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决定论的赏石观正奇石艺术之金身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lo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天然美(自然美)并不是物的属性,恰恰是人的属性。
  对奇石是何种艺术的定义是十分宽泛和多样性的。比如“发现的艺术”、“心灵的艺术”、“情感的艺术”、“有意味的艺术”、“思绪符号的艺术”,当然也可以是“表达的艺术”。
  马年伊始,《中华奇石》杂志刊出了焦洪光先生的《奇石是一种表达的艺术》后,不经意间竟引来广大石友热切关注。对奇石是何物的美学探讨也急剧升温。
  受编辑部的邀请,我十分乐意加入讨论,谈谈我尚显肤浅却又十分真诚的看法。
  天然美(自然美)并不是物的属性,恰恰是人的属性
  首先我以为这份讨论是十分有意义的,应属赏石实践的理论回归。
  也许有石界朋友会疑存这样的看法——当今石界不是早就有了相关专家对奇石作出的“是天然石质艺术品”的定义吗,再去讨论有何必要?
  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也以为“奇石是天然的石质艺术品”的定义似乎有些不着边际,十分暖昧和模棱两可,大有商榷的余地。
  “天然(自然)”和“艺术”放在同一判断句式中,很容易混淆“自然美”和“艺术美”两者的概念,从而可能引发多层面的歧义。
  当代学者何新说:“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它必须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第二,它必须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感受,即具有审美价值。这两点,可以说是使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相区别的根本特征。”
  石界对奇石是不是艺术品的争论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持否定观点的仍大有人在。所依据的正是这一似是而非的奇石定义。他们以为奇石天然美(自然美)的实体存在于人的发现,而艺术品是人对客体存在物的再创造,所以奇石怎么可以成为艺术品呢?
  当然近些年来,这种铁板一块式的否定句似乎有了些松动。有人认为小品石组合列为艺术品之伍尚能接受,但原石和独石与人的创作没有多大关系是万万不能归类艺术品的。
  此言差矣!请仔细品辨何新所说的第一个条件——这个“创造物”是有定语性指向的,就是人类的“劳动和智慧”之源。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言: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
  石头在荒野里,它绝不是艺术品。也许只能成为野猪、野牛的蹭痒物。但不管是独石作品还是小品组合石作品,一旦完成“登堂入室”的蜕变,达到“自然人化”的地步,其就已光明正大的取得了艺术品的入场券。用自然美去否定奇石的艺术品地位,只能说是一种目光短浅,在艺术和审美的哲理上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天然美(自然美)并不是物的属性,恰恰是人的属性。
  意大利美學家克罗齐曾说:“只有那些用艺术家眼光去观察自然的人,自然才表现为美。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工作者不承认有美或不美的动物和花卉。自然的美是人发现出来的。”何新也说“只有形成了美感的人类,才第一次感觉到自然中的美;只有美感十分发达的人,才能特别深刻、细致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美和美感都是人类历史的产物。”
  我在《第三届德云轩小品暨组合石邀请展观感》一文中列举了《海派赏石》杂志美术设计者之一伊德奎先生的获创意奖作品“梵高的星空”。它是一块板状玛瑙片独石,当然也投入了作者许多精妙的创作想法。难道这种题材也仅仅是自然美的表达?是每个玩石人都能驾驭得了的吗?
  不能用科学的决定论去定义奇石艺术生成
  首先在肯定这场讨论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对奇石是何种艺术的定义是十分宽泛和多样性的。比如“发现的艺术”、“心灵的艺术”、“情感的艺术”、“有意味的艺术”、“思绪符号的艺术”,当然也可以是“表达的艺术”……很多不同的表述。这很正常,因为这正是艺术的根本特征所在。难怪苏格拉底说:“美是难的”(定义艺术和审美是难的)。中国的哲人早就有所言:“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也就是艺术层面之道的无限魅力所在。艺术之道是不能用简单的文本表达去定义的。有学者说这就是艺术的“不可翻译性”,也犹如丰子恺所言“艺术的绝缘性”。
  德国人温克尔曼则说:“美是自然界的伟大奥秘之一。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到它的作用,可是要提供一个关于美的本质的清楚明白的一般概念,却是一个尚未被发现的真理。”
  难是难,但我们不能随心所欲、草率地去下定义。
  上世纪杰出的哲学家之一、著名的预言家别尔嘉耶夫曾说:“美不属于决定论的世界,它脱出这个世界而自由地呼吸。”
  我们难以成为一名预言家,却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鉴别者。
  对上述奇石艺术生成方面的定义,我的体会是:倘若你把其归结于人的属性,那我的判断应该不会出大错;但若归结为物的属性,那必然离艺术相去甚远,将错无疑。
  科学和艺术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是决定论、认识论的世界:后者是情感论、智慧论的世界。前者是他律性的,是逻辑演绎,与概念相关;后者是自律性的,是情感之逻辑,与概念无关。
  在理式尚未弄清楚之前,我们最好还是慎言“规范”、“规定”和“标准”这些科学范畴、决定论的术语。借用文学幽默大师林语堂之言,我们才能避免成为“富有灵感的白痴”,也不会去当“稀里糊涂的天才”。
  当前这一场赏石美学上的讨论,从深层次上来看则是赏石观、人生观的一种碰撞。
  坦率说来,石界的基础工作并未做好,定位出了很大的偏差。在一片“空旷”、“茫然”的思想沼泽地上是难以建立起赏石艺术的高楼大厦的。
  石界存在着许多的先天不足。
  比如,各地方赏石协会早期的归口都托付给了当地的地矿部门。而赏石与地矿部门的区别是,一个是艺术类性质,一个是科学类性质。因此会在赏石界因两种范畴所处概念的交织而造成混乱。故也有石友调侃:这是奇石“进错了门”、“嫁错了郎”。
  我们感叹,有着泱泱传统文化积淀的国度,一时期内,艺术的敏感度怎么变得如此迟钝了。
  相比于曾看到西方一本十分专业和严谨的地质学专著《地球》,就十分风趣地把地质学分为三类:经典地质学、经济地质学、诗人眼中的地质学(赏山、赏峡谷、赏岩石)。主动把艺术的思绪从科学的范畴中加以区别。不但表达了其对科学的执着,同时也体现着对艺术的一份独特敬意。
  再例如,我们过度地渲染了所谓地质赏石理论的构建,其实质却也是决定论世界的产物,而与赏石艺术无关。
  其实任何一个成熟的艺术类别业内(如文坛、画坛),其门口都竖着一块无形的警示牌:“知识渊博者免来指导”!其真意也就是提醒着:科学和艺术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是两种不同的思绪。但石界却出现着“科学赏石”、“科学顾问”诸多不敢恭维的名词。确实让人心烦。
  艺术对人类是那样的重要,但艺术理论是那样的不重要。
  以前我们一直没有产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人说是由于我们缺少先进的文学理论的指导。当莫言先生获得此项荣誉后,也并未有人出来揭示这是何种文学理论在起作用。
  事实是世上没有哪一位伟大的艺术天才是喝了艺术理论奶妈的乳汁而得以成长的。
  英国哲学家、美学家鲍桑葵的十数万字的《美学史》著作的开篇首句话即是:“美学理论是哲学的支系。它不能指导实践,只能去认识实践。”
  我们期待着“赏石丫鬟”(永边先生言)有朝一日能成为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的公主,进入主流场合的大雅之堂。这将是赏石人共同的光荣和骄傲。
  让我们努力去实践吧!
其他文献
2014年开始,本刊推出系列有关汉江流域石种介绍的文章,其中提及的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金带石、水墨石、釉光青、彩陶石、金钱石、火爆石、穿天石、古陶石、剥皮石、蜡石等。  由于汉江干流跨越两省四市,赏玩群体相对分散,再加上分布于流域各段的奇石资源各具特点,汉江奇石不免会给人“种类繁杂、容易混淆”的印象。因此,汉江石在种类划分、名称明确、石种推广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梳理与规范。本期,我们特邀汉江石友解疑汉
期刊
【按语】为人驱使者为奴,为人尊处者为客,不能立足者为暂客,能立足者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为贱客,能主事则可渐握机要,而为主矣。故反客为主之局:第一步须争客位;第二步须乘隙;第三步须插足;第四足须握机;第五乃为主。为主,则并人之军矣;此渐进之阴谋也。  巴图在阿拉善左旗石博园租了个店面。可是这两年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石头生意不好做了,原來的好多客户都不再专程去左旗买石头了。巴图就思谋着拿点压箱底的
期刊
在湖南永州之野的萌渚岭千里大瑶山深处,新发现了一种青花石,它与江华产的青花石很不同。  那天,笔者正好从江华县与蓝山县交界的凌江河源头经过,见桥头的马路边围满了人,出于好奇,便停下車去看个究竟。原来是—群人正在对木材加工厂旁边刚堆放上来的20多方石头品头论足,议论纷纷,我有缘目睹了真容。  这20多方石头中大的有10来吨重,小的也有半吨左右。每方石头青褐和青灰的底上都有青色纹路,石型完整,纹理分明
期刊
前不久,听南方某产地石友说起这样一件事:一件产地石友人尽皆知的作手石,被某外地藏家以高价买去。不想有人却把此石为假的事偷偷告诉了藏家,听说还有照片为证。更想不到的是,大有人为此“打抱不平”,甚至想把“告密者”找出来揍一顿,以惩戒“损害产地名声”、“打击市场”者。  无独有偶,记者到北方某大产地采访,也听到了一通抱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石友:石头就生在我的家乡,我最初也是一个捡石的牧民。当我们
期刊
电话:13901071511
期刊
经过七年的悉心培育,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龙园公园成功打造出的华南地区最大观赏石交易基地之一——龙园观赏石交易基地已初具规模。这几年来,龙园以大型石博会、迎春奇石展、文博会分会场为平台,推动观赏石文化产业发展。据初步统计,共计有专家、石友、爱好者、团体等100多万人(次)走进龙园感受奇石魅力,观赏石交易及合同协议额达20亿元。  多年来,龙园以观赏石文化为主题,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
期刊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云南的一个小镇,那里背靠大山,只有一条贯通全镇的公路。道路两边大部分是农田,要走很远才能在公路旁看到一户人家。  在公路边能盖房子的农家一般条件都比较好,好比城市的市中心。其中就有邹大伟一家,他凭一流的泥瓦手艺做起了小建筑的承包,赚了点钱,就在公路边盖了大房,带很大庭院的那种,并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妻子。邹夫人是一个贤惠的女人,把家里内务整理得井井有条。能嫁给邹大伟这样的能人做妻子,
期刊
宜宾泸州有一批长江石爱好者,随时相聚切磋赏石心得。近日,在宜宾王毅高先生的“之谓斋”赏石会所,众石友与四川省美术协会副秘书长、一级美术师杨梁相等书画界一行四人,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跨界交流。  书画家们兴趣盎然地欣赏长江奇石,看到妙处啧啧称奇,不断用手机、相机拍下感兴趣的石头,并不断和长江石友切磋交流,直言无忌。山水画家黄迪全更是手舞足蹈,滔滔不绝,艺术家的率真和浪漫表露于形。  大家把酒品茗畅谈
期刊
顾名思义,观赏石是动名词,泛意指“人欣赏石头”(非一般的独石或石雕);观赏石艺术是指人欣赏石头的艺术活动;因为观赏石并非特指某石头,所以观赏石不能简单等于艺术品,“权威”的《观赏石鉴评标准》定义:观赏石是……石质艺术品(加了几点前置定语),这是一知半解的结论,这也许会误导人们认为玩石头就是玩艺术品了。也不要以为莫里斯-韦兹说“一块漂浮木有时也可以被人看作是一件艺术品。”就可以推论所有观赏石就是天然
期刊
说过了无奈的石工、羞涩的石绅、打劫的石商,现在要来说说石馆,并且就说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暧味。  暖昧的奇石馆是什么样子的?  第一种,是储蓄仓库。  最原生态的仓库石馆是这样的,不同时期进的石头,往那一搁,一个个原来放哪,就放哪,好像都不需要花心思。之所以不是仓库,而叫展馆,是因为他有做三件事:第一件,有点漫不经心地给石头取个名字,写好贴在石头边上;第二件,墙上往往有挂字画(当地名人的),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