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文有眼,以诗文为主要载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有“眼”。语文教学的效率高低,关键在于能否巧设“课眼”。何谓“课眼”呢?课眼就是教者根据课文的精华所在或是关键之处而设置的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突破口。教师在授课时,只有找准了这个切入点,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才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凭借这把开窍的钥匙,去探究整篇文章的奥秘。那么,如何设置课眼呢?
一、据文眼,巧置课眼
透过“文眼”,可以认识到“文心”。教《变色龙》时,应抓住这篇小说的“文眼”——主人公的“变”来设置“课眼”。狗的遭遇随着主人的变化而变化,主人公的态度以狗主人的身份为转移,对狗的判决也就因为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小说紧扣一个“变”字展开情节,教者也应紧扣这个“变”字来设置课眼。师生通过分析、讨论,疏通情节,这样,学生对主人公的善“变”有了很深的感受。但这还仅仅是主人公的表面特征,还没触及人物本质。因此教者还必须引导学生深挖主人公“不变”的本性,揭示出人物“变”的根本原因是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这样的教学,由于紧扣文眼设置课眼,重点突出,不蔓不枝,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二、品精蕴,巧安课眼
许多课文都有简练而警策动人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能深刻地体现中心。如《小橘灯》的教学,可抓住文中的一处警句进行设问:为什么一盏“实在照不了多远”的小橘灯,却能让“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呢?这样的课眼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实在照不了多远”与“眼前有无限光明”看似矛盾,但课文的主旨就寓含其中。山路“黑暗潮暗”,“朦胧的橘红的光”虽“照不了多远”,但“我”的眼前却有无限光明。这冲破阴沉和黑暗的小橘灯不就是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和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象征吗?“我”似乎从小姑娘身上看到了希望,受到巨大的鼓舞,对未来充满信心。自此,矛盾迎刃而解,小橘灯象征意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样,不仅能带领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能使之领会文章运用独特表现手法塑造人物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并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抓重点,巧定课眼
教《谈骨气》时,抓住其文体特点和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将课文中三个事例删去一个行不行?将课文三个事例的顺序调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讨论后,稍加点拨:这篇说理文章,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然后列举三个事例加以论证。三个例子,三个人物,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很有代表性、典型性,三个事例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孟子的三句话,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学写议论文,也要精选事例证明观点,且使事例与论点保持一致。这样,由于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定准了课眼,不仅让学生意识到选择事例要有代表性,要为观点服务,而且意识到“行文要有序”的道理。
四、拎情节,巧识课眼
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曾设法引导学生围绕最后一堂“法语课”拎出全文的情节,并以此作为教学本文的课眼。向学生重点讲析一组比喻、两个大字、三次对比,巧妙地解决了文章的关键。一组比喻:美丽的圆体字字帖如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当了亡国奴的人牢记祖国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强调了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使人民不忘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一一洋溢着爱国主义。“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表达了祖国必胜、侵略者必败的坚定信念——倾注了爱国主义。三次对比:小弗郎士由讨厌语法分词到“今天听讲,我全都懂”;村民们由不关心学习到带着忧愁听课;平日里手持大铁戒尺的韩麦尔先生,今天换上漂亮的礼服,态度格外和蔼,倾注了自己的满腔热情讲课,课堂内外充满了爱国主义。这样,把课文内容处理成议“语法课”的内容,无疑是选择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并由此“牵一发而动争身”,带动学生去阅读和思考,使之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生长点,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提炼出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
五、赏妙笔,巧点课眼
《范进中举》的第五节是全篇的精彩段落。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是范进中举。该段就是描述范进中举后得到“中举报帖”的情况。它以夸张的情节,形象地表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深刻地揭露了周围邻居趋炎附势的心态。这一段又是全文的枢纽,它上承开头,与中举前的情形对比;下启周围各种人的势利嘴脸,使文章浑然一体,讽刺和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这段文字正所谓全篇的“神光所聚”,足以映照全篇。教学本文时,可以此为据,巧点课眼:①语段中哪一句可以作为本段中心句。②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刻画细腻,这个过程可分几步,请找出具体语句并用最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市)。③范进怎会“欢喜疯了”呢?④写众人、老太太、娘子胡氏又有何用?教学本文,由于找到了全篇的“聚焦点”,准确地确定了课眼,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好的课眼,既是一堂课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又是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聚焦点,更是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生长点。课文是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生是一切教学设计的落脚点,设计一个好的“课眼”,需要有贾岛的“推敲”精神,需要有“刪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精神。
一、据文眼,巧置课眼
透过“文眼”,可以认识到“文心”。教《变色龙》时,应抓住这篇小说的“文眼”——主人公的“变”来设置“课眼”。狗的遭遇随着主人的变化而变化,主人公的态度以狗主人的身份为转移,对狗的判决也就因为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小说紧扣一个“变”字展开情节,教者也应紧扣这个“变”字来设置课眼。师生通过分析、讨论,疏通情节,这样,学生对主人公的善“变”有了很深的感受。但这还仅仅是主人公的表面特征,还没触及人物本质。因此教者还必须引导学生深挖主人公“不变”的本性,揭示出人物“变”的根本原因是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这样的教学,由于紧扣文眼设置课眼,重点突出,不蔓不枝,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二、品精蕴,巧安课眼
许多课文都有简练而警策动人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能深刻地体现中心。如《小橘灯》的教学,可抓住文中的一处警句进行设问:为什么一盏“实在照不了多远”的小橘灯,却能让“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呢?这样的课眼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实在照不了多远”与“眼前有无限光明”看似矛盾,但课文的主旨就寓含其中。山路“黑暗潮暗”,“朦胧的橘红的光”虽“照不了多远”,但“我”的眼前却有无限光明。这冲破阴沉和黑暗的小橘灯不就是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和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象征吗?“我”似乎从小姑娘身上看到了希望,受到巨大的鼓舞,对未来充满信心。自此,矛盾迎刃而解,小橘灯象征意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样,不仅能带领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能使之领会文章运用独特表现手法塑造人物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并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抓重点,巧定课眼
教《谈骨气》时,抓住其文体特点和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将课文中三个事例删去一个行不行?将课文三个事例的顺序调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讨论后,稍加点拨:这篇说理文章,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然后列举三个事例加以论证。三个例子,三个人物,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很有代表性、典型性,三个事例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孟子的三句话,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学写议论文,也要精选事例证明观点,且使事例与论点保持一致。这样,由于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定准了课眼,不仅让学生意识到选择事例要有代表性,要为观点服务,而且意识到“行文要有序”的道理。
四、拎情节,巧识课眼
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曾设法引导学生围绕最后一堂“法语课”拎出全文的情节,并以此作为教学本文的课眼。向学生重点讲析一组比喻、两个大字、三次对比,巧妙地解决了文章的关键。一组比喻:美丽的圆体字字帖如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当了亡国奴的人牢记祖国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强调了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使人民不忘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一一洋溢着爱国主义。“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表达了祖国必胜、侵略者必败的坚定信念——倾注了爱国主义。三次对比:小弗郎士由讨厌语法分词到“今天听讲,我全都懂”;村民们由不关心学习到带着忧愁听课;平日里手持大铁戒尺的韩麦尔先生,今天换上漂亮的礼服,态度格外和蔼,倾注了自己的满腔热情讲课,课堂内外充满了爱国主义。这样,把课文内容处理成议“语法课”的内容,无疑是选择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并由此“牵一发而动争身”,带动学生去阅读和思考,使之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生长点,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提炼出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
五、赏妙笔,巧点课眼
《范进中举》的第五节是全篇的精彩段落。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是范进中举。该段就是描述范进中举后得到“中举报帖”的情况。它以夸张的情节,形象地表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深刻地揭露了周围邻居趋炎附势的心态。这一段又是全文的枢纽,它上承开头,与中举前的情形对比;下启周围各种人的势利嘴脸,使文章浑然一体,讽刺和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这段文字正所谓全篇的“神光所聚”,足以映照全篇。教学本文时,可以此为据,巧点课眼:①语段中哪一句可以作为本段中心句。②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刻画细腻,这个过程可分几步,请找出具体语句并用最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市)。③范进怎会“欢喜疯了”呢?④写众人、老太太、娘子胡氏又有何用?教学本文,由于找到了全篇的“聚焦点”,准确地确定了课眼,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好的课眼,既是一堂课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又是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聚焦点,更是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生长点。课文是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生是一切教学设计的落脚点,设计一个好的“课眼”,需要有贾岛的“推敲”精神,需要有“刪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