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融通 回归本源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ji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学说,有“执两用中”之说。如孔子的“中”“和”说的就是不取其端,而取其中则盛,任何事物都不可搞绝对化,不可走极端,也不可忽左忽右、忽东忽西,而是要朝着平衡、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道家则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道家的“三”即指由对立的“二”复归绝对的统一的“三”,强调了统一、和谐的重要。当前,全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有和衷共济、顺和、协调、无抵触之意。可见,语文教学要有机融通,追求和美,回归本源,完全符合天地之道和人间之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柏拉图也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由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领衔的“越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群体风格”也是以“和”为核心:以平和之心、润和之情、谐和之境,体现兼容并蓄、以柔克刚的鉴水文化内涵。他在自己的语文教育观中提出一分为三的观点,强调和谐融合的“三”。确实,辩证统一、强调和美能克服许多小语教学痼疾,略举其要者如下。
  一、交互“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对立,和合于“提高语文素养”之中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大部分教师紧随潮流,不假思索,大有“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语文课”之态,认为课堂中不见合作学习、不见探究性学习就定然不是好课。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新课程理念,教师不敢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实在憋不住想说的东西,也要想方设法绕着各种圈子(认为是引导)引诱学生说出来,才突感喜悦,顿觉轻松。有些课堂情景,细细一品,实感啼笑皆非。
  殊不知,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取代或否定接受性学习,只是过去我们国家的教育太不重视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精神,所以在新课程中予以提倡。其实,在芬兰一所全球最早倡导研究性学习的中学中,真正运用到研究性学习的学科也仅占10%左右。汉字是表意文字,汉语语法讲究,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有较强的实践性,这都说明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接受性学习尤显重要。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举足轻重。更何况,语文教学的根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训练,即教师训,学生练。
  在2004年全国小语研究会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中,专家们一致认为要修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要“防止滥用合作学习”。的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人类的两大主要学习方式,后者是在接受他人知识过程中获得经验,更适合于课内学习;前者是在探索、深究、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更适合于课外学习,适合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获得新经验并引起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变化的过程,我们不宜将它们对立起来,用一方排斥取代另一方。转变学习方式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替代”,而是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地融入我们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去,和合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去,相得益彰。
  二、融通“多元解读”与“文本回归”的对立,和合于学生、教师、文本的平等“对话”之中
  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阅读教学的多元感悟。显然,这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重大时代价值的转变。然而,在前进道路上,我们的教学往往会矫枉过正,老师们打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旗帜,对学生的所有文本解读都予以肯定甚至赞扬。课堂的“多元性”是有了,但因此而“迷失”了文本所应有的价值导向,学生在多元感悟上无视课文的时代背景、体裁特点、话语主题,如说《南辕北辙》违反了科学,否定了地球是圆的;说《景阳冈》中武松“滥杀珍稀动物”;说《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有参与意识,善于把握机遇,能灵活应付,有胆有识……甚至当学生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大呼“‘报仇’‘要消灭英国,让英国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还要斩草除根’‘一定要让法国人下油锅,进地狱’”,教师居然还大加赞赏。试问:文章作者若听到学生这些充满血腥味的文本感悟,会是什么感受?我们的语文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若是如此这般,那与罪恶滔天的英法侵略者有何区别?这样的多元解读岂不令人担忧!学生是稚嫩的幼苗,他们的思想受到侵蚀、动摇,都是难以避免的,他们的健康成长不能没有教师的悉心呵护!
  纵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只能是“哈姆雷特”,我们总不能把他解读为“林黛玉”或其他什么人。我们要善于使“多元解读”和“文本回归”和谐统一。如一位优秀教师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问学生喜欢谁,竟然有学生说喜欢白骨精,说她勇敢,百折不挠;说她孝顺老母亲,吃唐僧肉时不忘把母亲接来。这位教师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白骨精的勇敢孝顺带来什么后果。如果她越勇敢越孝顺,结果将会怎样……在讨论中,在师生“价值探究”中,学生自然明白了这种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和人性的勇敢与孝顺,绝对不行!
  回归“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不能成为重走“以本为本”老路的理由,关键是如何应对、调节。笔者认为,须融通“多元解读”与“文本回归”的对立,使两者同构同生,和合于学生、教师、文本的平等“对话”之中:或将学生多元解读中不违背文本价值的“节外生枝”联系到文本中,巧妙“嫁接”;或尽可能引导学生去自己发现并纠正不确切的感悟;或细心关注学生多元解读与文本价值取向发生矛盾时,两者是否还有“异中之同”可以包含学生的独特体验;或善于把握学生散乱的自由感悟,作因势利导的梳理概括,及时地依归于课文的价值取向……
  三、克服“训练”与“感悟”的对立,和合于“学语习文”之中
  新课程实施后,“感悟”一词如雨后春笋般从语文教学领域冒出来,语文课堂、报刊、讲座中无一不在。“训练”一词则从新大纲颁布开始,它就销声匿迹了,甚至有些“臭名昭著”。我们不禁困惑:注重感悟与情感体验,摒弃烦琐分析,以读代讲,注重学生主体体验,活跃课堂氛围,固然令人欢欣鼓舞,但深入思考,我们便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学追求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喧哗与热闹,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常常是浅尝辄止。一位教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时这样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本: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接着说:“如果再读一遍,边读边想象、体验、感悟,我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然后请学生个别读,在读时教师未作任何指导,只问“有感情吗”,之后让学生再读。发现学生读得不好,就引导:“你没有感情,再体验感悟一下,定能读好。”……教师就这样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反复强调“感悟”“体验”,但学生只是为了读而读,浮于表面,不显进步,感悟成了高屋建瓴、虚无缥缈、毫无目的的行为。   周一贯老师在专著中提出了“训练”这一古老概念与时代发展的统一观,即“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技能的操练,科学的时代语文训练也必然具有综合性特点,即也包含了智力的开发、情意的熏陶、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等等。为应试而进行的机械化训练固然不可取,但纯粹的感悟之路也行不通,将两者有机地和合在一起,使“训练”包容“感悟”,促进“感悟”,加深“感悟”,在感悟中体现“训练”,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能使阅读教学焕发鲜活的生命力。孙双金老师在《二泉映月》一课中的朗读引导,就使“感悟”与“训练”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刚上课,孙老师就让学生带着感悟朗读训练三组好词,通过体验感悟、指导朗读加以积累;为使学生感悟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孙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练写“卖艺度日”的苦难生活,练说阿炳如何战胜坎坷的生活及如何以音乐抗击不幸的命运,从而使学生明白阿炳为什么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使学生对中心句的理解感悟层层加深,再加以孙老师恰如其分的对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指导。课末,学生动情的朗读令听课老师叫绝!
  总之,感悟与训练决不可偏废一方,不可割裂开来,必须使两者融为一体,和合于“学语习文”之中;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不可做出“买椟还珠”之事。
  四、消解“预设”与“生成”的对立,和合于教学的“现场”之中
  在我校语文教研组组织开展的“语文公开周”活动中,有位教师教学《春》一文,正当大家美美地读着“春雨”这部分时,一学生高举小手说:“我觉得朱自清写的这篇文章有个地方抄袭了古诗的内容!”
  霎时,大家面面相觑,教师为之一震,稍一沉思后,随即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生:文章中的“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这个句子不是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思一样吗?
  师:是吗?你真厉害,学过的古诗掌握得那么好,另外同学也这样认为吗?
  生:我觉得这应该不算抄袭,朱自清和诗人一样,都发现了这些春天的景物,只是写法不同。
  生:我也觉得,而且朱自清的句子也写得很美,读起来亲切顺口,很有味道。(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们说得真好!对于这些春天的特征性景物,朱自清和诗人张志和都有共同的体验,古人用诗词来讴歌,朱自清用散文来传情,虽然方式不同,但都将春描绘得生动优美。难怪有人评价本文写得如诗如画,能与诗媲美。你们再仔细读一读,文中还有这种类似写法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班学生课外好学古诗,许多描绘春天的诗句一下子涌入了他们的脑中,纷纷说道: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和古诗“千里莺啼绿映红”相似;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和《村居》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的情景一样;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同一幅画面。
  教师也补了一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与前几天背的‘人间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也有异曲同工之效。”
  ……(师生共同将文中句子与对应的诗句对比着读)
  (注:以上诗句均为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课外古诗)
  该教师没有死搬“课前预设”,对学生的“胡说”轻易阻止,而是结合文本,珍视“意外”,顺水推舟,巧妙引导。于是亮丽的课堂风景产生了:文如诗,诗诵文,学生不但在美文与古诗的对比中,发现了美,领略了美,而且在拥抱文本、超越文本中,感悟了美,创造了美!
  不知该如何去掂量“生成”在教学中的分量,但相信没有生成就意味着没有创造和发现,没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但也有教师不注重预设,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就算哪,宝贵的课堂时间在学生的嘻嘻哈哈、玩玩闹闹中悄然流逝,这怎么行?其实,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生成”,而所有的“生成”,其实都是有意无意的“预设”带来的。生成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无缘之木。即使是教师以教学机智所作的临场应变,也是教师的学识见闻、人生经历和教学经验的融合。前面案例中,教师若无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及古诗运用能力,何来这临场信手拈来的“偶然得之”?所以,一个优秀教师总是会非常注重平日的勤奋学习和提高自身修养这样的“远预设”,更会十分看重课前有针对性的“近预设”。
  因此,“预设”与“生成”的对立,应当统一于教学的“现场”之中。“现场”就意味着你非得在那里。这样,才能成就师生情感共振的绿洲。
  山一程,水一程,注目凝望新课程;风一更,雪一更,追寻本色新课堂。行进之间,终于发现: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逐渐走向常识,走入现实,返璞归真。欣赏语文课堂的和谐之音,让人欣喜快慰。但仅凭几篇课文的和谐创造,只能是过眼昙花;凭几位教师的和谐实践,也只能是孤枝独秀。语文学科要真正实现和谐教学,要踏足蜀道,踌躇艰行。因而我们期待: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人们共同研究,努力实践,不断探求语文课堂和美之音。
  “山雨欲来风满楼”,坚信风满楼时,山雨也定来时不远了。我们期待语文教学奏响更和美的乐章!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城东校区
其他文献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至第十二册中,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分别为98、111篇,基本是平分秋色。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备受关注。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教师们亟需方法和策略上的引导。近期,我们运用同课异构的形式,以《小木偶的故事》教学为例,来研究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整体设计,追求简约    《小木偶的故事》富有童趣,条理清晰,既适合学生独立阅读,又是把握主要内容、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材
文章一旦进入教材便被赋予了独特的价值,即教学价值。这种价值,既不同于日常阅读时给人带来的审美愉悦,也不完全等同于教师手中的文本解析,句意文法悉数落实。文本的教学价值,是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现状,切中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开发出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与面面俱到的教学不同,在“少教多学”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找准学生学习起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精心设计学习过程等手段,挖掘出文本的教学
关键词:校长研讨会;学校体育;校园发展  全国城市学校体育发展校长研讨活动2020年12月在广州市隆重举行。研讨活动围绕“如何落实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育人方式”“信息化管理与学校体育工作”“体教融合的多元化实践探索”“学练赛的实施路径与效果”等热点话题展开。活动旨在聚焦学校体育发展,共商学校体育发展良计,展望学校体育发展未来。  根据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本次研讨活动同
这里所谓的“译介”类作品并不包含《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学名著,而是有关人生、情感方面的短小篇章,诸如《中彩那天》《钓鱼的启示》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也包括中国作者撰述的类似作品,比如《尊严》等。这些从西方译介而来的作品,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传递着相同的人间真情和人生感悟。同时也不能否认,其行事逻辑和行文逻辑与中国传统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在“认知冲突”中建立起“道德抉择”
《语文教学建议》中对作业有如下规定: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低年级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目前又有专家提出: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建议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其一,语文课堂中,作业有缺位现象;其二,语文课堂作业缺乏有效指导;其三,作业不必是课后作业,它可以因需要在各教学环节中运用。由此,作业应该与教学设计一并构思规划,成为教学整体的一部分。既然作业在教学中的功能
关键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 ;骨干师资培训;承办单位;工作会议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78-01  由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承办的 “全国青少年足球骨干教师培训承办单位培训工作会议”于2015年6月3日在京召开。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北京教育学院院长何劲松、新华社体育部主任许基仁等领导,以及承担培训工作的
小学教育中的各门学科都是不同的,各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特别之处,这就形成了各门学科的教学独具个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既不同于侧重数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对概念、公式与演算等逻辑思维的训练,也不同于侧重线条感、色彩感等培养的小学美术教学对构图、色彩和技法等形象思维的训练。它是通过听说、诵读与习作的反复学习以及情感的体验与熏陶,侧重于语感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可归结为:综合性和实践性。  一、小学语文
【摘 要】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会学。重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茁壮成长。结合《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明确,重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语文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对于“学的内容”要有智慧的取舍,对于“学的活动”要有节奏的建构。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为基点 学的活动  高效课堂要求教学的重心应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的学
自新课程开展以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语文教师广为使用。应该说,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负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便于学生之间交流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笔者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识字教学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无法、无序、无效”的问题,笔者于此展开思考,努力探求提高识字效率的新秘招。  一、旧“弊”呈现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一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只有把目光转向学生,以学定教,学生才能真正和谐发展。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走进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课堂,试图践行“生本”的阅读教学理念。  【案例一】一张课前预习作业单  1.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