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每个月都花钱买一些生活非必需品的时候,以大众的标准来看,你不是一个贫穷的人。这个时候,在心理层面上,我们与“穷人”划清了界限。
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到底是什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阿比吉特·班纳吉、埃丝特·迪弗洛两位教授在合著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一书中说,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
难道你不相信?不妨诚实地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吧。
1.你准备如何花掉上个月的奖金?囤积更多的大米和鸡蛋,买一瓶好酒,还是为万圣节舞会置办一身行头?
2.你每年在哪种医疗方面的开销更大?是急性短期病的就诊,还是长期慢性病的预防,抑或是定期的、优质的体检和保健?
3.如果没有社保养老金,如果没有义务教育,你会为自己储蓄更多的钱养老,还是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
4.如果你所在的公司突然降薪,你该怎么做?在本职岗位上多干活、找更多兼职,还是联络亲友以防有一天需要借钱?
5.今年2万元的年终奖你打算怎么花?攒下来,有朝一日买一套500万元的房子,还是去欧洲玩一趟?
面对这些问题,你是不是皱起了眉,要好好想一想?
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
两位作者通过对全球贫困人口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等多个方面入手,尝试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与此同时,他们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
贫穷是什么?是吃不饱吗?是看不起病吗?是上不起学吗?
贫穷是因为吃不饱吗
一种强大的直觉告诉我们,穷人买不起足够的食物,使得他们生产力低下,生活贫困。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帕克住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市下面的一个小村庄中,年过四十。他大多数体力活儿干不了,想从事那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又缺乏经验。由于吃不饱,他整个人都虚弱沮丧、贫困潦倒。
然而,这并非真实的全貌。书中对18个国家的穷人生活的调查数据显示,食品消费只占农村极度贫困人口总消费的36%~79%,占城市贫困人口消费的53%~74%。
大多数人能吃饱饭,那些穷人并没有挨饿。
而我们常常停留在一个美好的设想里:如果穷人有更多的钱买粮食,就能干更多的农活,创造更大的价值,他们未来的生活会更好……
然而,对于这种充满机遇的想象,穷人是存疑的。
像帕克这样的穷人,只要有了多余可支配的钱财,他们就会购买那些没有营养的糖果、油乎乎的面包,或者升级家里仅有的电视机,甚至在村里办一场铺张的葬礼。
在穷人的生活中,显然很多东西比食物更重要——让自己的生活少点儿乏味,在当下把日子过得愉快一些,才能排解生活中太大的压力和太多的欲望。
贫穷是因为没钱看病吗
恰恰相反,他们不但关心健康,而且还为此投入大量的资源,只是把钱花在了别的地方。
书中提到,在疟疾高发的非洲贫困地区,从疫苗到蚊帐,都是一些低成本却可以挽救生命的东西。救援组织甚至会为当地人免费发放这些物品,但很少有人会自发采取这样的预防性措施。
在赞比亚,由于国际人口服务组织的努力,氯的价格很便宜。一个六口之家能够买到足够的氯漂用于净化生活用水,这样他们就不会因水传播而患上痢疾。不过,只有10%的家庭使用氯漂。在印度,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称,在5岁以下的儿童痢疾患者中,只有1/3服用了口服补液。
这些方法简单、廉价,如果恰当地使用,就能够节省大量资源。但穷人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为什么穷人对健康很重视,却对预防性的服务,尤其是医学为之发明的那些便宜有效的成果置之不理?
首先,单纯的经济理性表明,费用一旦支付或“沉没”,将不会对使用产生任何影响。恰恰是由于某物品是廉价的,人们便有可能认为它没有价值。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几乎没什么信息来源的穷人来说,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如果大多数人连基本的高中生理知识都不具备,他们就没理由去相信医生的能力与专长,因而他们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无的放矢。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作者称为“时间矛盾”所带来的拖延行为。贫穷的家长可能完全相信接种的好处——但这些好处只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实现,费用却需要在今天支付。如果人们不真正了解接种的好处,那么“时间矛盾”就足以让他们无限期地延迟决定。
正如作者所言,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
即使在预防性措施十分廉价的情况下,如果关于其好处的信息不完善,再加上人们固有的习惯,他们愿意为之付出的努力、投入的金钱都会受到限制。
这个时候你会不会在想:我们刚出生就接种了疫苗,但有没有获得一个清晰的解释——为什么接种疫苗如此重要,为什么需要完成整个接种疗程呢?
贫穷是因为追求老有所依吗
在生孩子与教育方面,贫穷的父母在做选择时更像是下赌注:我要把哪个更有潜质的孩子送去读书,培养成才,让他过得不错之后再给我们养老送终?剩下的孩子如何尽早地干活,以贴补家用?
如果被孤注一掷的那个孩子发生了意外,这对孩子的父母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生育更多的孩子会让自己更穷,但似乎可以抵抗“风险”——多一个能给自己养老的人选。
對很多贫穷的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经济上的未来:一种保障政策、一款存储产品,也是某种福利彩票,这些东西统统被装进了一个袋子。
而富裕国家的很多父母并不需要考虑这些,他们有可以确保他们安度晚年的社会保险、退休金……
回到开头的那些问题,面临同样的境遇,我们很可能做出“贫穷”的选择。对物质生活富足和精神生活丰富的追求是共通的,每个人都会优先为当下买单。既然这样,喜欢“默认选项”的穷人又怎么会从长计议?
贫穷可以摆脱吗
储蓄、创业、买保险、贷款,这些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穷人摆脱穷困呢?
农户遭遇天灾,零工失业,建筑工被拖欠工资……穷人的生活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但在抵御风险时,穷人所能做的选择往往都不够好。
工资降低了,工人抢活儿只会增加竞争,使得工资进一步下降。找各种兼职,则往往缺乏效率,由于求职者没有专业的积累,容易错失更好的工作机会。
在紧要关头向亲友求助,但这种方法往往在“挨饿时”还能奏效,一旦需要“一大笔医疗费用”,就会吃闭门羹。
那穷人为什么不买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对保险机构来说,管理和监督这些客户的信誉问题成本高,收益又小。
储蓄有用吗?一分一厘地存钱的确有用,然而事实是,穷人并不愿意多存钱。一个客观因素是银行不喜欢小额账户——管理成本过高。但真正作祟的是存款时存款人的心理。
书中提到一个案例,肯尼亚的农民深信当年多用化肥,就可以增加第二年的收益,然而如果没有免费化肥,他们根本没有钱买用于下一个种植周期的化肥。这里作者再次提到了“时间矛盾”:人们更愿意用今天已有的钱先买下想要的东西(糖、酒、小饰品),再把明天才能挣来的钱花在更合理的地方(支付学费,购买蚊帐、化肥)。
钱总是被优先花在更有心理诱惑的地方,所以缺乏自控力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事实上,穷人和富人都有可能经不住诱惑,但其后果对穷人来说明显更严重。富人更容易满足“受到诱惑的自己”,无须担心一笔在高级餐厅的消费就花光自己辛苦挣来的工资。
但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要做存多少钱的决定都是艰难的,这些决定需要考虑未来。而对穷人来说,有关未来的想象大多并不愉快,“你永远买不起那台冰箱,还是吃顿好的吧”。
存款的行为关键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这在心理层面上是一个解决办法。摆脱贫穷,首要步骤是对长期目标进行思考,并习惯为此做出短期牺牲。
不妨做个小调节,当你想要的一切都太遥远时,你很难感受到压力,那就把目标设置得近一些,这或许是个有效的方法。
创业是条出路吗
事实上,穷人并不是没有所谓的“企业家精神”,他们精力充沛、勤奋,愿意白手起家。但一切似乎对他们并不有利,没有足够的资金,很难获取正式的保险和银行服务,从而拥有廉价的金融渠道。
但有了这些真能解决问题吗?并非如此。穷人的生意都是小生意,小卖部的老板、裁缝店的师傅、菜摊老板……这种生意的性质决定了他们没法获得更高的利润,没法飞速发展。
做大买卖,从而摆脱贫穷,需要的是站在某种新产品的前沿地带,不断地扩大经营规模。做小买卖的老板不会投入更多的钱,客观上他们很难拿到贷款,主观上也不愿冒风险。他们会全力以赴地赚取每一分钱,收益优先花在当下的生活上。
好的选择是什么?
一份好工作。
书中提到在印度乌代布尔,绝大多数地区的家庭贫困潦倒,但只有一处村庄,村民骑着摩托,孩子们穿着整洁的校服……
原来,村子附近有一家锌工厂,每个家庭都有成员在这里工作,拿着稳定、可观的工资。这家工厂开启了一个人力资本投入的良性循环——引领村民就业,村民投入更多的医疗和教育成本,让下一代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这种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对未来支出的配置、贷款变得更容易,更重要的是,也赋予了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稳定、踏实。
这座村庄无疑是幸运的,可现实中大多数好的工作机会都在城市,所以搬家成为改变生活水平的首要步骤——农村人口要迁徙到城市。
所以,为了创造更多稳定就业的机会,城市与村镇的工业基础都需要有实质性的改善——城市有居所,工作进入村镇。
(青 江摘自《看天下》2020年第1期,王 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