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恩·吉诺特博士,美国著名心理学者。《接受我的爱》是他著写的三本书中的最后一本,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本,完成于他逝世的前一年(1972年)。当时在美国立刻成为畅销书,风行一时。二十余年后,此书在中国重译出版。
从教多年,对一句话极为认同:“许多教育问题根源于师生关系。”很多时候,教师们总是抱怨教育体制、学校结构甚至课程内容。诚然,这些方面都存在有待改革、修正的地方。但这些问题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没有创造教育最好的外部条件的时候,其实教师可以停止抱怨,而努力积极面对自己可以掌控的层面,比如师生关系。众所周知,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教育可能实现价值的开始。
缔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教师该拥有的仁慈、善良、公平这些品格之外,是否能够对孩子们进行正确表达也是重要因素。常常听闻“好心人办错事”的案例——教师出于善意却因为不正确的表达引发师生矛盾、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例子比比皆是。
教师面对学生时,怎样的表达才算是正确的表达?是否有具体的课程来指导教师正确的表达呢?
有这样一个人——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汉恩·吉诺特,他以独特的态度去聆听和对儿童说话,用同情而体谅的方式进入儿童的世界,并让家长和老师分享他的知识。
有这样一本书——《接受我的爱——老师如何跟学生说话》,用大量的案例具体指导教师们对学生如何管教而不侮辱、批评而不损自尊、赞美而不评价、表达愤怒而不造成伤害、认清情绪而不争执以及相应学生的办法,借此教导学生信任自己内在的真正感受,进而产生自信。
我一度深深沉潜于这本书,并反复在不同场合向朋友们推荐——无论他是不是教师,因为这本书的副标题其实也可以改成“成年人如何跟孩子说话”。很多时候,成年人常常忘了孩子也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的个体,面对儿童时缺乏对一个“人”的基本的礼敬。汉恩·吉诺特在书中举的一个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如果一个成年人访客告辞的时候忘了带走雨伞,这个成年人通常的反应是追出去说:“先生,你的伞在这里,你忘了拿。”——非常言简意赅,非常有礼貌,宾主俱欢。而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忘了带走雨伞,很多成年人会冲出去喊:“喂!你总是丢三落四,忘记带好东西。我想,你的头要不是长在肩膀上,也许早就被你忘了。我希望,哪天你记得住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我还活着。我可不是你的佣人,老是要在你的背后替你看管东西。”——如此无礼甚至刻薄,让儿童深深羞惭于自己的行为乃至品格。为什么同一件事,面对成年人和儿童时人们的态度会相差悬殊呢?追根溯源,或许就是因为人们普通缺乏对儿童的敬畏,不把儿童看成是一个与他自己一样有着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而惯于居高临下地肆意批评、指责。殊不知,儿童通常会长成父母所期待和老师形容的那种人。告诉孩子他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的人是有害的,世事往往一语成谶。成年人的擅自预测会在儿童的生命里刻出心理裂痕,如同河堤有缝,终将泛滥成灾。
家里这本汉恩·吉诺特的《接受我的爱》是来自朋友的赠书,边读边悟,边读边对照自己、反思自己,获益甚多。于是去买了好几本,分赠朋友——好书是要与人分享的,甚至,将此书推荐给学校读书会。学校组织了一批教师共读此书。在与朋友、同事的共读中交流着各自的读后感,从而更好地品悟汉恩·吉诺特给教师们的建议,努力修习正确的表达方式。
正确的表达基于正确的沟通原则。而沟通的首要原则是:就事论事,不针对个人的个性和品格。比如,学生忘记把书归还给图书馆,教师不该针对孩子的品格说:“你怎么这么没有责任感?每次不是拖延,就是遗忘。这次,你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还书?”而是就事论事地说:“借书的期限到了,你应该把书还回图书馆。”比如,学生打翻了颜料瓶,教师不该抨击学生的个性说:“你老是笨手笨脚,你为什么这么粗心?”而是就事论事地说:“啊,颜料打翻了!快拿水和抹布来。”比如,孩子蓬头垢面、衣衫不整来上学,教师不该就其德性教训说:“你浑身上下乱七八糟,衣服皱巴巴,头发又肮脏,连脑袋都不正常。你到底怎么回事?除非你打理干净,否则休想进我的教室。”而是就事论事地说:“你的仪容需要改进。”比如,学生英语考试不及格,教师不该批评孩子的品行说:“你是个聪明活泼的男生,怎么会考不及格?你最好多用功点。”而是就事论事地说:“我注意到你的英文需要改进,我能帮你什么忙吗?”以学生的立场就事论事,不批评学生的品格和个性。——这么浅显的道理,很多教师执行起来却未必顺遂。他们常常会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焦虑与愤恨,从而制造出另外的问题。
正确的表达也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接纳。教师要习惯在跟学生交谈时,提出的要求尽量使用非批评性的语言,尽量用“我”字开头。比如“我得把话说完”,而不是“你在打岔,没有礼貌”;比如“我正在指定作业,你们应该记下来”,而不是“除了说话,你们难道没有别的事可做吗?你们为什么不把作业记下来?”;比如“我要开始上课了”,而不是“别吵了!坐下,你们全部坐下。这里不是酒馆舞厅”;比如“我想听一听大多数同学的答案”,而不是“谁准许你说话?全班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不要垄断大家的讨论。你的行为既无礼又欠公平”。教师的言辞要不涉及情绪,避开批评而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期待,才能减少冲突。
正确的表达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改善教育。良好的沟通是一种成就,正确的表达是一种能力。它像所有的技能一样需要练习。每一个教师及家长,都该不断修习这项技能。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 青剑湖学校 江苏苏州 215122)
责任编辑:余志权
从教多年,对一句话极为认同:“许多教育问题根源于师生关系。”很多时候,教师们总是抱怨教育体制、学校结构甚至课程内容。诚然,这些方面都存在有待改革、修正的地方。但这些问题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没有创造教育最好的外部条件的时候,其实教师可以停止抱怨,而努力积极面对自己可以掌控的层面,比如师生关系。众所周知,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教育可能实现价值的开始。
缔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教师该拥有的仁慈、善良、公平这些品格之外,是否能够对孩子们进行正确表达也是重要因素。常常听闻“好心人办错事”的案例——教师出于善意却因为不正确的表达引发师生矛盾、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例子比比皆是。
教师面对学生时,怎样的表达才算是正确的表达?是否有具体的课程来指导教师正确的表达呢?
有这样一个人——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汉恩·吉诺特,他以独特的态度去聆听和对儿童说话,用同情而体谅的方式进入儿童的世界,并让家长和老师分享他的知识。
有这样一本书——《接受我的爱——老师如何跟学生说话》,用大量的案例具体指导教师们对学生如何管教而不侮辱、批评而不损自尊、赞美而不评价、表达愤怒而不造成伤害、认清情绪而不争执以及相应学生的办法,借此教导学生信任自己内在的真正感受,进而产生自信。
我一度深深沉潜于这本书,并反复在不同场合向朋友们推荐——无论他是不是教师,因为这本书的副标题其实也可以改成“成年人如何跟孩子说话”。很多时候,成年人常常忘了孩子也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的个体,面对儿童时缺乏对一个“人”的基本的礼敬。汉恩·吉诺特在书中举的一个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如果一个成年人访客告辞的时候忘了带走雨伞,这个成年人通常的反应是追出去说:“先生,你的伞在这里,你忘了拿。”——非常言简意赅,非常有礼貌,宾主俱欢。而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忘了带走雨伞,很多成年人会冲出去喊:“喂!你总是丢三落四,忘记带好东西。我想,你的头要不是长在肩膀上,也许早就被你忘了。我希望,哪天你记得住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我还活着。我可不是你的佣人,老是要在你的背后替你看管东西。”——如此无礼甚至刻薄,让儿童深深羞惭于自己的行为乃至品格。为什么同一件事,面对成年人和儿童时人们的态度会相差悬殊呢?追根溯源,或许就是因为人们普通缺乏对儿童的敬畏,不把儿童看成是一个与他自己一样有着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而惯于居高临下地肆意批评、指责。殊不知,儿童通常会长成父母所期待和老师形容的那种人。告诉孩子他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的人是有害的,世事往往一语成谶。成年人的擅自预测会在儿童的生命里刻出心理裂痕,如同河堤有缝,终将泛滥成灾。
家里这本汉恩·吉诺特的《接受我的爱》是来自朋友的赠书,边读边悟,边读边对照自己、反思自己,获益甚多。于是去买了好几本,分赠朋友——好书是要与人分享的,甚至,将此书推荐给学校读书会。学校组织了一批教师共读此书。在与朋友、同事的共读中交流着各自的读后感,从而更好地品悟汉恩·吉诺特给教师们的建议,努力修习正确的表达方式。
正确的表达基于正确的沟通原则。而沟通的首要原则是:就事论事,不针对个人的个性和品格。比如,学生忘记把书归还给图书馆,教师不该针对孩子的品格说:“你怎么这么没有责任感?每次不是拖延,就是遗忘。这次,你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还书?”而是就事论事地说:“借书的期限到了,你应该把书还回图书馆。”比如,学生打翻了颜料瓶,教师不该抨击学生的个性说:“你老是笨手笨脚,你为什么这么粗心?”而是就事论事地说:“啊,颜料打翻了!快拿水和抹布来。”比如,孩子蓬头垢面、衣衫不整来上学,教师不该就其德性教训说:“你浑身上下乱七八糟,衣服皱巴巴,头发又肮脏,连脑袋都不正常。你到底怎么回事?除非你打理干净,否则休想进我的教室。”而是就事论事地说:“你的仪容需要改进。”比如,学生英语考试不及格,教师不该批评孩子的品行说:“你是个聪明活泼的男生,怎么会考不及格?你最好多用功点。”而是就事论事地说:“我注意到你的英文需要改进,我能帮你什么忙吗?”以学生的立场就事论事,不批评学生的品格和个性。——这么浅显的道理,很多教师执行起来却未必顺遂。他们常常会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焦虑与愤恨,从而制造出另外的问题。
正确的表达也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接纳。教师要习惯在跟学生交谈时,提出的要求尽量使用非批评性的语言,尽量用“我”字开头。比如“我得把话说完”,而不是“你在打岔,没有礼貌”;比如“我正在指定作业,你们应该记下来”,而不是“除了说话,你们难道没有别的事可做吗?你们为什么不把作业记下来?”;比如“我要开始上课了”,而不是“别吵了!坐下,你们全部坐下。这里不是酒馆舞厅”;比如“我想听一听大多数同学的答案”,而不是“谁准许你说话?全班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不要垄断大家的讨论。你的行为既无礼又欠公平”。教师的言辞要不涉及情绪,避开批评而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期待,才能减少冲突。
正确的表达可以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改善教育。良好的沟通是一种成就,正确的表达是一种能力。它像所有的技能一样需要练习。每一个教师及家长,都该不断修习这项技能。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 青剑湖学校 江苏苏州 215122)
责任编辑: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