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历史教学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历史教学应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历史教育观。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并注重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善于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质疑和释疑能力。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理解分析归纳 质疑和释疑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07-01
历史教学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智能开发、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的三大任务,面对经济时代的到来,历史教学应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历史教学如何才能融进知识经济的大潮,站在时代前列,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科教兴国做出一点儿贡献呢?
1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历史教育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研究也向着动态、开放、多向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冲破旧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将学生从狭窄、封闭、陈旧的思维体系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用不同寻常的方法和角度去觀察、分析历史事物和问题,适时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2 利用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1 历史教学中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即了解、体会,每个历史事件和现象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讲清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又要让他们理解其联系性。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使他们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去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现行历史教材的编排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前后联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习和记忆。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融汇贯通。如历史教学中文史的学习与语文学习联系密切,政治课逃避如民族形成的有关知识等,历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相辅相成,应加强联系,互相促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如岳飞是抗金英雄而不是民族英雄,如戚继光、郑成功等。所以教师要使他们辨清历史是非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2.2 历史教学中分析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历史事件和现象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就不能的出正确地结论。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方法,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讲《隋朝统一》这一课时,对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滥用民力应该否定,但大运河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南北交通确实起过巨大作用,这一点是肯定的。分析历史人物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如我国古代史中的几次重要改革,虽然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的,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给予肯定。
2.3 历史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亦相当重要。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以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方式,它由时间、空间、活动这三维度组成。如学习欧亚美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一问题时可让学生从①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②从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来揭示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的必然性、进步性和局限性;③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原因。通过此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向多个方向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质疑和释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苏格拉底也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发问,自我质疑,标新立异地构思,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如讲金建立后,反对明朝的压迫战争是正义的,但后来的土木之变又是非正义的,这时学生敏感地提到了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经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所问,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思辨能力的目的。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心理学表明:在良好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敏捷活跃,比较乐于接受新的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学习历史。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最重要的是建立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知识接受分歧,教师应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因势利导地组织讨论,在讨论的气氛中将分歧和难点、重点一一化解,老师决不能搞一言堂?,否则,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例如,根据《红军不怕远征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考察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经过(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讲述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总结长征精神。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总之,我们在历史教学,恰当地运用历史教学方法,多方位、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这块沃土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黄乘英《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纪小红《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年第S1期.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理解分析归纳 质疑和释疑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07-01
历史教学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智能开发、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的三大任务,面对经济时代的到来,历史教学应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历史教学如何才能融进知识经济的大潮,站在时代前列,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科教兴国做出一点儿贡献呢?
1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历史教育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研究也向着动态、开放、多向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冲破旧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将学生从狭窄、封闭、陈旧的思维体系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用不同寻常的方法和角度去觀察、分析历史事物和问题,适时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2 利用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1 历史教学中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即了解、体会,每个历史事件和现象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讲清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又要让他们理解其联系性。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使他们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去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现行历史教材的编排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前后联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习和记忆。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融汇贯通。如历史教学中文史的学习与语文学习联系密切,政治课逃避如民族形成的有关知识等,历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相辅相成,应加强联系,互相促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如岳飞是抗金英雄而不是民族英雄,如戚继光、郑成功等。所以教师要使他们辨清历史是非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2.2 历史教学中分析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历史事件和现象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就不能的出正确地结论。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方法,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讲《隋朝统一》这一课时,对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滥用民力应该否定,但大运河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南北交通确实起过巨大作用,这一点是肯定的。分析历史人物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如我国古代史中的几次重要改革,虽然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的,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给予肯定。
2.3 历史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亦相当重要。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以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方式,它由时间、空间、活动这三维度组成。如学习欧亚美等国家是怎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一问题时可让学生从①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②从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来揭示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的必然性、进步性和局限性;③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原因。通过此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向多个方向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质疑和释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苏格拉底也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发问,自我质疑,标新立异地构思,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如讲金建立后,反对明朝的压迫战争是正义的,但后来的土木之变又是非正义的,这时学生敏感地提到了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经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所问,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思辨能力的目的。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心理学表明:在良好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敏捷活跃,比较乐于接受新的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学习历史。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最重要的是建立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知识接受分歧,教师应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因势利导地组织讨论,在讨论的气氛中将分歧和难点、重点一一化解,老师决不能搞一言堂?,否则,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例如,根据《红军不怕远征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考察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经过(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讲述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总结长征精神。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总之,我们在历史教学,恰当地运用历史教学方法,多方位、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这块沃土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黄乘英《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2] 纪小红《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