学《寒号鸟》一文后,我把课本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导自演,通过演,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还可以开展“故事会”“辩论赛”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
五、积累言语,积淀语感
语言感受能力的强弱与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少密切相关。语感能力的提高是在反复、大量感受优秀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实现的。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是大量阅读,特别是“熟读成诵”,它能使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此日积月累,就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选择优秀的文章,指导学生泛读,交流阅读心得,架起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外到课内的桥梁。
总之,“语感训练”是一项长期性的教学工作,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我们更应做好这项教学工作,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真正把知识学活。
(日照市第四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讲究“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讲究“听、说、读、写”训练。但归根结底,这些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学生要做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学到的语言文字知识准确地、生动地表述出来,并非是一件易事。学生们虽然“心知肚明”,却无从谈起。这类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忽略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感悟能力训练,即语感训练。语感,即语言感受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指导学生的语感训练。笔者根据多年执教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的语感。
一、感受形象,触发语感
小学生的语感是以形象感为基础的。形象再现即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因此,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以小学语文十一册的《林海》一课为例,通过听录音范读、默读、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让学生对祖国大兴安岭的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学生对课文言语材料有了充分的感受后,可适当穿插背、议、写课中优美的词句,以触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有一个整体的语感。
这样,把语感的培养寓于训练之中,使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语言的形象化,既减轻了学生感知课文的难度,又达到了在轻松愉快之中培养语感能力的目的。
二、加强朗读,激活语感
小学课本中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堪称典范。它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语感的主要来源。要完成对课文的学习,都离不开读。通过读,学生可以进行语言积累,丰富语言材料,使自己有话可说,从而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试想,一个脑子里没有词的人,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吗?通过读,学生可以从课文中学到语言的表述方法。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时,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比喻的生动;教学《可爱的草塘》时,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排比的特点;教学《桂林山水》时,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相同句式的运用。通过读,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而体会语言文字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引导学生反复地读,理解文中表现的邱少云那种为了战友宁愿牺牲自己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以“读”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训练目的。
三、品味言语,领悟语感
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要以点拨和剖析的方法,使抽象的词语或句子变成具体鲜活的语言形象。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爱戴”一词不仅是这个句子的中心句,还是全文的贯通点,此时,我就紧抓这个中心词,启发学生站在鲁迅侄女的位置上,发出同样的疑问,并以“谈《水浒》、谈‘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这四件事,领悟到伯父受到“爱戴”是因为他学习认真,对旧社会的痛恨及对人民的热爱,感受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格。又如《苦柚》一文中老华侨对小姑娘说:“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教师提出:为什么苦柚子会变甜?经过思考,学生不难理解:小姑娘善良诚实,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质,使老华侨深受感动,所以内心倍感甜蜜。
四、运用言语,感受语感
语感能力的训练,也是为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必须强调读,让学生在练中逐步提高,在实践中把知识演变成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低年级训练学生说、写一句话,中年级说、写一段话,高年级说、写一篇完整的话。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又不能仅局限于此,应多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其多练,以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如在教学《奴隶英雄》时,由于课文是剧本,我采取了以演代教的方法来教学,抽调学生排练、演出。这样一来,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该课的内容,复述课文也就轻而易举了。另外,在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进行语感训练。如教学《寒号鸟》一文后,我把课本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导自演,通过演,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还可以开展“故事会”“辩论赛”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
五、积累言语,积淀语感
语言感受能力的强弱与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少密切相关。语感能力的提高是在反复、大量感受优秀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实现的。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是大量阅读,特别是“熟读成诵”,它能使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此日积月累,就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选择优秀的文章,指导学生泛读,交流阅读心得,架起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外到课内的桥梁。
总之,“语感训练”是一项长期性的教学工作,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我们更应做好这项教学工作,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真正把知识学活。
(日照市第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