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变用,行文增彩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文体分类的专项写作训练较多,绝大多数是整体性的作文练笔,而对作文过程性的指导、作文局部的探讨还比较零散浮泛。作文中引用诗文这种问题也只是略有提及。在行文中灵活应用已经积累的古诗文资源及其相关拓展内容,这一类的策略指导还相当缺乏。古诗文及其拓展性诗句的直接引用,要与作文内容契合,不可牵强附会。引用的诗句文段或可补充内容,增加文学意蕴,或可支撑观点。直接引用古诗文的名言警句,按引用的位置来划分,可分为四类。
  一、拟作标题,画龙点睛
  “好题文一半。”精心设计的标题有先声夺人的效用。标题拟用诗文,则是作文者匠心独具的显著表现。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不乏此类印证。如2013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先敲棋子落灯花》、2014年河南省高考优秀作文《落花人独立》、2016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于无声处听惊雷》《我言秋日胜春朝》等皆是直接以古诗文句入题,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独到匠心,也彰显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二、开头妙用,凤头蓄势
  作文开头能够恰到好处地引用古诗文名言佳句,可以营造古韵的意境,增添诗意的色彩。当然,引用古诗文及其拓展性资源中的名言,前提是所引诗文与作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合,两者具备一致性。引用在开头的古诗可单引(只引一句)、双引(对偶式引用)、组引(排比式引用)、段引(引用古诗文的一部分或诗词全文)。
  单引或双引都是常用的方式,而组引和段引对学生而言就有一定的难度了。组引要求所引的一组古诗文名句在内容表达上要有一定的联系,除了可以应用所学的古诗文之外,还可适当拓展相关古诗文的阅读资源,平常注意积累联系,具体写作时便可以发挥相关联的古诗文的作用了。如某湖南省考生所作《诗意地生活》一文开头:
  诗意地生活,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桀骜,是王维品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旷达,还是听凭“云卷云舒”的闲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诗人一样记录美好的生活,但每个人都有权诗意地生活 。
  这样的开头连续引用了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王维的《使至塞上》和洪应明的《菜根谭》中“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句的片段。用诗句向读者展示了或桀骜、或达观、或彻悟的人生境界,将这三种人生用诗来概括,转而又引出“诗意地生活”的话题。这样的组引(每句由名人、名句、特征構成)以排比的形式行文,使文章表达更具气势。
  段引则是对古诗文中的某一部分或整个古诗词进行引用。成段地进行引用,作文者要判断这样引用入文的必要性。如曾经学习过的柯灵的《乡土情结》一文,开篇便整体引用了王维的《杂诗》,从此诗中延伸出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一句,而后又拓展了更多的思乡诗来诠释这种情感,点出传统文化——“乡土情结”这一中心。这样的开头读来感觉非常优美、厚重,沉甸甸的历史感、文化感洋溢在字里行间。
  三、文中串联,猪肚夯基
  文中引用古诗文,可作为引证,支撑作文的内容和观点,但不免显得浅显了些。深度引用,将若干诗句串用,形成文章脉络,方显功力,此又称为文中串联。
  所谓文中串联,就是在作文的主体部分有意识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内容,使之层叠呼应,浑然一体。这些引用于作文主体的诗文,或并行,或层递,呈现出文章清晰的层次结构,展现作者的精巧布局,比较适合于议论性或抒情性的文章。
  能够作为文章骨架的诗文,可以是同一篇章中典型诗句的节选,也可以是源于不同诗文的语意上有关联的句子。作文主体部分能用诗句巧妙勾连,更能显现文章构思的精巧。有一篇题为《琵琶行之父母有情》的高考作文,其文以《琵琶行》中的诗句来连贯全篇,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诗句对应,从出生时的艰难到成长中的叛逆,再到对父母良苦用心的理解。所写的主题虽不见得有多深刻,但在写每个成长阶段时,都以一句诗文来引入描述,巧妙地将诗文与成长中的变化和感受糅合在一起,别具一格。
  将不同诗篇的诗句串联起来表达自我的思想,其中诗句语意的表达已不再是原作中的意味,而增添了引用者再创造的含义。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境”堪称典范。分别引用了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词句,智慧地将读书划分为“追寻—钻研—顿悟”三重境界。此三境亦可作为人生三阶段来理解。
  学生写作时,亦可模仿王国维之法,将三句原本不相干的诗句用同一主题串联起来搭建文章的框架。这里串联所用古诗文句必然会关涉到古诗文及其拓展内容的应用,且应用诗句必然在意义理解上要有一定的连贯性。在实际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应用古诗文资源进行模仿,构思自己的“三境”。当然在这样的作文思路训练中,也有学生直接引用了王国维所引的三句,只是把这三句诗理解成了人生中的“期待、坚持、喜悦”这三种情境,又别是一番滋味。所以,写作中引用诗文,只要稍稍用点心思,就能使文章结构在诗文的映衬下倍显光彩。
  在行文主体部分,将古诗文句化作文章主干支撑全篇,这样的构思固然巧妙,但需要作者有相当多的古诗文拓展与积累。
  四、结尾巧引,豹尾作结
  结尾引用古诗文的方式与开头类似,用在结尾的诗文名句,除了能够增加文采之外,有的更能起到前后呼应、深化主题的作用。如浙江省一考生高考作文《似曾相识燕归来》结尾:
  纪伯伦曾写道:“死亡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农夫依然是农夫,林居者依旧是林居者,而将歌声溶入微风中的人,他依然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作品中深层思考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无论面具怎么多样,你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
  虽然,只是对“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简单、反复的引用,却在文中起到了反复咏叹、强化主旨“文如其人,读文如读其人”的效用。引文作结,意味深长。
  以上四种直接引用古诗文的方式,可并用,亦可择其一二。在文章标题和开篇就引用,可营设夺目之势,瞬间吸引读者;在行文间用古诗名句点缀,可显动人色彩,若用诗句串联文本,可彰厚重积淀;引在结尾则可使文章余韵无穷。当然,诗句的应用光着力于直接引用还是比较浅显的,要真正将诗句变化使用,甚或更新再创,写出有深刻底蕴、文采绽放的文章,才是诗句学习和应用最终极的目标。诗句应用还有更深之处可供挖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225700)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模块,要求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中,通过“月是故乡明”专题的学习,学生重温了亘古不变的乡土情怀,在与老舍、韩少功等大家的亲密对话后,学生或多或少获得了对家园的体味与认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乡土情怀”这一永恒
期刊
在叙事写人类文章中,许多学生习惯以概念性词语表达内心感受。比如,笔者曾经让学生写一段文字,以表达知晓考试成绩前后的情形。学生习作片断如下:  我正埋头看书,忽然原本安静的教室里出现一阵骚动,抬头一看,老师来分发试卷了。我如坐针毡,紧张极了,等了好久,终于拿到了试卷,一看,一个醒目的红色数字赫然映入眼帘:又很差!我很难过地把试卷放在了一边。  我们看到,学生用“紧张极了”“很难过”等词语来表达得知分
期刊
一、选中教学切入点,化繁为简  師:从题目看,课文写的内容是……  生齐:木叶。  师:文章选自《唐诗综论》,“说”的是木叶,而且“说”得专业,预习课文时是不是觉得不好理解?(生点头)  师:那就让我们化繁为简,一步步走进文本。哪位同学先说说文中“木叶”的字面意思?  生:树叶。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树叶,为什么在文中称木叶了?它们是同一个事物吗?  生:好像不是,又好像是。(生笑)  师:感
期刊
教学设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苦功夫,因为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影响师生的自我效能感。然而,教学设计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不仅要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而且要立足于学情,遵循教学的可接受性和最优化原则,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现有的心智发展水平,最终达到导教和促学的目的。  讲完了《逍遥游》这篇课文,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
期刊
诗词教学不在于给学生讲授了多少首诗歌,而在于唤醒、激励学生自觉自愿地亲近诗歌,从这些精美的作品中感受人间的至情至性。通过李仁甫老师的《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进而探究中学古诗词课的教学方式,从而寻觅到诗词教学的津梁,帮助学生找到并徜徉于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至美境界。  “语文核心素养”提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
期刊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名著之一,集中体现了我国语言艺术的极高成就,其精炼简约的语言也构建起了《红楼梦》唯美的文学艺术境界。在《红楼梦》当中,最具女性之美的是林黛玉,她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主要的女性人物,体现出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下面笔者以林黛玉的语言为例,来比对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异性,让人们更好地体会出古文的音律之美、简约之美、意境之美,以及现代文的平实质朴之美。  一、林黛玉的语言特
期刊
写作素材是写作当中用来优化文章的优美字句、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材料,是写作的前提和保障。《红楼梦》是中华文坛中的至尊瑰宝,不但“文备众体”,而且入情入景,惊艳世人。品读《红楼梦》,不仅可以从中寻觅写作技巧,还可以从中汲取写作素材,积累连珠妙语,积淀哲理故事,凝练深邃思想,夯实写作素材的根基。因此,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从《红楼梦》中收集写作素材,使学生学会捕捉优美文句,体悟具有深层含义的话语,进而品评、
期刊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作者忽然听到琵琶之声,忘却了回家的路。这是人与音乐的偶然相遇,正值作者被贬之际,郁郁不得志的内心被这美妙的琴声拨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这是士人与歌女的相遇。一个是仕途之路荆棘坎坷的士人,一个是流浪江湖孤单落魄的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此刻作者感到自己就如同被商人抛弃的歌女一般,对国家忠心可鉴,却落
期刊
现当代诗歌在高中语文学习与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诗歌,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是抽象含蓄、晦涩难懂的,尤其是情感,很多时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就增加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寻找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最简便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是很有必要的。这里所说的现代诗歌教学的方法主要有因声求气(即朗读法)、因风起浪(即背景介绍法)和析句析字(即语境法)。  没有诗歌的
期刊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该阶段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与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理解古典诗词生动而凝练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与艺术修养。  一、古典诗词中的“炼字”现象  说起“炼字”,每一个高中生都不会陌生。  一是因为“炼字”是诸多古典诗词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它在诗词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比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