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诗歌以幼儿为欣赏对象,主题比较单纯,内容浅易,语言易上口,节奏感强,富于孩童情趣,是培养他们思维品质,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极佳素材。教师应该在诗歌教学中灵活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借助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利用简洁易懂的提示和引导,充分重视幼儿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健康的世界观和健全的人文品格在诗歌的滋养中慢慢形成。
【关键词】儿歌;创新思维;启发式教学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培养起来的。新纲要中对幼儿语言教学的目标表述为:喜欢与人谈话交流;注意倾听并理解对话的话;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出的内容;喜欢听故事,看图书。不难看出,这几个目标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在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发散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是思维培养的较高的层次,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语言材料来达成。幼儿诗歌以幼儿为欣赏对象,主题比较单纯,内容浅易,语言易上口,节奏感强,富于孩童情趣,是培养他们思维品质,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极佳素材。
一、以儿童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多样化选材
幼儿的视野和知识面在不断拓展,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此相应,大量儿童诗作脱颖而出。教师提供给幼儿的诗歌,不应过多地受教材束缚,应选择一些时代感强、贴近儿童情趣的作品,形式上以简单明了为佳,内容上则最好有想象的余地,以期推动孩子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随着年龄段、个性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加上教学时间、空间的变化,幼儿对儿歌的期待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并了解孩子的意愿,提供他们喜欢的儿歌,这样的教学才有生动有效。
二、借形象的画面逐步引导孩子理解诗歌
小学四年级以前的孩子,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对于幼儿来说,借助画面来理解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有助于孩子内在鲜明表象的建立,促进思维过程的顺利加工。比如《摇篮》这首儿歌,教师分别出示天空、大海、花园、妈妈、宝宝等画面,通过播放录音,让孩子接受声音和图像两方面的完整信息,然后提问?诗歌中有哪些是“摇篮”? “摇篮”中装的“宝宝”又是谁?“宝宝”借谁的歌儿睡着了?通过这些提问,让幼儿理解儿歌里摇篮、歌儿与宝宝的关系。为他们在理解基础上形成鲜明的事物表象和感知事物间的关系打下基础,促进抽象思维能力培养。
三、朗诵中体验儿歌意象,加以自由表达
诗歌朗诵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表达,朗诵者需要加以个性化的理解和演绎。在诗歌朗诵的过程中,幼儿除了语言参与外,还可以加上身姿动作和面部表情。
比如教学《手指儿歌》,为了指导学生体验“魔术”的梦幻和神奇,教师可以给学生很多手指的动作,让学生进行模仿并自觉创新。在朗诵过程中,幼儿的体验会存在差异,每个幼儿的表达会比较独特,教师要接纳这些不同,给他们及时的肯定,让幼儿体验到朗诵的乐趣和创新表达的成就感。在让幼儿朗诵诗歌,并引导幼儿把握语调、语气时, 教师必须借助于图片的描述和手指的动作, 才能调动幼儿的感官性、参与性, 使其感受到手指的不断变化, 体验“魔术”的神奇,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儿歌的美妙意境, 体会到“小魔术师”成功的喜悦。此外, 在朗诵活动中, 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也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 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 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四、借助启发性语言,促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幼儿的思维尽管有异想天开、天真烂漫的一面,但也有不成熟的一面,所以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引导从方式上应该以启发式为主,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告诉幼儿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能做的,而应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探索和得出,否则就会让幼儿过份依赖教师的理解,影响其个性、思维品质的独立化。从内容上,教师在引导时应该加以点拨和补充,提供足够的实物素材来促进幼儿的理解。
五、由低到高深化主题,拓展幼儿想象空间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看,不同孩子在能力结构上并不相同,所以我们对孩子理解并表达诗歌的渠道应该尽可能丰富,让不同的幼儿都能体验到诗歌世界带给他们的美丽和快乐。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提供一定的拼图或者电脑软件,让幼儿对诗歌中的相同事物或者相关事物进行归类和整理,;我们可以把诗歌装进以前学习的歌曲旋律中唱一唱;我们可以让幼儿分工合作把诗歌主人公画成图或者捏成橡皮泥,制造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我们还可以将诗歌变成动作表演,编成舞蹈节目,让学生尽情展现。
以上表达可以再现诗歌现有意象的,他的想象力培养层次比较浅,属于再造想象。而较高层次的想象力就是创造性想象力,他需要儿童以积累的知觉素材为依据,使用多种形象材料,通过有效组合创造出新形象来。教师要通过引导,让诗歌的主题得到深化和拓展,达到想象力培养的目的。比如有位教师在《摇篮》的教学中,通过提供现成的图画让学生创编诗歌,之后又真切地引导:在小朋友的生活中,有好多相互关系的东西,这些东西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相信小朋友们能找到他们。请大家来说说你心目中的“摇篮”。这时氛围异常热烈,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孩子也举起了小手。有的说草地是小兔子的摇篮,有的说天空是飞舞的蒲公英种子的摇篮,有的说河水是小鱼的摇篮。然后老师又引导道:那边这些宝宝在摇篮中睡觉,又有什么歌来给他伴唱呢?于是大家又开始找寻他们心中的“歌”,最后在教师的引导汇编成孩子们的新儿歌《摇篮》。
在这上述引导过程中,教师能充分遵循思维由低到高的顺序,在学生能较好地完成第一项任务后,再抛出第二项任务,孩子们感觉并不是太困难,着实体会了一次做诗人的滋味,培养了想象和发散性思维,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创编诗歌往往有较大的难度,需要教师恰当的宽容和赞许相结合。事实上,表达诗歌意象并作创造性编排的方向除了上述所言的朗诵、创编等之外,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孩子营建一个个思维增长的平台,综合开展欣赏、制作、画画、演唱等多类创造性活动,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干。
总而言之,具有教育潜在意义和富于儿童天真情趣的幼儿诗歌是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有效媒介,教师应该在诗歌教学中灵活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借助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利用简洁易懂的提示和引导,充分重视幼儿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健康的世界观和健全的人文品格在诗歌的滋养中慢慢形成。
【关键词】儿歌;创新思维;启发式教学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培养起来的。新纲要中对幼儿语言教学的目标表述为:喜欢与人谈话交流;注意倾听并理解对话的话;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出的内容;喜欢听故事,看图书。不难看出,这几个目标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在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发散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是思维培养的较高的层次,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语言材料来达成。幼儿诗歌以幼儿为欣赏对象,主题比较单纯,内容浅易,语言易上口,节奏感强,富于孩童情趣,是培养他们思维品质,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极佳素材。
一、以儿童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多样化选材
幼儿的视野和知识面在不断拓展,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此相应,大量儿童诗作脱颖而出。教师提供给幼儿的诗歌,不应过多地受教材束缚,应选择一些时代感强、贴近儿童情趣的作品,形式上以简单明了为佳,内容上则最好有想象的余地,以期推动孩子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随着年龄段、个性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加上教学时间、空间的变化,幼儿对儿歌的期待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并了解孩子的意愿,提供他们喜欢的儿歌,这样的教学才有生动有效。
二、借形象的画面逐步引导孩子理解诗歌
小学四年级以前的孩子,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对于幼儿来说,借助画面来理解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有助于孩子内在鲜明表象的建立,促进思维过程的顺利加工。比如《摇篮》这首儿歌,教师分别出示天空、大海、花园、妈妈、宝宝等画面,通过播放录音,让孩子接受声音和图像两方面的完整信息,然后提问?诗歌中有哪些是“摇篮”? “摇篮”中装的“宝宝”又是谁?“宝宝”借谁的歌儿睡着了?通过这些提问,让幼儿理解儿歌里摇篮、歌儿与宝宝的关系。为他们在理解基础上形成鲜明的事物表象和感知事物间的关系打下基础,促进抽象思维能力培养。
三、朗诵中体验儿歌意象,加以自由表达
诗歌朗诵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表达,朗诵者需要加以个性化的理解和演绎。在诗歌朗诵的过程中,幼儿除了语言参与外,还可以加上身姿动作和面部表情。
比如教学《手指儿歌》,为了指导学生体验“魔术”的梦幻和神奇,教师可以给学生很多手指的动作,让学生进行模仿并自觉创新。在朗诵过程中,幼儿的体验会存在差异,每个幼儿的表达会比较独特,教师要接纳这些不同,给他们及时的肯定,让幼儿体验到朗诵的乐趣和创新表达的成就感。在让幼儿朗诵诗歌,并引导幼儿把握语调、语气时, 教师必须借助于图片的描述和手指的动作, 才能调动幼儿的感官性、参与性, 使其感受到手指的不断变化, 体验“魔术”的神奇,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儿歌的美妙意境, 体会到“小魔术师”成功的喜悦。此外, 在朗诵活动中, 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也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 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 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 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四、借助启发性语言,促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幼儿的思维尽管有异想天开、天真烂漫的一面,但也有不成熟的一面,所以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引导从方式上应该以启发式为主,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告诉幼儿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能做的,而应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探索和得出,否则就会让幼儿过份依赖教师的理解,影响其个性、思维品质的独立化。从内容上,教师在引导时应该加以点拨和补充,提供足够的实物素材来促进幼儿的理解。
五、由低到高深化主题,拓展幼儿想象空间
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看,不同孩子在能力结构上并不相同,所以我们对孩子理解并表达诗歌的渠道应该尽可能丰富,让不同的幼儿都能体验到诗歌世界带给他们的美丽和快乐。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提供一定的拼图或者电脑软件,让幼儿对诗歌中的相同事物或者相关事物进行归类和整理,;我们可以把诗歌装进以前学习的歌曲旋律中唱一唱;我们可以让幼儿分工合作把诗歌主人公画成图或者捏成橡皮泥,制造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我们还可以将诗歌变成动作表演,编成舞蹈节目,让学生尽情展现。
以上表达可以再现诗歌现有意象的,他的想象力培养层次比较浅,属于再造想象。而较高层次的想象力就是创造性想象力,他需要儿童以积累的知觉素材为依据,使用多种形象材料,通过有效组合创造出新形象来。教师要通过引导,让诗歌的主题得到深化和拓展,达到想象力培养的目的。比如有位教师在《摇篮》的教学中,通过提供现成的图画让学生创编诗歌,之后又真切地引导:在小朋友的生活中,有好多相互关系的东西,这些东西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相信小朋友们能找到他们。请大家来说说你心目中的“摇篮”。这时氛围异常热烈,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孩子也举起了小手。有的说草地是小兔子的摇篮,有的说天空是飞舞的蒲公英种子的摇篮,有的说河水是小鱼的摇篮。然后老师又引导道:那边这些宝宝在摇篮中睡觉,又有什么歌来给他伴唱呢?于是大家又开始找寻他们心中的“歌”,最后在教师的引导汇编成孩子们的新儿歌《摇篮》。
在这上述引导过程中,教师能充分遵循思维由低到高的顺序,在学生能较好地完成第一项任务后,再抛出第二项任务,孩子们感觉并不是太困难,着实体会了一次做诗人的滋味,培养了想象和发散性思维,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创编诗歌往往有较大的难度,需要教师恰当的宽容和赞许相结合。事实上,表达诗歌意象并作创造性编排的方向除了上述所言的朗诵、创编等之外,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孩子营建一个个思维增长的平台,综合开展欣赏、制作、画画、演唱等多类创造性活动,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干。
总而言之,具有教育潜在意义和富于儿童天真情趣的幼儿诗歌是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有效媒介,教师应该在诗歌教学中灵活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借助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利用简洁易懂的提示和引导,充分重视幼儿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健康的世界观和健全的人文品格在诗歌的滋养中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