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步在当今的中小学校园,我们常会看见满脸愁容、垂头丧气的孩子。细问之,你会听到这样的回答:“学习真难,我学不会”“我不是学习的料” 等等缺乏自信心的话语。课堂上我们会看到一些同学常常游离于课堂之外,老师说什么,同学说什么,他一概不管;还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总是默不作声,不愿发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不外乎两种情况。
首先,多年来,我国的教学是双重的传统教育,既有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又有从国外引进的传统。传统教育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成了听课的机器,做作业的机器,考试的机器 。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自学的能力,认为学习是毫无兴趣的苦差,自然而然学生在学习中就失去了自信心。
加之,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了学生多方面追求,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来源于家庭因素:中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亲自己争取不到的社会地位,实现不了的理想希望孩子这一代帮他(她)们去实现。现代孩子生活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之中。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父母总要求他们必须不断进步,却很少考虑他们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是否有信心去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和期望。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是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树立全体意识,因材施教,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校学困生较多,我们特别关注这些学生的成长。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真心投入,采取恰当方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落实应知应会知识点,监测3/4学生的反应(作为课堂效果监测点),习题配备,问题设计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简单问题,提问尖子生无意义,应给中差生机会,有难度的问题教师不要过早提示,给尖子生思考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让优等生“轻创难关”,后进生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这扇窗,一定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同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潜在着不同的闪光点,教育不是用放大镜去看学生的缺点,而是用显微镜去发现他们的优点,18年来,在辛勤耕耘中,我守望着成长的花季,让每朵花开放出独特的精彩。琳琳同学有小儿麻
痹后遗症,说话不太清楚,行动不便,也很胆小。有一次,我上课提问,别的同学都没答上来。这时,琳琳慢慢地举起手来,我马上叫到她,她回答的特别好。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从此,琳琳变得爱笑了,开朗了,每次见到老师都会鞠躬问好。在课堂上,她积极发言,学习更加努力,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小鹤同学基础差,学习很吃力,但他每次写作文都很认真。有一次,我让大家以“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批阅作文时,我发现他写了足足有800字,讲评作文时,我特意把他的作文在班里展示,不仅表扬他写得认真,还把作文中的精彩语句读给大家听,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给他鼓掌。我分明看到,他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微笑!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平等、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自信心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因为学生的喜、怒、哀、乐大部分发生在课堂上。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努力营造学生自我展示舞台的课堂氛围,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失去了这个条件,学生个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让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讨论,想己之所想,说己之想说,从而充分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的。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忠实的听众,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反应,多用“你真棒”“不着急,再想想”“不要慌,慢慢说”“努力点,你能行”之类的话。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创造和谐、有感情的教学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其次,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过程是学生的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如在课堂中有争论,让学生动笔、动脑、动手自已做一做、想一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个人的智慧有限,需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能感受到互动分享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杭州市全国特级教师张化石上了一节《一个出瓷大碗》,他是这样叙述的,我问:“赵一曼手捧着炊事班长给的这碗高两米饭,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孩子们都举起了手,我还是选了副大队长杨晓辉。可他站起来只说了半句话——“赵一曼捧着这碗高梁米饭又想吃又不想吃 ………”我的心“咯噔”一下,赵一曼是共产党员,是抗联政委,是民族英雄,怎么会有这种念头?我立刻打断他的话,说“哦?杨晓辉,赵一曼捧着这碗高粱米饭会像我们有的同学捡到东西一样,又想交,又不想交吗?请坐。”杨晓辉张张嘴,想说又没有说,坐下去了。结果,这节课讲砸了。那天下午放学,我留住全班同学问杨晓辉:“那次在上《一个粗瓷大碗》这课,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说赵一曼又想吃,又不想吃?”杨晓辉:“前面书上不是说抗联战士已经断粮好几个月了吗?他们的肚子多饿啊?赵一曼捧着这碗香喷喷的高粱米饭,闻到那个饭香,肚子咕噜咕噜在叫,多想吃啊!但是她又想粮食不多了,我不能吃,得留给伤员和病号吃。赵一曼就把手中的高粱米饭,倒入了饭桶,盛了半碗野菜粥。”多么精彩呀!饥饿是人的生理行为,没有政治色彩;而在饥饿面前如何做,各色人等却大相径庭。只要我宽容一点,民主一点,蹲下来耐心听完他的发言,课文前后的意思不就贯穿在一起了吗?伙伴的成功会让课堂继续保持热烈而积极的氛围。唉!一个不经意的反馈,丢失的是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多么惨重的损失! 这件事告诉我们,应给学生多一点尊重,对学生多一点理解,对差错多一点认同,如果把差错当作课堂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去开发它,课堂就会呈现生命的活力,学生就会永远保持学习的张力和热情。
三、反馈信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求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与获得情感体验为主。这就要求课堂上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搜寻分析课堂中学生反馈来的各种信息,明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道理,注意课堂上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促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身体验与自我价值观,能动地去认识知识,并改造知识,内化知识,形成富有个体特征的知识体系。这样学习的过程才变得有滋有味,有活力,有生命。于是,知识的学习便可以超越认知的范畴而达到影响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领域。
四、活化知识,挖掘教材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信
新教材上的知识往往看似是硬邦邦的“死知识”,学生很难对之保持长久的兴趣,我校各学科构建了自信教育模式,如:语文“整体感悟——重点研读——吸收创造”,历史“激趣——参与——导行”作为本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生活体验与人生感悟去活化知识,使得教材中看似“死”的知识变为课堂上生动、活泼、形象、充满生命力的“活”知识,也即创造富有教师个性特征的鲜活的知识。例如,在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的《做一个最好的你》中的“如果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做河里的一条最活泼的小鱼,做森林一棵最挺直的小树,做草地上一朵朝气蓬勃的小花,做天上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 语言优美,意蕴深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认识到如果一个人有自信心,对自己怀着期望,就会朝着自己的期望的方向发展的道理。
五、注重多元评价机制,发挥正向激励功能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恰当的鼓励能给学生以不断的动力,使其感到我能行,好好干,我会更行,从而自信心不断增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很大,同样是遇到了不能立即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的教师不急于叫别的同学回答,而是用真诚信任的目光注视他、等待他,这位学生正确地回答了教师的问题后,教师说:“你真的很认真,刚才你一定是在想用这个词语。还是想用那个词语,不过,如果能快一点,就更好了。”由此可见,同一情境,由于教师的理念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馈,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成功,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有乐观、自信的阳光心态。教师要及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首先,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地给予指导。当学生灰心丧气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取得了一点成绩沾沾自喜时,教师要给予提醒。其次,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而不是批评。比如,一个学生没交作业,很有可能就是因不会做而没交。如果简单的批评,只能适得其反,使其破罐破摔。而如果教师及时地给学生补课,解决其感到疑惑的地方,就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使其感到原来努点力,自己也能学会。
首先,多年来,我国的教学是双重的传统教育,既有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又有从国外引进的传统。传统教育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成了听课的机器,做作业的机器,考试的机器 。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自学的能力,认为学习是毫无兴趣的苦差,自然而然学生在学习中就失去了自信心。
加之,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了学生多方面追求,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来源于家庭因素:中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亲自己争取不到的社会地位,实现不了的理想希望孩子这一代帮他(她)们去实现。现代孩子生活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之中。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父母总要求他们必须不断进步,却很少考虑他们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是否有信心去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和期望。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是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树立全体意识,因材施教,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校学困生较多,我们特别关注这些学生的成长。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真心投入,采取恰当方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落实应知应会知识点,监测3/4学生的反应(作为课堂效果监测点),习题配备,问题设计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简单问题,提问尖子生无意义,应给中差生机会,有难度的问题教师不要过早提示,给尖子生思考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得“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让优等生“轻创难关”,后进生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这扇窗,一定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同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潜在着不同的闪光点,教育不是用放大镜去看学生的缺点,而是用显微镜去发现他们的优点,18年来,在辛勤耕耘中,我守望着成长的花季,让每朵花开放出独特的精彩。琳琳同学有小儿麻
痹后遗症,说话不太清楚,行动不便,也很胆小。有一次,我上课提问,别的同学都没答上来。这时,琳琳慢慢地举起手来,我马上叫到她,她回答的特别好。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从此,琳琳变得爱笑了,开朗了,每次见到老师都会鞠躬问好。在课堂上,她积极发言,学习更加努力,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小鹤同学基础差,学习很吃力,但他每次写作文都很认真。有一次,我让大家以“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批阅作文时,我发现他写了足足有800字,讲评作文时,我特意把他的作文在班里展示,不仅表扬他写得认真,还把作文中的精彩语句读给大家听,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给他鼓掌。我分明看到,他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微笑!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平等、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自信心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因为学生的喜、怒、哀、乐大部分发生在课堂上。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努力营造学生自我展示舞台的课堂氛围,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失去了这个条件,学生个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让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讨论,想己之所想,说己之想说,从而充分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的。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忠实的听众,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反应,多用“你真棒”“不着急,再想想”“不要慌,慢慢说”“努力点,你能行”之类的话。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创造和谐、有感情的教学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其次,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过程是学生的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如在课堂中有争论,让学生动笔、动脑、动手自已做一做、想一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个人的智慧有限,需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能感受到互动分享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杭州市全国特级教师张化石上了一节《一个出瓷大碗》,他是这样叙述的,我问:“赵一曼手捧着炊事班长给的这碗高两米饭,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孩子们都举起了手,我还是选了副大队长杨晓辉。可他站起来只说了半句话——“赵一曼捧着这碗高梁米饭又想吃又不想吃 ………”我的心“咯噔”一下,赵一曼是共产党员,是抗联政委,是民族英雄,怎么会有这种念头?我立刻打断他的话,说“哦?杨晓辉,赵一曼捧着这碗高粱米饭会像我们有的同学捡到东西一样,又想交,又不想交吗?请坐。”杨晓辉张张嘴,想说又没有说,坐下去了。结果,这节课讲砸了。那天下午放学,我留住全班同学问杨晓辉:“那次在上《一个粗瓷大碗》这课,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说赵一曼又想吃,又不想吃?”杨晓辉:“前面书上不是说抗联战士已经断粮好几个月了吗?他们的肚子多饿啊?赵一曼捧着这碗香喷喷的高粱米饭,闻到那个饭香,肚子咕噜咕噜在叫,多想吃啊!但是她又想粮食不多了,我不能吃,得留给伤员和病号吃。赵一曼就把手中的高粱米饭,倒入了饭桶,盛了半碗野菜粥。”多么精彩呀!饥饿是人的生理行为,没有政治色彩;而在饥饿面前如何做,各色人等却大相径庭。只要我宽容一点,民主一点,蹲下来耐心听完他的发言,课文前后的意思不就贯穿在一起了吗?伙伴的成功会让课堂继续保持热烈而积极的氛围。唉!一个不经意的反馈,丢失的是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多么惨重的损失! 这件事告诉我们,应给学生多一点尊重,对学生多一点理解,对差错多一点认同,如果把差错当作课堂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去开发它,课堂就会呈现生命的活力,学生就会永远保持学习的张力和热情。
三、反馈信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求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与获得情感体验为主。这就要求课堂上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搜寻分析课堂中学生反馈来的各种信息,明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道理,注意课堂上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促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身体验与自我价值观,能动地去认识知识,并改造知识,内化知识,形成富有个体特征的知识体系。这样学习的过程才变得有滋有味,有活力,有生命。于是,知识的学习便可以超越认知的范畴而达到影响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领域。
四、活化知识,挖掘教材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信
新教材上的知识往往看似是硬邦邦的“死知识”,学生很难对之保持长久的兴趣,我校各学科构建了自信教育模式,如:语文“整体感悟——重点研读——吸收创造”,历史“激趣——参与——导行”作为本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生活体验与人生感悟去活化知识,使得教材中看似“死”的知识变为课堂上生动、活泼、形象、充满生命力的“活”知识,也即创造富有教师个性特征的鲜活的知识。例如,在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的《做一个最好的你》中的“如果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做河里的一条最活泼的小鱼,做森林一棵最挺直的小树,做草地上一朵朝气蓬勃的小花,做天上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 语言优美,意蕴深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认识到如果一个人有自信心,对自己怀着期望,就会朝着自己的期望的方向发展的道理。
五、注重多元评价机制,发挥正向激励功能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恰当的鼓励能给学生以不断的动力,使其感到我能行,好好干,我会更行,从而自信心不断增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很大,同样是遇到了不能立即回答问题的学生,有的教师不急于叫别的同学回答,而是用真诚信任的目光注视他、等待他,这位学生正确地回答了教师的问题后,教师说:“你真的很认真,刚才你一定是在想用这个词语。还是想用那个词语,不过,如果能快一点,就更好了。”由此可见,同一情境,由于教师的理念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馈,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成功,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有乐观、自信的阳光心态。教师要及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首先,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地给予指导。当学生灰心丧气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取得了一点成绩沾沾自喜时,教师要给予提醒。其次,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而不是批评。比如,一个学生没交作业,很有可能就是因不会做而没交。如果简单的批评,只能适得其反,使其破罐破摔。而如果教师及时地给学生补课,解决其感到疑惑的地方,就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使其感到原来努点力,自己也能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