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孔乙己》一文的几个细节描写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长衫,脱不下的脸面
  
  细节一: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问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莲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曾经是个读书人,自然和那些没有学识只会做工的“短衣帮”身份不同,所以穿着长衫;而孔乙己其实并不阔绰。没有考中功名,又不会营生,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上其实和“短衣帮”是接近的,因此当然只能站着喝酒。
  这样一个身份尴尬的“怪物”,很显然是当时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固守“读书人”的地位,不肯“降低”身份脚踏实地地做事,弄得自己穷愁潦倒却又自命不凡。身着长衫却身份低微,好吃懒做又死要面子。
  (二)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就是鲁迅定格在我们读者眼前的那件长衫的样子。一件衣服,穿到如此地步,可见真的是天天穿、日日穿呀。似乎从来都不曾脱下过。
  一件长衫。为何让孔乙己如此青睐呢?他舍不得放不下的真的是这件长衫吗?这也是很值得琢磨的问题。
  结合文中的两个句子来细细推敲,那么原本看似复杂的问题也并不费解了:
  1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茏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2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孔乙己作为一个曾经的读书人,他非常看重自己的身份——对于自己能识文断字,他是引以为傲的,因此当人家对他识字与否表示怀疑时。他“不屑置辩”;对于自己没有考中功名,他是耿耿于怀的,所以当有人以此为话题取笑他时,他表现得“颓唐不安”。他喜欢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才华”,哪怕是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也要拿出来炫耀:他时时竭力维护自己作为一个“读书人”的面子和尊严,哪怕没有人愿意理睬他,他也总不忘找机会向人们表明他的身份。
  长衫恰好是孔乙己荣耀过去的象征——读过书,是个读书人,这是他受过教育的明证。这样,孔乙己敝“衫”自珍,天天当宝贝包裹身体也就情有可原、不足为奇了。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
  但可悲的是孔乙已最后终于脱下了他的长衫:他最后一次到酒店时,破夹袄代替了十年不换的长衫。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偷东西被打折了腿以后,不得不用手走路。被剥夺了生活理想的孔乙己如同房屋被抽走了柱子,长衫也就散成片片碎布,非脱不可了。
  
  二、铜钱,排不尽的潦倒
  
  细节二:
  孔乙己来酒店喝酒,一进酒店就遭到众人的嘲笑。在众人的取笑声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
  (一)排。写出了孔乙己的自得。孔乙己并非阔人,九文钱对于这个“站着喝酒”的人来说,的确来之不易,那郑重其事的付钱方法恰到好处地暗示了孔乙己对这几文大钱的重视;同时。这一。排”字也很精妙地勾画出他为自己能及时付清酒钱而洋洋自得的心理,以及他摆读书人的臭架子、不屑与别人辩论是非、孤芳自赏的傲气。
  (二)排,写出了孔乙己的迂腐。并不阔绰的孔乙己洋洋自得地“排”出九文大钱买两碗酒,外带一碟茴香豆,并且是现钱,不曾赊酒挂账。他要在众人面前摆一摆阔。让一向小觑他的人们瞧一瞧。但是孔乙己仿佛没有意识到。无论他如何“摆阔”,在大家眼里他仍是那个穷困的孔乙己,仍是那个人人可以拿来取笑的笑料罢了!孔乙己能“排”出大钱却挣不到应有的社会地位,这样的做法更显出他的迂腐!
  (三)排,写出了孔乙己的抗争。孔乙己一走进店里,所有人“便都看着他笑”,还有人嘲笑他“脸上又添上新的伤疤了”,在这种状况下,“他不回答”。直接去柜台要酒要茴香豆,并且“排出九文大钱”。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面对大家的嘲笑心里很不舒服,但又无力辩解,于是,就用“排”的方式表达他无声的抗议。
  排,是孔乙己自我表现的一个动作,是他维护自尊的一种方式。但是,无论他摆出多么阔气的样子,他依旧是那个贫穷潦倒的人,依旧是被大家所嘲笑的对象。而且,在文章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同样是用现钱来买酒。他却只能是抖抖嗦嗦地“摸”出四文大钱,可见无论孔乙己多么不愿意承认,他始终是那个穷困可怜而又可笑的人。
  
  三、美酒,喝不完的悲剧
  
  细节三: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筻。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的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细节四: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孔乙己的处境是尴尬的。他是一个备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残害的“苦人”,本应得到同样不幸的人们的同情,但我们眼中的孔乙己,既不被长衫酒客所接纳。同时也是短衫酒客们奚落、逗趣的对象。而孔乙己呢。他面对众人的嘲笑仿佛也已经麻木了,他充耳不闻,没有反驳,没有争辩,甚至没有应答。他只是自顾自地对着柜台大喊着“温两碗酒”。此时此刻在他的眼里,似乎除了酒,已不再有任何东西可以吸引他的注意;在他的心里,似乎除了酒,也不再有任何东西能叩击他的心扉。
  作者笔下的孔乙己处境是多么悲惨:他被打断了双腿,行动非常不便,再加上天气寒冷。他穿得又极其单薄,按理说是不应该来喝酒的。可他仍坚持着用手爬到了酒店。此时的他已经陷入绝境。然而店掌柜看到他没有半句安慰同情的话语,却还要逼债。面对着这一切,他似乎也并没有放在心里。他只是强调这回来喝酒付的是现钱,并不忘叮嘱一句“酒要好”!他对于酒的爱好。简直可以用“嗜酒如命”来形容。他的痛苦、他的尊严甚至他的生命。似乎都比不上酒重要。
  其实孔乙己也并不是完全麻木的,面对自己的境遇。他心里也有着酸涩和痛楚。只不过身处腐朽且病态的社会,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他抱残守缺、死要面子、自命不凡却又好吃懒做。僵化的思想和观念的痼疾使他甘于沦落的命运,生活景况一天比一天差,而他却无心也无力去改变这一切。心灰意懒之下,只得把酒当成消愁的忘情水。当成精神的麻醉药,借酒浇愁。在酒的美味中他暂时麻痹了自己的灵魂,忘却了自己的酸辛,越喝越醉,越醉越喝。喝得迷失了自我。丢弃了自尊。甚至走上了“偷窃”的道路。从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这样看来。孔乙己爱之如命的哪里是美酒啊,这是他灵魂的海洛因。更是他一生悲剧的催化剂!
  长衫、铜钱、美酒,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事物,寻章摘句、细细探究起来,却也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精彩的发现。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些发现能够令我们拨开层层文字,直达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具体丰满的艺术形象,这正是细节赏析的魅力所在!
其他文献
【正】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与安阳周易研究会等单位发起的“《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22~26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举行。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及中国海峡两
随着人们迈向小康生活,具有文化内涵的餐饮消费时下正成为热点.为激活大众消费,许多商家都在做这方面的文章,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既给"假日经济"增添了新的亮点,又刺激了老百
期刊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作者通过精微、传神、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通过朗读、咀嚼、比较作品的语言会意、体情、悟理和品趣。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高度生活化,看似平淡质朴,实则意味隽永。莎士比亚说:“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杨绛的散文《老王》就有这样的魅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平淡之中流淌真情    譬如在讲到老王的一只眼睛为什么会瞎时,文中说:“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
农村青年小张有天晚上到邻村串门回来,经过一座山脚时,树林里传来阵阵似哭非哭的怪声,偶尔飘过来的几团绿荧荧的磷火更增添了恐怖的气氛.他越听越害怕,壮起胆子向前快步走,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点燃求知欲望的引石,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更是重点和核心。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并不是在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之后,另外添加的教学内容,而
<正>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统计过:心血管病1998年夺去1200万人的生命,占世界总人口死亡的四分之一,居各种死因的第一位。如果采取预防措施,每年可减少600万人死亡。高血压是当前
谈及"食养",现代人都非常重视,只是有些人因错误地理解了"食养"的含义,又重蹈了历代王室贵族的覆辙,整日一个劲地吃鱼食肉,山珍海味填满肚子,结果往往营养失衡而患病夭亡.
期刊
造句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文教学的执耳之笔,是学生积累并发展语言,表达自己情感、思想、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目前,造句教学常遭冷遇,学生语言表达贫乏,形象枯蔫
《北游及其他》是冯至在《昨日之歌》和《十四行集》之间创作的一部诗集,无论是风格还是思想,都具有一种过渡性质。本文从诗集的风格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北游及其他》的特点,从
语文教师就是一个语言的大师,锦心绣口,妙语连珠。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优势,用良言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用妙语去化解学生内心的疙瘩,用心灵去感应学生脆弱的情感。我们在课堂上要用良言妙语去抚慰学生,让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尴尬和失落。    一、对学生进行心灵疏导    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都“怀疑”的年龄,他们有着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好奇心,对不同的事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