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模仿,勇于创新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jjjxx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新从模仿起步?摇模仿可激发创新
  一个作家在未成为“家”之前,几乎都是从模仿起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中,曾经有很多通过模仿创新写诗作文的典范。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取于唐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为模仿者,它们的名气远远超过了模仿的样本。
  成熟的作家尚且不断模仿,学生更可以大胆地模仿。可以说,模仿是学生写作入门的必经之路,也是将后形成独立写作能力的拐杖和桥梁。中小学生还未完全形成独立的写作思维能力,教师不妨引导他们首先启动模仿意识,从模仿开始,激起写作兴趣,将其一步步引向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张志公先生说:“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也在有意无意间模仿好的事物。”写作的模仿有如美术的素描,也如达·芬奇学“画蛋”,这是基本功。如果给作文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把才气和悟性抬到吓人的高度,这容易使学生在模仿的大门口望而却步,熄灭掉创新的火花。
  二、拿来样品供模仿?摇汲取提炼促创新
  要模仿,就得拿来样品,鲁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拿来:精读课内文章,它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样品;泛读课外书籍,它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样品;品读社会人生,它是蕴含深刻哲理的百科样品。如果学生能从中学会筛选,学会探索,学会审美,那么创新之花一定能在写作的土壤中绽放。正如陶行之所说:“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才。”“问渠哪得清如洗,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能孜孜不倦的拿来好的样品,汲取精华以供模仿,还愁“生产”不出“新产品”吗?
  首先,依据样品模仿形式,即所谓“旧瓶装新酒”。我曾给学生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先生看到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搔痒,就出了上联:“搔搔痒痒,痒痒搔搔,愈搔愈痒,愈痒愈搔。”先生要求学生对下联,学生对不出,挨了打,回家哭诉,那学生的父亲很生气,戏作一联回敬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同学们笑过后兴犹未尽,我乘势引导他们模仿接对。结果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对子:“听听说说,说说听听,会听会说,会说会听”;“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能读能写,能写能读”。初看显然稚拙,但这又何妨!我们不是从中看到了他们创新的火花吗?
  其次,依据样品模仿内容技巧。孟浩然的“做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临渊羡鱼,不若退而结网”;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借鉴隋炀帝杨广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名家写作尚且模仿,学生习作时露点模仿痕迹,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再次,依据样品,在模仿中培养逆向思维,实现创新飞跃。我们应该突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以独特的眼观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对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见解,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反弹琵琶:比如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多多益善”与“多多未必益善”等为题让学生练笔;对课文中人物形象、主题情感等的赏析,我鼓励学生跳出普遍的传统的看法,撰文阐述自己的见解。虽然学生的见解有时是浅近的、片面的,甚至是断章取义的,但他们能用发展的眼观思考问题,就值得肯定和鼓励。
  模仿前人,是为进一步的创新。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用陆游的原词原调,但“反其意而用之”,一扫陆词孤芳自赏的凄凉情调:“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同是咏梅,词中梅花的形象及词之格调情趣却完全相反。这种逆向模仿更见“佳境”。
  三、跳出模仿的樊笼?摇步入创新的殿堂
  高明的模仿能翻出新义,独树一帜。宋朝的欧阳修,对韩愈的文采章法十分钦佩,反复研读韩作,模仿写作,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结果,写出的文章不像韩愈,却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清代学者袁枚总结欧阳修的治学经验说:“平居有古人,学而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如果一味因袭前人,跳不出前人的樊笼,只能被活活困死。画家齐白石的概括更为精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对任何模式的过分依附都不会产生真正的文学艺术。因此,当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量时,就要试着丢掉模仿这根拐杖,力争独立行走,步入创新的殿堂。
  马克思早就指出:“科学的教学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新。”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并非反对创新和个性,而恰恰是为学生自主创新和表达个性搭建有效的学习桥梁,希望他们能写出自己的个性,真实而有新意,见人所未见,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希望他们能勇敢地跳出模仿的樊笼,大胆飞向自由创新的天空。
  语文是一门融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因而时代要求它必须走在创新的前列。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善于模仿,循序渐进地培养创新意识,让他们步入自由创新的殿堂,形成独特的写作个性,成为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其他文献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之谓游山玩水三境界。欣赏自然风光如此,欣赏人间万象亦然,大致都要经历这三种境界。这三个阶段我们姑且代用美学理论上的三个名词来替代,即直觉阶段、移情阶段、距离阶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欣赏的第一阶段,也是初级阶段,我们可以视之为“直觉阶段”,所谓“直觉即是表现”,这里的“表现”即指客观事物的直接显现。欣赏者初识客体对象,
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师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新课标、新课改必然会带来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但更新、纳新、创新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革故鼎新”这个词是非常准确的,但我们一些老师有时的理解往往会有偏差。首先这个“革”,是改革、革新,而不是革命。几年前东北育才中学的特级教师孙永和说得非常好,他认为“课堂教学革命”这个说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语文课堂学习的“根”就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现在语文的教学在奠定“工具性”地位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人文性”的渗透。但是极端的突出“人文性”,改革也就偏离了方向。语文课堂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统一,相辅相成才有效果。根据我校语文课堂改革现状,总结出如下几点比较有成效的策略。  一、贯彻“尊重个体,学为中心”的教改理念  “学”是课堂的中心,无论老师课堂表现多
【摘 要】逆向思维就是我们作文创新的一条捷径,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写作中怎样运用逆向思维呢?第一、在文章立意上运用逆向思维;第二、在文章的选材上运用逆向思维;第三、在文章的构思上运用逆向思维。  【关键词】逆向思维 作文创新 捷径  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是人们的普遍心态,而对文学而言,更忌平淡无奇,陈陈相因。文学必须要创新,作文必须
“再一次为平凡人喝彩”系高二段考原创材料作文题。针对此次作文最突出的主题不明确,中心不突出的问题,笔者拟从审题分析,规范片段作文思路两方面进行作文评改和升格训练。  一、审题分析  1.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①生活没有彩排/人生也没有裁判/总会有些时候满心期待换来的是失望/或者是不体谅……然而,每当这个时候/你都能在心中听到一个声音/清晰而坚定/再来一
《礼记·乐记》中有一个音乐审美的例子:“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钱钟书先生认为这是一段“美妙的文章,把听觉和视觉连通。”歌唱应是一种听觉,但作者在表现歌声的变化时却并用了视觉:歌声上扬时给人激昂慷慨的感觉,歌声下探时给人低沉压抑的感觉,歌声转折时给人有似折断的感觉,歌声停止时如同枯槁的树木断然矗立,戛然而止,歌声婉转变化时都符合乐理规律,歌声连续
【背景描述】  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片断中,作家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活蹦乱跳的、争强好胜的、富于心计的小嘎子和敦厚老实、以实力取胜的胖墩儿。怎样“取其一点”,凸显人物形象呢?经过不断思考,我决定把人物的动作描写作为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点”,通过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片断回放】  (捕捉战机,招法有趣)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画,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作为大明遗老,八大山人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奇怪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
2013年4月,我十分幸运地在“中语会2013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上执教《清塘荷韵》一课。专家评课时给了我许多鼓励,认为这节语文课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交流中探讨,动静结合、驾驭自如,课堂灵动而富有语文味。然而作为执教者本人,我十分清楚地知道本课的不足之处,也由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他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赞美了荷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平静地面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灵魂、最高境界皆是诗意。语文教学在诗意光辉的笼罩下,可以令人流连忘返,品味无穷;可以使人心灵净化,意会情蕴;还可以唤起情感,引发审美体验,怡情冶性。  一、诗意课堂和其特征  什么是诗意?诗意指诗的意境,它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强烈的抒情意味。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描述现实或想象,借以表达自我的感受。诗意的课堂,即是建立在诗意基础上的课堂,它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