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变时代的陈寅恪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9090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2日,一场题为“解读晚年陈寅恪”的讲座在广州图书馆举行。讲座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信息时报社联合主办,《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作者陆键东主讲,本文为演讲摘录。
  陈先生祖父、父亲到他三代人,都是很有悲观色彩的人生。陈宝箴,半世蹉跎,中青年之后,一直是以副职的身份在曾国藩集团里任职,60岁之后才第一次独当一面出任湖南巡抚。可是1898年戊戌变法,陈宝箴父子一生的抱负与雄才毁于一旦,被革职,永不叙用。这一年陈宝箴67岁,儿子陈三立45岁,同样被革职。永不叙用就等于政治生命永远结束,这对人生的打击非常大,可以说改变了人的后半生。
1947年,陈寅恪在清华大学新林院52号院內大阳台

  幼年的陈寅恪基本上是延续了陈三立中年以后的人生烙印,与现实政治保持了相当的距离。我们可以作这么一个推论,现实政治是陈先生,扩而大之,是陈宝箴家族一个人生伤心地。
  回首陈先生的前半生,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轨迹,不管是有意或者说是命定,他与现实政治总是保持着足够的距离。陈先生12岁就东渡日本留学,然后二十多年间断断续续横跨欧美两大洲,所学的不是热门之学,相反,却是绝学。20世纪前期,最热门之学是什么呢,一个是政治科,一个是军事科,还有一个是经济科。陈先生偏偏选择了古代语言、佛经,可以说是绝学的学科。从现有的材料可以看到,青年时代的陈先生,用现代语言来讲,其实是个“愤青”。他对时局,对整个世界大局,对中国现实的判断和议论,那种厉害,绝对不下于当时热衷政治的人。之所以选择这种绝学,我认为可以看出,一个惨遭顿挫的世家给子孙的影响。
  36岁的陈先生回到中国,选择了清华国学研究院。此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其实已经南移。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北伐军从广州出发,要统一中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中国的政治中心,从1926年开始就已南移。陈先生这一年回国,不管有意无意,他选择了北平,其实这个时候的政治中心已经不在北平了。
  1940年夏天,陈先生到重庆参加中央研究院的会议,这一年,中央研究院要改选院长。陈先生在重庆的时候,第一次亲眼看到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在会议期间设了晚宴招待专家。很多年之后,我们在吴宓的日记里看到陈寅恪的这首诗——《庚辰暮春重庆夜宴归作》。吴宓在日记中不仅详细记录了这首诗,而且还作了精彩注解。诗中的第三联“食蛤哪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楼”,吴宓的注释就讲了,“看花愁近最高楼”就是陈先生讽刺蒋介石,他第一次看到蒋介石,很失望,深觉其人不足为,有负其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陈先生对毛泽东客气多了,起码现在还没有发现有一首诗是他直接讽刺毛泽东的。
  纵览陈先生60岁以前的人生,不管他有意无意,他与现实政治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我认为,这就是陈先生1949年选择广州的一个决定性的个人性格因素。这种个人性格因素是潜意识的,每到关键时刻,这种潜意识每个人都有,它会左右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的判断,也可以说这是人性、秉性的自然轨迹。陈先生一家四口乘着海轮来到广州,出现在广州岭南大学的校园里,好比“故地重临”。陈先生是第一次来到岭南大学,可是从后来的事迹来看,陈先生好像重游故地,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体会上,他都好像回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精神老家。不像是“走难”,反而是“回归”。
  陈先生的学术尊严,对上课的精心准备是一个表现,把上课作为维持自己生命的重要仪式。1953年他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印制的《两晋南北朝史》讲义,如果不讲背景,都是很一般的教材,甚至还有些发黄。可是只要我们回到1953年的中山大学,就会发现,至少是我发现,我看过1953年两个学校(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的教材,陈寅恪这本教材,是整个中山大学人文科学最精美、最好、最结实的教材。换句话来讲,是一个质量档次最高的教材。
  陈先生的眼睛瞎了,他绝对不是眼睛能看的时候说要设计成这个样子,惟一的解释就是,陈先生对学校的员工吩咐,我的讲义,必须要印刷成什么样。他不一定设计这个样式,他只是表达他要用最好的教材,用最好的东西来印他的教材。我也看到一些印刷得很差的陈先生的教材,不过那是在54、55年以后了。你就可以发现,中山大学是怎么对一个教授的。53年他是作为岭南大学的著名教授合并到中山大学,他提的要求还有人听,还有人尊重。到了54、55年,一系列的抓特务啊、肃反(运动),就没有了。
  陈寅恪著书,因为眼盲,不能做到心到手到。所谓心到手到就是,我们正常人,无论是不是在写东西,只要一得到灵感,马上就可以记下来。对于盲人来讲,就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他的心想到一个点子,不能马上把它写下来。50年代陈先生有一些手稿,根本认不了的,常人看来那些字是重叠的。
  著书跟写作,在陈先生看来就隔了一道墙。他想好文章,想好一个题目,必须要长时间打腹稿,必须要牢牢记住其中要点,然后等到第二天,助手来的时候,把他想好的东西重新口述一遍。有时候最精彩的句子、最精彩的思想不是能够记得下来的,就是那一瞬间。甚至是同一个意思,不同心境下描述同一个事件,你的句子、你的语气都是有差别的。失明的陈先生,就在这个环节上浪费了他晚年大部分的生命。他一般的工作每天上午9点15分开始,一直到1点。工作到1点钟,才吃饭。这是他每天工作的时间。吃饭后就午休,午休一阵子,整个下午到晚上就思考明天要对助手口述些什么内容。
  很多时候,陈先生想好的稿子,一觉起来就忘了。最精彩的句子,就没有了。陈先生晚年最好的句子,相当部分曾经存在于他的心里而没有发表出来。到了口述的时候,他只不过是在借助手之手写作,无论灵感、语气与生動都已经和存于他内心的历史场景有异。陈先生晚年最大的痛苦,除了病痛之外,就是著述与写作的痛苦。他是以全部生命投入著述。晚年陈先生的神经衰弱与失眠已经日趋严重,睡不着觉,因为要想问题。中山大学鉴于这一点,提醒学生,不能去打搅陈先生,晚年的陈先生一般不接待任何人。这为他带来了一片宁静之地,也带来很恶劣的后果。   从1953年中山大学合并开始,中山大学大部分的师生、员工、家属,都很不屑陈先生。不屑什么呢?他吃最好的,住最好的,又不让人打扰,他整天就是吃睡,什么活都不干,让劳动人民养着他,还发他高工资。所以,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首先倒霉的不是那些当官的,反而是陈先生。尽管工作组一直压着,说不能动他,可是那个时候所有中大的人都说,这个盲人真是“蛀米大虫”。当年陈先生已经听到这种议论,他说,很多人以为我养尊处优,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其实没有人知道,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我的大脑都在运转,都在思考问题。
1899年,陈宝箴领诸孙及重孙合影于江西南昌,左起:陈方恪、陈寅恪、陈覃恪、陈宝箴、陈封可(陈衡恪子)、陈衡恪、陈隆恪

  七八十年来,中国无数知识分子,都在时代的变换中丢失了自己的出处。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有意识地抛弃自己的身份。回过头来看,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相当多的知识分子是欣然接受极左思潮,相当多的人是由衷承认自己必须脱胎换骨的。
  知识分子抛弃自己的身份真是时代剧变的一个缩影,当代中国变革的最大特点,就是转型的功利性与所谓革命成果的直接变化。知识分子的放弃与迷失,是因为他们马上可以在这种功利性的变化面前直接获得利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极左年代,你一旦获得极左的话语权,就可以马上批判他人,马上获得连带的非常稀有的学术资源。所以当代研究知识分子,大部分的人都讲是政治原因,其实我认为,根本的还是经济原因。这个经济不是说有钱,而是资源的原因。你批判他人,你就获得出差的机会,你就获得在台上发言的机会。所以这些学术资源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不一定都是良心有亏欠的,而是因为整个思潮,20世纪中国变革的思潮,都是以功利性为进步的标志。从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识分子只是这个潮流下的很可怜的一分子。
  陈寅恪的超群意义就在于,他无时无刻都在确定自己的身份。他就是中国文化的续命之人。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穷愁著书”。因为他从始至终都确定自己的出处身份,所以所有纷纭的世相,在他眼中不过是过眼云烟。他既然没办法脱离这个俗世,“穷愁著书”就是他惟一的生存方式。同時,也正是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反差极大的对比,又让他的著述很有批判性、现实感,同时又富有一个知识分子生命体验的深情。
其他文献
其实嘛,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几乎都不可以。  关于葡萄、洋葱、肝脏等等就不一一叙述了,大部分宠物主人都认识到这些东西不能吃。  这里补充一下吧,先是巧克力。我见过有一些狗吃了“巧克力”以后是没事的,当然是舔了包装纸或是咬了一小口。主要是犬、猫对可可碱、咖啡因不耐受。我们平常吃的所谓“巧克力”,实际上糖等等占了大多数。在医院常见到有主人急匆匆抱着他家的小狗说中毒,实际上就吃了上述我们称之为“巧克力味的甜
2012年4月,《飞越老人院》公映前夕,我们在北京北四环边的西安曲江影视集团公司驻京办事处见到了董事长吴天明,当时他正在筹备新片《百鸟朝凤》,讲的是一个唢呐艺人一直守护看家手艺尊严的故事。因为隔壁屋子的创作会提前了,所以我们的采访时间非常有限。原本想以后还有机会再畅聊,谁知道那次见面竟成永别。  张杨回忆,吴天明在拍戏期间每天都充满活力,因为角色需要,每天都不停练习开大巴的驾驶技术。拍摄奔跑追车的
“我们刚刚进入这个时代。”马丁·福特是美国硅谷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的创始人。他所在的行业人员变动快,工作变化也很快,很多基础性工作很快就被替代了。最近,他发现新的“奇点”,人类社会正处于强人工智能开端。“这是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这就是新时代。”他将“新时代”定义为“机器人时代”。  机器人早已“入侵”人类领地:大量被应用于高度自动化的工业生产线,替代大量蓝领及部分白领、金领从事更高级的工作。亚马逊仓
文军喜欢收集毛绒玩具,家里面大大小小的加起来有二十多个 图/本刊记者 梁辰  最初,当我告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LGBT项目官员廖爱晚,即将要写“T人群”时,这位翻译过《性别是条毛毛虫》的译者马上反驳我:“我不知道你所说的‘T人群’是指什么。”  我不得不解释,性少数群体简称“LGBT”,L指称女同性恋者(Lesbian),G指称男同性恋者(Gay),B指称双性恋者(Bisexual),而T是指称跨性
阿文的男友是个大婴儿,除写字方面具备成年人的智商外,其他方面基本等同于残疾,包括工作。阿风的老公是个自私鬼,开着公司,连基本家用也没给过一毛,反倒常以公司拓展为由,找阿风援助。  阿花的男友就更不用提了,劈腿成癖,阿花不断收到小六小七小八求证他们是否还在一起的短信。每当阿花想要分手,此男就低头认错端茶倒水举案齐眉。  仨人单身时就是闺蜜,十年来一起逛街一起在其中某人历经家庭纷争时充当智囊(当然从未
回望1988年的第七届金像奖,《倩女幽魂》大热,连沈殿霞也穿上了飘逸的女鬼装,竖起兰花指,一脸娇羞地告诉问她芳名的张国荣:“我是聂小肥。”第二年,张国荣开演唱会,把宁采臣的烂竹篓再次背上舞台。一曲《倩女幽魂》唱罢,抹汗大叹:“世界难捞啊,什么都要搬上台给大家看。”  荣少一言,道出了当年香港影业的辉煌和艰辛。如今,他和肥姐代表的香港娱乐业黄金一代纷纷仙去,金像奖依然不辞辛劳地沿着轨迹运行。近年,关
近日,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举行,J-20战机的试驾成为本届航展最大亮点。两年一届的珠海航展,是现今国内最大的防务展会,具备展示、交流和对外销售等多重意义。作为中国航空界的明星产品,具备隐形性能且被称为最先进国产战机的J-20战机自然是外国客户重点关注的对象。除了美国的F-35战机之外,迄今为止尚未有第二款隐形战机外销,这次参展是否意味着中国有出口J-20战斗机的计划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
全国人民都看明白了:人口红利用得差不多了,再过多少年,年轻人就不够用了。放开二胎政策,是要尽快“储备”的意思。然而从前几年的数据来看,“单独”父母在政策放开后的二胎申请,要远远低于政府预期。  有人说:养儿防老;又有人说:养儿也不能防老。有这样的计算,一线城市家庭养大一个孩子,吃穿用度,教育医疗,十几年下来要耗费百万之多,这笔钱用到任何投资上,带来的回报都不容小觑。十几二十年下来,光一份红利也可以
2012年,当华少在第一季《中国好声音》里以47秒350个字的速度播完广告后,他的名字前多了“中国好舌头”的标签。从那天开始,机会不断向他涌来。2013年,他以制作人兼主持人的身份推出了《王牌谍中谍》《华少爱读书》两档节目。同年,出自传、发单曲、演电影,并主演了专业演员都向往的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因为此,他推掉五十多场商演。2014年,华少登上了惦念已久的春晚舞台,成为国内最具商业价值的主持人之一。
王朔和他的爱猫八不图/徐静蕾  朔爷已经N年不接受采访了。  “终于要采啊。”他开始犯点儿焦虑:“在哪屋聊呢?家里平时太乱,这还得收拾。这屋暖气有点儿不太好,会不会把人冻喽?电表该买字儿了。记者怎么来?怎么走?拍照不拍?怎么说话?有什么不当说、不能写的,可别又捅娄子了。”  记者日子也不好过。虽则是,朔爷撂过话,见了女记者他多少客气点儿。但访前功课,网络视频里排名靠前的,十之八九,点开就见他掐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