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物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科目,下面是我对遗传与变异几个知识点的总结与误区更正
【关键词】 基因 遗传 孟德尔定律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03-01
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误区一:实验过程中用放射性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
更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也遵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原则——对照性原则。该实验应分为两组,即一组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另外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通过观察离心后离心管中两组之间放射性情况进行对照。
误区二:用32P和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
更正:由于噬菌体属于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能力,属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生物,所以不能用普通的培养基(即含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的培养基)培养病毒,必须用活细胞培养病毒。想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细菌,得到被标记的细菌,再用普通的噬菌体去侵染被标记的细菌,才能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
2 生物的遗传物质
误区一:某些细菌的遗传的物质是RNA
更正: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但只有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才是RNA,所有具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均为DNA,细菌均有细胞结构,所以所有细菌的遗传物质均为DNA。遗传物质的判断规律为:某生物体内只要含DNA,DNA肯定是遗传物质,无DNA时遗传物质才选择RNA,如果该生物体内无DNA和RNA,蛋白质才是遗传物质。如朊病毒只由蛋白质组成择其遗传物质只能为蛋白质。
误区二:细胞质遗传遗传物质为RNA
更正:真核生物的遗传方式分为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可能有些同学认为细胞质中主要的核酸为RNA,所以有些同学认为细胞质遗传遗传物质为RNA,其实无论核遗传还是质遗传,其遗传物质均为DNA,细胞质遗传指的是叶绿体、线粒体内少量DNA的遗传,只有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才为RNA。
3 基因概念的理解
誤区一:基因是由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组成
更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而遗传效应指的是能够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所以有同学就认为基因是全部由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组成,其实是错误的。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 生物的基因结构都是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两部分组成,而只有原核生物的编码区和真核生物的编码区和内含子才能编码蛋白质,非编码区和内含子不能编码蛋白质,只起调控作用,所以基因是由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和在编码蛋白质时起调控作用的非编码区和内含子组成。
误区二:非编码区等同于非编码序列
更正:非编码区是指位于基因结构中编码区上游和下游的起调控作用的序列。非编码序列指的是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包括原核生物基因结构中的非编码区和真核生物基因结构中的非编码区和编码区中的内含子,所以非编码区不同于非编码序列。
4 孟德尔遗传定律
误区: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所有的真核生物
更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指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即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原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原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 而同源染色体分开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均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孟德尔定律适应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且必须为细胞核遗传。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涉及到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细胞核遗传。
5 基因重组
误区一:基因重组发生在配子的结合时
更正:基因重组指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该过程应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一般基因重组有三种情况,一是交换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时;二是随机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中;三是基因工程,既DNA重组技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导入受体细胞。
误区二: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
更正:基因重组只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此过程不产生新的基因,只产生新的基因型,只有基因突变才产生新的基因。
6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误区:某一基因片段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更正:基因突变指的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实际上是染色体上的某一个位点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的是染色体上某一片段的缺失、增添或改变。而某一基因片段的缺失是整个基因丢失,每个基因是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组成,基因丢失的是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即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丢失,应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关键词】 基因 遗传 孟德尔定律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03-01
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误区一:实验过程中用放射性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
更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也遵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原则——对照性原则。该实验应分为两组,即一组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另外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通过观察离心后离心管中两组之间放射性情况进行对照。
误区二:用32P和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
更正:由于噬菌体属于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能力,属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生物,所以不能用普通的培养基(即含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的培养基)培养病毒,必须用活细胞培养病毒。想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细菌,得到被标记的细菌,再用普通的噬菌体去侵染被标记的细菌,才能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
2 生物的遗传物质
误区一:某些细菌的遗传的物质是RNA
更正: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但只有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才是RNA,所有具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均为DNA,细菌均有细胞结构,所以所有细菌的遗传物质均为DNA。遗传物质的判断规律为:某生物体内只要含DNA,DNA肯定是遗传物质,无DNA时遗传物质才选择RNA,如果该生物体内无DNA和RNA,蛋白质才是遗传物质。如朊病毒只由蛋白质组成择其遗传物质只能为蛋白质。
误区二:细胞质遗传遗传物质为RNA
更正:真核生物的遗传方式分为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可能有些同学认为细胞质中主要的核酸为RNA,所以有些同学认为细胞质遗传遗传物质为RNA,其实无论核遗传还是质遗传,其遗传物质均为DNA,细胞质遗传指的是叶绿体、线粒体内少量DNA的遗传,只有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才为RNA。
3 基因概念的理解
誤区一:基因是由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组成
更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而遗传效应指的是能够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所以有同学就认为基因是全部由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组成,其实是错误的。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 生物的基因结构都是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两部分组成,而只有原核生物的编码区和真核生物的编码区和内含子才能编码蛋白质,非编码区和内含子不能编码蛋白质,只起调控作用,所以基因是由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和在编码蛋白质时起调控作用的非编码区和内含子组成。
误区二:非编码区等同于非编码序列
更正:非编码区是指位于基因结构中编码区上游和下游的起调控作用的序列。非编码序列指的是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包括原核生物基因结构中的非编码区和真核生物基因结构中的非编码区和编码区中的内含子,所以非编码区不同于非编码序列。
4 孟德尔遗传定律
误区: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所有的真核生物
更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是指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即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原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原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 而同源染色体分开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均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孟德尔定律适应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且必须为细胞核遗传。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涉及到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细胞核遗传。
5 基因重组
误区一:基因重组发生在配子的结合时
更正:基因重组指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该过程应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一般基因重组有三种情况,一是交换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时;二是随机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中;三是基因工程,既DNA重组技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导入受体细胞。
误区二: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
更正:基因重组只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此过程不产生新的基因,只产生新的基因型,只有基因突变才产生新的基因。
6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误区:某一基因片段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更正:基因突变指的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实际上是染色体上的某一个位点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的是染色体上某一片段的缺失、增添或改变。而某一基因片段的缺失是整个基因丢失,每个基因是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组成,基因丢失的是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即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丢失,应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