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彰显语文之美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中教学切入点,化繁为简
  師:从题目看,课文写的内容是……
  生齐:木叶。
  师:文章选自《唐诗综论》,“说”的是木叶,而且“说”得专业,预习课文时是不是觉得不好理解?(生点头)
  师:那就让我们化繁为简,一步步走进文本。哪位同学先说说文中“木叶”的字面意思?
  生:树叶。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树叶,为什么在文中称木叶了?它们是同一个事物吗?
  生:好像不是,又好像是。(生笑)
  师:感觉不一样,却是同一个事物,只不过用了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你是不是这么想的?(生点头)
  师: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说具体一些吗?
  生:树叶常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木叶则出现于诗人的笔下。
  师: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会给“木叶”这类词一个专业称谓,称它为……
  生(齐):意象。
  师:“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藉中了。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我”而外,天地间的万物,甚至是人,都会成为诗人眼中的“物”。物原本是客观存在的,不带有任何情感,可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正如古人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下面,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一句诗,结合本文的论述,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生:我喜欢屈原《九歌》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我在想屈原立于洞庭湖畔,怅望着秋叶飘零于清冷的碧波间,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啊!
  师:这种孤独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能说具体一些吗?
  生:深秋、清冷的湖水、飘零的黄叶。
  师:你感受出了深秋的寒、湖水的清冷,以及透着黄色的叶子,并且用飘零修饰叶子。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我觉得那些叶子已经干枯了,在风中正发出飒飒的声响。
  师:哦,你已经听到木叶的声响了。
  生:屈原独立寒秋,让我不禁想到了文中我喜欢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觉得屈原也有相似的感受,满天飞舞的木叶仿佛一块块巨石般压在了诗人的心头,使他艰于呼吸视听!
  师:你用“艰于呼吸视听”形容诗人的感受,不仅让我们感触到了一种自然氛围,而且还让我们触摸到了两位伟大诗人的内心感受。
  生:我能嗅到洞庭湖畔,飘落在地的每一片叶子上,似乎都浸满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忧怨与愤懑!
  师:大家的感触非常敏锐。正是因为意象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如同本文所说的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才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想象空间,才有了大家别样的感受。
  二、选中教学演练点,感知品味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找一句文中你喜欢的诗句,仔细品味其中的意象,思考其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并把你的品味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生:我喜欢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我们常说,树大招风。“高树”,会有更多的枝桠,更加繁茂的叶子,树上的叶子越多,风吹过,诗人的悲情也就愈加沉重,情感便表现得愈发饱满。
  师:高树有更多的枝叶,枝叶让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一个人的才华。譬如曹植,正是因为他才华过人,才被他哥哥嫉妒,一再想置他于死地。
  师:高树之上的片片叶子,就像诗人笔下的华丽辞章,诗人因其荣而生悲啊!
  生:我喜欢“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一个“扫”字,让人心头顿冷,树上的叶子被“扫”光了,把枝桠又“扫”得生疼。一方面写出了晚秋月下的天高地阔,一方面又蕴含了诗人的孤寂落寞。(掌声)
  师:真乃才女也!你能说说“木”与“树”在诗中出现时,它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生:木与落叶紧密相连,木中含有落叶的意味。
  师:这也正是作者在文中得出的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生:我喜欢曹植《美女篇》中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这是一幅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人精心打扮一番后,觉得无聊,于是提上绿箩,走过逶迤的小道,停在了一株桑树前,伸出纤纤素手欲采摘桑葚;柔嫩的枝条也怕伤了美人的玉指,纷纷舒展开来,就连那坠落的叶儿,也翩翩迷恋,轻轻地,轻轻地,在空中盘旋。(掌声)
  师:须眉也发力了,欲与巾帼比高低。那碧绿柔嫩的叶儿,还未曾一睹美人的容颜,怎会心甘情愿地落到地面?
  生:我喜欢司空曙的“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这让我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离人的叹息。雨中与灯下相对,灯下的读书人在仕途之中,不也苦雨逼身。白头人,不就像雨中的黄叶树吗?渐至生命的尽头,空悲切,一事无成。(掌声)
  师:原来这“黄叶树”也如同“木叶下”啊,吟不尽的是落魂仕人的忧愤,道不完的是科举不第的悲痛!
  三、选中教学拓展点,读写并进
  师:赏析了这么多的诗句,能看出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不知同学们想没想过一个问题,诗是怎么写成的,看能否找出一点规律。(生无语)
  师:结合这篇文章看,“说木叶”,实际上是谈论诗歌中的意象。写诗之前,我们应选定一个或多个物象,然后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就有了意象,再把所选意象连缀点化为读者眼前的一幅图景。简言之,诗歌的创作可分三步,从选取物象到寓情之中再到连缀点化,即从物象到意象再至意境。下面,请同学们选取一个或多个典型的物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写一首小诗。体裁不限,基本押韵即可。
  生(投影展示):
  胡杨赞
  层层叠叠
  叠叠层层
  延伸到天尽头的
  不只是流沙
  还有你躯杆上的年轮
  这是我写的一首赞颂胡杨的现代小诗,我想通过“流沙”“胡杨”“时空”来表现身处戈壁的胡杨林的感受。
  师:能具体说说你的感受吗?
  生:我也说不清。
  师:可从题目看,你的感受应该很明确啊?
  生:我是要赞颂胡杨,可写着写着就掉进一个由时间与空间交错而成的巨大漩涡中去了。
  师:出不来了?(生笑)是因为你凝眸于背
  景,陷入沉思,而忽视了真正的主体应该是胡杨,其余都是它的陪衬,是为了更好地凸现它的某种品质或精神。
  生:我明白了,应该在最后面点题,这样前面的铺垫也能显示出威力了。
  师点头:大家想想,这画龙点晴的一笔该如何写呢?
  生:书写着你的坚贞!
  生:烙满了你的坚强!
  生:铭刻着你的不屈!
  师:最后,老师也想“点”上一笔,来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师投影)
  胡杨赞
  层层叠叠
  叠叠层层
  延伸到天尽头的
  不只是流沙
  还有你躯杆上的年轮
  染红的那一片岁月啊
  (本文系2015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首批立项重点课题“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的当堂作文序列化训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S[2015]GHBZ051)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塔县职教中心(735300)
其他文献
语文教师大概是学校中最辛苦的人,若问辛苦何在?大家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苦于批改作文!”尽管叶老生前就说了教师改作文“徒劳无功”,主张“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但习惯势力仍然束缚着许多教师的手脚,不能从“全批全改”、“精批细改”中解放出来。  “有作必改”,必然影响到多练,使大多数语文教师只能每两周才布置一次作文,就学生作文能力的锻炼说,这实在太少了。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说,实在太重了
期刊
“自媒体”是个人利用网络资源,通过QQ(群)、微博、微信(群)、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借以达成信息发布的传播媒体。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条件地借助自媒体功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生成,使得课堂教学得以延伸,促成学生学习的多元与方式的多样化。  一、可行性  随着科技发展,网络及其运用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NNIC发布的第41次(截
期刊
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在高考中占有了重要的比重。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强调了在阅读中学生阅读实践的重要性。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而有所感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文能力。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思考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思想具体应该如何落实呢?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文语感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感,而培养语感
期刊
名著名篇阅读题是江苏省高考语文附加部分的一大难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名著名篇阅读的备考效率,首先得了解“名著名篇阅读题”的命题规律。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名著名篇阅读”的命题呈现出几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选材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近五年,《考试说明》上列出的名著篇目全部考查过,体现了覆盖面广的特点。其中《红楼梦》连续五年出现在简答题中,另有一道简答题取自《呐喊》或《边城》,体现了重
期刊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论语》中有一段记载孔子与其四位弟子的对话场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
期刊
高中学生在学习宋词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是对于作品中一些典故不够了解,第二是无法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厚情感,第三是在整体感知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笔者认为,应当对教学方法進行灵活处理,如采取对比教学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趣,读出情感,增强深度认知。  一、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  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再加上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认知,教师需要安排更为恰当的引导方法,以便带领学生真正进入到课
期刊
《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是我国东晋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尤其在书法和文学方面堪称双绝,流传千古,历久弥远。除了文学和书法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和价值,文章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特别是通过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作者理性的思想光辉遥接千古,发人深省。通过对《兰亭集序》的深入解读,阐释文章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蕴,能启迪我们不断去感悟、学习和研究,并赋予我们更多的生命思考和价值追寻。  王羲之,东晋
期刊
议论文写作常常需要一定的概念界定,即对核心词语进行阐释。概念界定的好处有二,一是通过界定概念来圈定具体的写作范围,做到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目标明确,对症下药;二是通过概念界定亮出见解,进一步强化审题,不偏颇、不背离。然而,在现实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对概念界定不清,有些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一、概念界定混乱  所谓概念界定混乱是指在概念界定的时候,缺少必要的逻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模块,要求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中,通过“月是故乡明”专题的学习,学生重温了亘古不变的乡土情怀,在与老舍、韩少功等大家的亲密对话后,学生或多或少获得了对家园的体味与认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乡土情怀”这一永恒
期刊
在叙事写人类文章中,许多学生习惯以概念性词语表达内心感受。比如,笔者曾经让学生写一段文字,以表达知晓考试成绩前后的情形。学生习作片断如下:  我正埋头看书,忽然原本安静的教室里出现一阵骚动,抬头一看,老师来分发试卷了。我如坐针毡,紧张极了,等了好久,终于拿到了试卷,一看,一个醒目的红色数字赫然映入眼帘:又很差!我很难过地把试卷放在了一边。  我们看到,学生用“紧张极了”“很难过”等词语来表达得知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