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考试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写好考场作文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一次考试的作文题为例,结合自身教学、命题、阅卷的一些经验,针对考场作文如何从表现主题角度脱颖而出谈一些浅显的认识与看法。
上学期高一语文一次考试的作文题目叫《别了,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学生补出的后半部分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与母校或者故乡的离别;
2.与某个关系密切的人物的离别;
3.与某个时代(例如童年、青春)的离别。
学生选取的离别对象主要有以上三种,而离别主题基本围绕留恋、依依不舍等悲伤情调展开。这样的作文虽然没有走题,但主题比较陈旧而且浅薄,所以得不到高分。
本次作文中,有部分学生的作文脱颖而出,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例如某位学生叙写了一条鱼与自己的故乡海洋的离别故事。文中写道,因为海洋遭到了污染,自己的同伴也被人类无情地捕捞殆尽,为了生存,这条鱼不得不与故乡大海告别,去寻找新的适合生存的环境。在故事结尾,小作者十分巧妙地加上了一句话:“然而,我真的能寻找到干净美丽的另一个海洋吗?”发人深思。小作者虽然表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环保主题,但是使用了象征手法之后,这个本身高调的主题顿时又有了新意。又如为了表现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许多学生都会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具体细小的变化中来表现,而某位学生却选择了一个我们十分惊奇的角度来突出中心,他通过叙写社会上钉鞋者这类人的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来反映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一类人反映社会变迁,切入点大胆而独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当然,以上这些主题都是小众而为很难被许多学生想到。那如何在考场上短时间内选出破陈出新、脱颖而出的方法呢?其实,想要出新,除了另换一种别人想不到的主题之外,还可以在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加一点创新,让主题转个弯来表现。以本次作文为例,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去体现:
1.象征法
象征是文学作品普遍使用的技巧。在作文中,用甲事物来代表乙事物,而乙事物不出现在作文中,这就是象征的模式。象征手法可以让作文产生一种朦胧而深刻的韵味。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作品采用了象征手法。例如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中戴望舒的《雨巷》,将自己的理想、未来、希望等等比作丁香般的姑娘,赋予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意境。写离别作文时,可以把离别的对象换一种物体,比如童年可以换成我的好朋友,家乡可以换成养育我的母亲等等。从学过的课文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写作手法,让自己的文章熠熠生辉,不再与人雷同。
2.错位法
错位法是情节的组合与读者的情感期待产生错位的一种写法,这种写法适合离别这样的悲剧主题。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错位法用运很广泛。例如《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设想对方此时此刻也在远方思念自己,虚实错位,将两个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痛苦表现得更浓烈。面对离别,我们的想法都是不要分别,但现实与我们的期待是相反的,虽然不愿离别但不得不离别。此时如果在作文中,把想象到的离别后双方不如意的境况抓住细节具体描述出来,就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定会产生不一般的效果。
3.圆形结构
在作文的素材组合中,圆形结构是一种独特新颖的方法,而在主题的传达上同样也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当离别的对象选定为地点时,对表现主题将更有力。
散文《荷塘月色》可以说是圆形结构运用的典范。朱自清叙述了独自行进途中的所见所感,而其中行进的路线:出門——小径——荷塘——回到家中,文章按地点变换描绘了一次夏日游,外结构呈现出圆形;情感的轨迹:不宁静——求静——得静——出静,内结构也呈现出圆形。在本次作文中,许多学生都是从离别的地点中随机选取几个用以表现自己的离别之情,但这样的搭配使文章结构显得凌乱,思路不清晰,读者很难快速把握写作内容。而如果沿着行进的路线去记录自己的情感经历,文章的结构会更紧凑。这类作文的结尾虽然人物又走回到原点,但不会给人重复的感觉,这是因为主人公的情感是不能再回到起初离别的原点了。所以用地点的重复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对于最后情感的升华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它能将主题表现地更自然、深刻。
尽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当下高中生作文主题生成上出现的问题,也想出了一些对策。但对于接受了十年以上传统作文教育的高中生来说,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作文主题从固有的主题模式变成独特的主题模式,特别是考场作文,是很难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能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一点思维的指引,将学生引进作文审美的大门,让学生在考场中,抓住审题时瞬间出现的灵光,有意识地变换写作角度,大胆道出人之所未道,让作文的主题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展示,从而使考场作文能先声夺人。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第一中学。
上学期高一语文一次考试的作文题目叫《别了,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学生补出的后半部分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与母校或者故乡的离别;
2.与某个关系密切的人物的离别;
3.与某个时代(例如童年、青春)的离别。
学生选取的离别对象主要有以上三种,而离别主题基本围绕留恋、依依不舍等悲伤情调展开。这样的作文虽然没有走题,但主题比较陈旧而且浅薄,所以得不到高分。
本次作文中,有部分学生的作文脱颖而出,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例如某位学生叙写了一条鱼与自己的故乡海洋的离别故事。文中写道,因为海洋遭到了污染,自己的同伴也被人类无情地捕捞殆尽,为了生存,这条鱼不得不与故乡大海告别,去寻找新的适合生存的环境。在故事结尾,小作者十分巧妙地加上了一句话:“然而,我真的能寻找到干净美丽的另一个海洋吗?”发人深思。小作者虽然表现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环保主题,但是使用了象征手法之后,这个本身高调的主题顿时又有了新意。又如为了表现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许多学生都会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具体细小的变化中来表现,而某位学生却选择了一个我们十分惊奇的角度来突出中心,他通过叙写社会上钉鞋者这类人的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来反映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一类人反映社会变迁,切入点大胆而独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当然,以上这些主题都是小众而为很难被许多学生想到。那如何在考场上短时间内选出破陈出新、脱颖而出的方法呢?其实,想要出新,除了另换一种别人想不到的主题之外,还可以在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加一点创新,让主题转个弯来表现。以本次作文为例,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去体现:
1.象征法
象征是文学作品普遍使用的技巧。在作文中,用甲事物来代表乙事物,而乙事物不出现在作文中,这就是象征的模式。象征手法可以让作文产生一种朦胧而深刻的韵味。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作品采用了象征手法。例如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中戴望舒的《雨巷》,将自己的理想、未来、希望等等比作丁香般的姑娘,赋予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意境。写离别作文时,可以把离别的对象换一种物体,比如童年可以换成我的好朋友,家乡可以换成养育我的母亲等等。从学过的课文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写作手法,让自己的文章熠熠生辉,不再与人雷同。
2.错位法
错位法是情节的组合与读者的情感期待产生错位的一种写法,这种写法适合离别这样的悲剧主题。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错位法用运很广泛。例如《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设想对方此时此刻也在远方思念自己,虚实错位,将两个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痛苦表现得更浓烈。面对离别,我们的想法都是不要分别,但现实与我们的期待是相反的,虽然不愿离别但不得不离别。此时如果在作文中,把想象到的离别后双方不如意的境况抓住细节具体描述出来,就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定会产生不一般的效果。
3.圆形结构
在作文的素材组合中,圆形结构是一种独特新颖的方法,而在主题的传达上同样也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当离别的对象选定为地点时,对表现主题将更有力。
散文《荷塘月色》可以说是圆形结构运用的典范。朱自清叙述了独自行进途中的所见所感,而其中行进的路线:出門——小径——荷塘——回到家中,文章按地点变换描绘了一次夏日游,外结构呈现出圆形;情感的轨迹:不宁静——求静——得静——出静,内结构也呈现出圆形。在本次作文中,许多学生都是从离别的地点中随机选取几个用以表现自己的离别之情,但这样的搭配使文章结构显得凌乱,思路不清晰,读者很难快速把握写作内容。而如果沿着行进的路线去记录自己的情感经历,文章的结构会更紧凑。这类作文的结尾虽然人物又走回到原点,但不会给人重复的感觉,这是因为主人公的情感是不能再回到起初离别的原点了。所以用地点的重复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对于最后情感的升华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它能将主题表现地更自然、深刻。
尽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当下高中生作文主题生成上出现的问题,也想出了一些对策。但对于接受了十年以上传统作文教育的高中生来说,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作文主题从固有的主题模式变成独特的主题模式,特别是考场作文,是很难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能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一点思维的指引,将学生引进作文审美的大门,让学生在考场中,抓住审题时瞬间出现的灵光,有意识地变换写作角度,大胆道出人之所未道,让作文的主题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展示,从而使考场作文能先声夺人。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