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读故事”到“会写故事”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小说由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组成,其中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刻画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的重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环境描写除了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可以给小说带来生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对小说的兴趣往往比其他文学体裁更高。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我们易于对各种各样的故事产生好奇心。然而,对于小说的教学来讲,教员所要教给学生的并不仅仅是“读故事”,而是更深层次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单纯的“读故事”到“会读故事”再到“写故事”产生一个质变的过程。
  一、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前期的准备
  初中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往往是很片面的,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到、理解到小说除了“故事”之外更加深刻的内容。首先,在阅读小说之前需要让学生有前期准备——一个良好的阅读态度。在进入小说教学单元的开始,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有关小说方面的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小说除了故事之外的文化常识,另一方面让学生端正阅读小说的态度,不要觉得这个体裁经常出现在生活中就不引起重视。小说虽然通俗易懂,但是也是值得去深思的,要让学生做好耐心探索、深度阅读的准备。
  二、初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开展方法
  在阅读一篇小说的时候,首先吸引读者眼球的是故事情节。读者常常会被生动的紧紧相连的故事情节吸引而对整部小说爱不释手,甚至废寝忘食,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展开对小说的教学。例如在进行《范进中举》的教学时,先让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找出其故事情节:为参加乡试向胡屠夫借盘缠→范进未见中举的喜报不敢相信→范进见到喜报后的表现→范进中举后生活的的变化。通过故事情节的描述,引导学生在各个不同情节阶段处找到有关人物的信息:范进自己的变化过程、胡屠夫的变化、妻子的变化、乡民的变化等等,向学生提出问题:故事情节上的变化是如何导致人物的变化的?为什么这些人物的态度会有转变?通过情节,反映出人物的哪些特点?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状?以故事情节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其内涵,发现作者是怎样通过情节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其次,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目的,也是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对人物进行研究和分析,掌握人物的特点是把握整篇小说精髓的重中之重,从而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到作者想要反映的社会本质和思想感情。
  如在进行《孔乙己》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先通读全文,简要概述孔乙己的人物特征,并且论述其依据。从“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茴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等直接描写,可知孔乙己是一个自认为优质是有文化的读书人,从“众人哄笑”、“不会营生,免不了做一些偷窃的事情”等侧面描写孔乙己本身好吃懒做,学的知识只是些皮毛也并不被人们所尊重,从“孔乙己给孩子茴香豆吃”侧面表达了孔乙己的本性善良……引导学生从小说人物刻画的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分析文中作者为刻画孔乙己形象所运用的多方面描写手法,将理论知识与课文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清楚学习到刻画人物的方法。另外,也学习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导致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原因,孔乙己好吃懒做不深刻学习导致了他偷书被打,穷困潦倒,也导致了他被人所看不起等,让学生了解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常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部分被读者所忽略,然而,环境描写才是让整部小说活络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环境描写是从侧面凸显出人物的特征,或是表达一个故事情节的大的背景,一个情况的介绍,环境描写主要在于细节,它需要读者细心耐心的去品味,从中挖掘出对整体有用的因素。
  例如,笔者在进行语文苏教版八年级课文《窗》的教学时,特别注重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去好好品味文中个阶段的环境描写:从病房的描写到同伴口中窗外公园的描写,随着同伴的病逝,到自己真正看到窗外景象的描写。本文中,环境描写可谓是故事发展的主线,通过环境的描写,展开了故事的开端,通过同伴口中对窗外的描述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然而最后对窗外真实的描写把整个故事推向高潮,同时也是故事的结局,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指导学生从不同的环境描写中找到故事的主轴,找出主人公的特点,从而分析整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从学习小说到写小说
  通过系统的学习小说,教师可以从另一种方面鼓励学生去改编小说,进一步发展为写小说。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文章的结局进行改编,让小说有另一种结果,一方面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直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具有了改编小说的经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己写小说,在老师的帮助下多做修改,注意情节的紧密度和人物的生动形象,更不要忽略点睛之笔——环境描写。这样通过实践,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为以后阅读欣赏小说打下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礼记·乐记》中有一个音乐审美的例子:“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钱钟书先生认为这是一段“美妙的文章,把听觉和视觉连通。”歌唱应是一种听觉,但作者在表现歌声的变化时却并用了视觉:歌声上扬时给人激昂慷慨的感觉,歌声下探时给人低沉压抑的感觉,歌声转折时给人有似折断的感觉,歌声停止时如同枯槁的树木断然矗立,戛然而止,歌声婉转变化时都符合乐理规律,歌声连续
【背景描述】  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片断中,作家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活蹦乱跳的、争强好胜的、富于心计的小嘎子和敦厚老实、以实力取胜的胖墩儿。怎样“取其一点”,凸显人物形象呢?经过不断思考,我决定把人物的动作描写作为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点”,通过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片断回放】  (捕捉战机,招法有趣)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画,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作为大明遗老,八大山人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奇怪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
2013年4月,我十分幸运地在“中语会2013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上执教《清塘荷韵》一课。专家评课时给了我许多鼓励,认为这节语文课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交流中探讨,动静结合、驾驭自如,课堂灵动而富有语文味。然而作为执教者本人,我十分清楚地知道本课的不足之处,也由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他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赞美了荷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平静地面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灵魂、最高境界皆是诗意。语文教学在诗意光辉的笼罩下,可以令人流连忘返,品味无穷;可以使人心灵净化,意会情蕴;还可以唤起情感,引发审美体验,怡情冶性。  一、诗意课堂和其特征  什么是诗意?诗意指诗的意境,它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强烈的抒情意味。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描述现实或想象,借以表达自我的感受。诗意的课堂,即是建立在诗意基础上的课堂,它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
一、创新从模仿起步?摇模仿可激发创新  一个作家在未成为“家”之前,几乎都是从模仿起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中,曾经有很多通过模仿创新写诗作文的典范。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
作文是语文考试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写好考场作文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一次考试的作文题为例,结合自身教学、命题、阅卷的一些经验,针对考场作文如何从表现主题角度脱颖而出谈一些浅显的认识与看法。  上学期高一语文一次考试的作文题目叫《别了,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学生补出的后半部分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与母校或者故乡的离别;  2.与某个关系密切的人物的离别;  3.与某个时代(例如童年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篇《礼拜二午睡时刻》出现在《外国小说欣赏》中,让人眼睛一亮的同时,也给讲授者带来了挑战。外国小说的讲解很容易隐于沉闷,让学生觉得枯燥,这样一篇内涵丰富的名作,如何勾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分析细节、体会情感,这是个问题。  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的名作《罗生门》给了我启示,影片由一个武士被强盗所杀之事入手,运用电影中特有的“闪回”手法,以法官审案的形式,让杀人的强盗、武士的
如何带领学生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如何带领学生打破原有的知识框架,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小说知识,这是我们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的一大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说明:“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方法方面作一些大胆的尝试和革新。  一、对比体验,在比较阅读中促思考  学生对文本的思
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追述了自己未成年时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往事。文字朴实,情感真挚,实是写人作品的范例。教这一课时,我尝试着从写作的角度去解读课文,收效不错。  一、学先生搭框架,结构清晰、层次井然  《我的母亲》开头以童年往事引出“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主体部分通过几件事描绘出母亲的严厉、温和、刚气,结尾抒发“我”对母亲的感激、敬仰之情。这样的构造,思路明了,易于模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