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就是课程的建设,一方面社会上的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衔接不当,高职培养出的毕业生“难就业”,企业招工难的现象也日趋严重。为了解决高职学生就业方面的供需矛盾,高校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须从企业需求出发,深入了解企业工作需要,进行深层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本文针对机械类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造技术》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进行论述,并提出了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探讨了相应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专业技术 核心课程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改革
中图分类号:P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9(a)-0179-02
所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是一种将高等职教育与企业工作岗位相互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教学目标导向,对学校内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结合学校外的教育资源和实习基地,把之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直接接触企业的工作环境,将企业文化、工作规范等融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1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意义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能够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相结合的平台,同时,它能使学生学习到企业文化、生产规范、生产流程与岗位技能。通过学徒角色和学生角色之间的转换,提高了岗位的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和学生本身的沟通、理解、协作、学习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学校学习阶段,学生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理论与实践的的融合度不够;在企业学习阶段,企业会根据实际需要以“员工”身份提供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岗位,并对其进行企业模式管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正在进行着“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育改革,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因此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具有实用的价值。《机械制造技术》作为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和就业导向性,这门课程改革研究的方向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使学习环境与企业生产对接,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2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内容
2.1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学情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的时间为第二学年第一学期。针对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学生的特点:具备机械专业前导课程的知识储备并且需要为进一步学习机械专业知识打基础,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将企业的实际生产与专业教学相对接,培养高职学生实际实践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与融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2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分析
进行的教学改革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专家、相关专业教师、相关机械行业工程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实际作用,并且共同制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构架方案,共同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共同进行相关教材开发、共同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2.3 机械制造技术核心课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
《机械制造技术》为机械制造以及自动化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的核心课程,同时也可以作为机电类其他相关专业(数控技术、精密机械等)的知识拓展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材料学、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工艺、金属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内容,课程概括性强、实践性强、学习范围广泛,其课程内容贯穿了整个机械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何让《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与企业生产接轨,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时地将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过能用,最大地发挥专业技术核心课的教学目标,所以要进行具有高衔接度的、可行性强的新“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开发。
3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步骤
3.1 应该通过与企业专家、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制定适合高职院校专业课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沈阳机床集团、曙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丹东机床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通过企业调研、相关项目组研讨及网上信息收集等方法分析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对相关媒体资源、相关实践操作资源、相关软件资源、相关硬件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安排,进行课程组专业教师的讨论和分析并且采纳多方意见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进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改革的方案。
3.2 将工作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相对接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内容
近几年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与区域企业深层次合作,通过对机械制造业生产特点、工作岗位及设备的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3.3 针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以实际工作内容为导向开发教学任务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机械核心课程建设基础要以机械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核心课程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并且开发项目教学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的育人特点和职业需要。制定具有可执行性强、高实用性、高度衔接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方案。
4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要点
4.1 注重学生實践操作能力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技术操作技能尤为重要。专业技术的核心课程通常来说是高职学生进入专业领域的必经通道,为了使学生更早、更好地学习高职专业课程,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技能内容高度结合,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形成职业教育特点。高职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在“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模式的大背景下构建实际任务操作内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专业表达能力。
4.2 结合实际企业的工作内容,安排教学任务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作为学院的品牌专业与沈阳机床集团、曙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丹东机床有限公司进行深层次合作。《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体系的研究以企业生产和岗位技能要求基础,序化对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和分解,将教学任务与工作岗位相对接,培养出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良胜.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2] 覃平,庞松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通过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J].高教论坛,2012(12):124-126.
[3] 余秀琴.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D].天津大学,2009.
关键词:专业技术 核心课程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改革
中图分类号:P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9(a)-0179-02
所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是一种将高等职教育与企业工作岗位相互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教学目标导向,对学校内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结合学校外的教育资源和实习基地,把之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直接接触企业的工作环境,将企业文化、工作规范等融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1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意义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能够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相结合的平台,同时,它能使学生学习到企业文化、生产规范、生产流程与岗位技能。通过学徒角色和学生角色之间的转换,提高了岗位的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和学生本身的沟通、理解、协作、学习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学校学习阶段,学生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理论与实践的的融合度不够;在企业学习阶段,企业会根据实际需要以“员工”身份提供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岗位,并对其进行企业模式管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正在进行着“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育改革,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因此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具有实用的价值。《机械制造技术》作为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和就业导向性,这门课程改革研究的方向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使学习环境与企业生产对接,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2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内容
2.1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学情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的时间为第二学年第一学期。针对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学生的特点:具备机械专业前导课程的知识储备并且需要为进一步学习机械专业知识打基础,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将企业的实际生产与专业教学相对接,培养高职学生实际实践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与融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2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分析
进行的教学改革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专家、相关专业教师、相关机械行业工程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实际作用,并且共同制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构架方案,共同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共同进行相关教材开发、共同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2.3 机械制造技术核心课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
《机械制造技术》为机械制造以及自动化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的核心课程,同时也可以作为机电类其他相关专业(数控技术、精密机械等)的知识拓展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材料学、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工艺、金属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内容,课程概括性强、实践性强、学习范围广泛,其课程内容贯穿了整个机械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何让《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与企业生产接轨,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及时地将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过能用,最大地发挥专业技术核心课的教学目标,所以要进行具有高衔接度的、可行性强的新“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开发。
3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步骤
3.1 应该通过与企业专家、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制定适合高职院校专业课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沈阳机床集团、曙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丹东机床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通过企业调研、相关项目组研讨及网上信息收集等方法分析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对相关媒体资源、相关实践操作资源、相关软件资源、相关硬件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安排,进行课程组专业教师的讨论和分析并且采纳多方意见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进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改革的方案。
3.2 将工作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相对接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内容
近几年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与区域企业深层次合作,通过对机械制造业生产特点、工作岗位及设备的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3.3 针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以实际工作内容为导向开发教学任务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机械核心课程建设基础要以机械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核心课程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并且开发项目教学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的育人特点和职业需要。制定具有可执行性强、高实用性、高度衔接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方案。
4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的要点
4.1 注重学生實践操作能力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技术操作技能尤为重要。专业技术的核心课程通常来说是高职学生进入专业领域的必经通道,为了使学生更早、更好地学习高职专业课程,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技能内容高度结合,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形成职业教育特点。高职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在“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模式的大背景下构建实际任务操作内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专业表达能力。
4.2 结合实际企业的工作内容,安排教学任务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作为学院的品牌专业与沈阳机床集团、曙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丹东机床有限公司进行深层次合作。《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体系的研究以企业生产和岗位技能要求基础,序化对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和分解,将教学任务与工作岗位相对接,培养出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良胜.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2] 覃平,庞松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通过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J].高教论坛,2012(12):124-126.
[3] 余秀琴.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D].天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