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之我见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ufe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口语训练的重要手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程,也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迪思维,而是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为了让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的线索,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知问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生发出来的。因而,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树立“提问”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的思想。学生不仅可以问老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类的每次发明和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具备了提问能力,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素养。同时,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明白: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提供良好条件。
  
  二、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由此可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比教师设计问题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没有提问的课堂是无法形成完整的课堂的;没有提问的课堂会失去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没有提问的课堂会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课堂必须有提问,提问是课堂的必然产物,也是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应该贯穿于课堂的始终。那么,在课堂中究竟谁来提出问题呢?新课标指出,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自由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虑,让每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畅所欲言。学生不仅仅充当听众、观众的角色,还要更多地充当“活动者”、“参与者”的角色,让课堂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气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1、营造敢于提问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扫除心理障碍。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多提问,帮助学生找好学习的突破口,必然有助于消释师生间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形成和谐、平等的问的氛围。其次,创造一种全面、和谐、宽松发展的条件和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间自由地交流,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给学生较多的表达机会,是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探索、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激发学生多思,产生迫切希望找到答案的欲望。
  2、变不敢问为敢问
  第一,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虽然你认为不能称其为问题,也应该加以赞扬。应鼓励学生:“你读书多认真呀,提出的问题真有此价值!”“你真爱动脑筋!”……即使你认为的“傻问题”,也不要嘲笑孩子,因为“傻问题”中往往闪烁着孩子的智慧。
  第二,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千万不能漫不经心,甚至讽刺挖苦:“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你真笨!”一定要做学生的知音,让他觉得自己很棒。
  
  三、享受成功体验,让学生想问
  
  在教学中,要根据“量力性原则”,让那些“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当他们有所表现时,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鼓励,使之取得若干次“成功经验”,久而久之,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挥,产生自信心,从怕问、不想问到想提问。同时,教师应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在课堂学习中建立竞争机制,借以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再利用小学生极强的“自我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表现自己”。这样,学生为了提出问题,获得他们最为看重的成功体验,可能会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抢着提出问题。
  质疑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质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开发智力,提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真正成为学生提出问题的发动者,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也具有一定的临时性、偶发性和突变性,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以上仅仅是笔者对鼓励学生提问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与方法的一点思考与体会。
  (作者单位:344300江西省乐安县增田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我校统计留守儿童,每个班有将近20%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在我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现,这些因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留在家中的孩子与普通孩子相比,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缺少关爱和父母亲情,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颇多,如性格比较孤独、行为有偏差、卫生状况差……那么,怎样才能引导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呢?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期刊
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焦点与核心,只有教师的教能明确地体现创新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是教师的“教”要具有创新意识,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树立创新的表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
期刊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我认为这一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传播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时,总是伴随着一种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我们姑且把它归为“课堂反馈”。调节学生情绪,把握课堂节奏,沟通师生情感都离不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有效的反馈。  在课堂上,当发现学生感到困倦欲睡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会一味地去责备学生,而是即兴穿插一些趣味
期刊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     1、给学生必要的鼓励,使他们树立起必胜信心  第一节英语课老师要给学生做动员工作,告诉他们英语并不难学,只是我们对它不熟悉而已。并结合英汉相同的地方,告诉他们英语和汉语思维方式基本一致,结构也一致,只要通过大量练习,就可以把学习、运用汉语的能力迁移到英语上来。当学生在说英语中出现错误时,不要立刻纠正,而是尽可能用些间接方法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
期刊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与重视。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理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进行现代化建设时要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新道路。为此,必须大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一、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大气污
期刊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似乎用得理所当然。然而,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从而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了学与教的互动。    一、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良好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把在学习新知识时的创新欲望和潜
期刊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存在一种倾向: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同于“科技活动”课程,把学生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技类问题的轨道。根据新的课程计划,我校在今年的高一年级开设新课程实验课程与校本课程。    一、新课程的特点    课程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要素。新课程在上述四方面中,都有不同于以往的特点。新课程在目标上的特点表现为目标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几年了,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作为一线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  《高中新课程实施解说》一书中,对语文课程的特点作了如下阐述: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
期刊
在进行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教学实验中,我们感到新教材较之现行教材有很大的变化,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师生、生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在表现形式和陈述方式上都是一年级学生所喜欢的。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引导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一、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一年级上
期刊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一、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获得成功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向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教师给学生三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