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语文课堂上,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都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上好语文课的重中之重。
一、课堂提问之“智”
在“激趣”中“启智”,并运用智力去“寻法”,这是“智趣”语文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1.科学性
问题的设计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出发,抓住重点和难点。问题要集中在一些关键点上,而这些关键点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如果设计的问题都是指向细枝末节的问题,那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疏通文意、梳理文言字词现象。但是笔者教《烛之武退秦師》这篇文言文时,就没有按部就班,而是设计了三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烛之武怎么退秦师的?烛之武最后退秦师成功了吗?这三个问题贯穿了全文的始终,所以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梳理了文本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同时也解决了文言字词积累的问题。
2.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难易适中。太简单了,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太难了又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所以我们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就能够着”的境地,让他们有劲头去摘取知识的“果实”。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由浅入深,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思考的过程,或者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逐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以现代散文选读中的《绝地之音》为例,要想让学生直接从无词无调的歌声想到生命力的顽强有些难度,笔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与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这歌是谁唱的?(一人)这人在干什么?(打碾庄稼)为什么要打碾庄稼?(要吃饭)为什么要吃饭?(要活下去一要生存下去一要延续生命)那人打碾庄稼的平台具有什么特点?(陡峭、险要)由此,“绝地之音”的内涵就水到渠成地出来了。
3.层次性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人人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要做到分层设疑,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回答“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中等生提出“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提出“有何异同”或“有何不同意见”这样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所有人都能积极思考,从而使他们在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提问之“趣”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要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思维和记忆得到最好的发挥,教师需要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智趣”课堂之“趣”,并不是单指“有趣”,而是强调在“有趣”的前提下,让“有用”和“有趣”达到和谐统一。
1.趣味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要尽可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上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适时的趣味性提问会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如在教《雷雨》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提问:“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感情?”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不再是袖手旁观的状态了,而是都兴致勃勃地加入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围绕这个问题,关于戏剧冲突、人物形象的分析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2.开放性
自主、合作、探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学习的习惯。因此,课堂提问应具有开放性,通过一个问题的提出,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带动学生对几个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养成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以《祝福》为例,在讨论解决了祥林嫂死亡的原因之后,可以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怎么看待这个悲剧?这个悲剧可以避免吗?如何避免?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狂人日记》,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现封建文化吃人这一深刻主题的。这样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引诱”学生一边探讨,一边研究,体会语文课堂的乐趣,而乐趣就是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动力,由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课堂提问的“智趣”表达,以问激趣,以趣启智,就能够达到“智趣语文”所提出的“启智”“激趣”与“寻法”的智趣理念,也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提问之“智”
在“激趣”中“启智”,并运用智力去“寻法”,这是“智趣”语文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1.科学性
问题的设计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出发,抓住重点和难点。问题要集中在一些关键点上,而这些关键点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如果设计的问题都是指向细枝末节的问题,那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疏通文意、梳理文言字词现象。但是笔者教《烛之武退秦師》这篇文言文时,就没有按部就班,而是设计了三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烛之武怎么退秦师的?烛之武最后退秦师成功了吗?这三个问题贯穿了全文的始终,所以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梳理了文本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同时也解决了文言字词积累的问题。
2.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难易适中。太简单了,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太难了又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所以我们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就能够着”的境地,让他们有劲头去摘取知识的“果实”。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由浅入深,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思考的过程,或者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逐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以现代散文选读中的《绝地之音》为例,要想让学生直接从无词无调的歌声想到生命力的顽强有些难度,笔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与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这歌是谁唱的?(一人)这人在干什么?(打碾庄稼)为什么要打碾庄稼?(要吃饭)为什么要吃饭?(要活下去一要生存下去一要延续生命)那人打碾庄稼的平台具有什么特点?(陡峭、险要)由此,“绝地之音”的内涵就水到渠成地出来了。
3.层次性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人人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要做到分层设疑,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回答“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中等生提出“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提出“有何异同”或“有何不同意见”这样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所有人都能积极思考,从而使他们在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提问之“趣”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要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思维和记忆得到最好的发挥,教师需要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智趣”课堂之“趣”,并不是单指“有趣”,而是强调在“有趣”的前提下,让“有用”和“有趣”达到和谐统一。
1.趣味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要尽可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上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适时的趣味性提问会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如在教《雷雨》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提问:“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感情?”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不再是袖手旁观的状态了,而是都兴致勃勃地加入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围绕这个问题,关于戏剧冲突、人物形象的分析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2.开放性
自主、合作、探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学习的习惯。因此,课堂提问应具有开放性,通过一个问题的提出,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带动学生对几个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养成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以《祝福》为例,在讨论解决了祥林嫂死亡的原因之后,可以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怎么看待这个悲剧?这个悲剧可以避免吗?如何避免?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狂人日记》,探究作者是如何表现封建文化吃人这一深刻主题的。这样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引诱”学生一边探讨,一边研究,体会语文课堂的乐趣,而乐趣就是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动力,由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课堂提问的“智趣”表达,以问激趣,以趣启智,就能够达到“智趣语文”所提出的“启智”“激趣”与“寻法”的智趣理念,也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