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弘扬传统经典文化,让儿童徜徉在更多的小古文学习和欣赏中。在小学阶段,贴近不同学段儿童认知和发展需要,立足部编课标要求,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小古文走进儿童课堂,让儿童在经典文化的学习中健康快乐成长,也为儿童进入更高年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古文 选择 儿童课堂
“小古文”这个词,最初是2006年由原《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李振村先生提出的,主要是适合儿童阅读、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或文言片段。在小学统编教材中已选入如《司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典型的小古文,很适合儿童阅读。但在小学阶段,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历史故事的改编和古诗词的诵读,小古文篇数较少。让小学生学习背诵一定量的小古文,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让更多的小古文走进儿童课堂就是我們要研究的课题。进课堂的小古文,在内容上如何选择、教学目标上如何设定、教学策略或方法如何落实,对此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教学尝试,具体如下:
一、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小古文学习,主要立足书本,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课题组围绕教材上的小古文内容又精选一些短小精悍、语言浅显易懂,有故事性、趣味性且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小古文,而且还根据不同学段做了具体细化和要求,比如一、二年级(第一学段)可以选择讲究韵律、对称的经典古籍让儿童诵读,像《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或者散文短句,如“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等。三、四年级(第二学段)主要选择有趣的、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或哲理的故事性小古文学习,例如有关诚信的《曾子杀猪》,教育别人不要胡乱模仿的《东施效颦》,表现儿童聪明机智的《黄琬巧答》等。五、六年级(第三学段)的选文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而且增加一些文字优美散文或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和欣赏。总之,在小学阶段,为了加强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和积累,教学内容选择一定要根据学情,按照儿童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来确定。据此,我们课题组完成了《五河县小学生小古文阅读与训练汇编》,为老师们有效指导小学生阅读小古文提供了载体,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更有目的地学习提供了帮助。
二、教学目标设定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则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就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古诗文阅读也作出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规定: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纲要》还明确了各学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提出:在小学低年级,以培养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纲要》还特别指出在小学高年级诵读古代诗史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据此,我们可以给小古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三维目标”:一是培养儿童阅读小古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内驱力;二是培养儿童对小古文阅读的语感和理解能力,为将来进入中学系统地学习古诗文打下基础——这关乎儿童未来学业发展的需要;三是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字、文学、文化、文明的热爱,以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和文明素养。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适度地把握“三维目标”,千万不要过深挖掘和刻意拔高学习的要求,以免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过重负担。
三、教学策略或方法要坚持“三个要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小古文,不但可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三个要点”:
第一,立足书本,教给学法。
小古文学习,学生开始还是很感兴趣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书本,根据不同学段、古文难易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以读背为主,教会学生能有节奏地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律,鼓励学生多识记背诵;其次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背诵,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所悟所得进行自主表达,还可结合图文情境,让学生识记,进行运用表达。切忌作烦琐的讲解分析。
第二,运用学法,拓展引入同类。
进行“1+X”的拓展式阅读,是学习小古文的主要方法。比如在《杨氏之子》时,可以就小古文进行群文阅读,将《解缙敏对》《有恭妙对》《黄琬巧答》等引入课堂内。此外,教材选编的很多成语、寓言典故等课文或短文,这些大多是由文言文改写的。比如《曹冲称象》《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都可以将文言文原文引入课堂,与白话文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切实感到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的特点和韵味。可以想象,每个儿童在小学阶段读上几十篇乃至上百篇的小古文,那一定会厚积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三,小古文学习要与理解训练相结合。
小学阶段小古文学习,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增加学生的积累量,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我们课题组在选择小古文时,都在课后设计适量的理解训练题,督促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训练题有理解句子、根据情境运用名句,还有的根据小古文进行仿写、创写或续写等等,同时在期末检测中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在试卷中渗透一定量的课外小古文测试题,通过这些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快乐走进小古文,让更多的小古文走进语文课堂。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文言文学习要从娃娃抓起,从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学起。所以,在小学阶段加强小古文的教学,让更多的小古文,特别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水平的小古文走进儿童课堂,不仅是儿童综合素养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儿童进入更高年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小古文 选择 儿童课堂
“小古文”这个词,最初是2006年由原《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李振村先生提出的,主要是适合儿童阅读、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或文言片段。在小学统编教材中已选入如《司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典型的小古文,很适合儿童阅读。但在小学阶段,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历史故事的改编和古诗词的诵读,小古文篇数较少。让小学生学习背诵一定量的小古文,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让更多的小古文走进儿童课堂就是我們要研究的课题。进课堂的小古文,在内容上如何选择、教学目标上如何设定、教学策略或方法如何落实,对此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教学尝试,具体如下:
一、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小古文学习,主要立足书本,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课题组围绕教材上的小古文内容又精选一些短小精悍、语言浅显易懂,有故事性、趣味性且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小古文,而且还根据不同学段做了具体细化和要求,比如一、二年级(第一学段)可以选择讲究韵律、对称的经典古籍让儿童诵读,像《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或者散文短句,如“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等。三、四年级(第二学段)主要选择有趣的、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或哲理的故事性小古文学习,例如有关诚信的《曾子杀猪》,教育别人不要胡乱模仿的《东施效颦》,表现儿童聪明机智的《黄琬巧答》等。五、六年级(第三学段)的选文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而且增加一些文字优美散文或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和欣赏。总之,在小学阶段,为了加强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和积累,教学内容选择一定要根据学情,按照儿童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来确定。据此,我们课题组完成了《五河县小学生小古文阅读与训练汇编》,为老师们有效指导小学生阅读小古文提供了载体,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更有目的地学习提供了帮助。
二、教学目标设定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则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就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古诗文阅读也作出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规定: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纲要》还明确了各学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提出:在小学低年级,以培养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纲要》还特别指出在小学高年级诵读古代诗史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据此,我们可以给小古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三维目标”:一是培养儿童阅读小古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内驱力;二是培养儿童对小古文阅读的语感和理解能力,为将来进入中学系统地学习古诗文打下基础——这关乎儿童未来学业发展的需要;三是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字、文学、文化、文明的热爱,以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和文明素养。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适度地把握“三维目标”,千万不要过深挖掘和刻意拔高学习的要求,以免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过重负担。
三、教学策略或方法要坚持“三个要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小古文,不但可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三个要点”:
第一,立足书本,教给学法。
小古文学习,学生开始还是很感兴趣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书本,根据不同学段、古文难易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以读背为主,教会学生能有节奏地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律,鼓励学生多识记背诵;其次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背诵,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所悟所得进行自主表达,还可结合图文情境,让学生识记,进行运用表达。切忌作烦琐的讲解分析。
第二,运用学法,拓展引入同类。
进行“1+X”的拓展式阅读,是学习小古文的主要方法。比如在《杨氏之子》时,可以就小古文进行群文阅读,将《解缙敏对》《有恭妙对》《黄琬巧答》等引入课堂内。此外,教材选编的很多成语、寓言典故等课文或短文,这些大多是由文言文改写的。比如《曹冲称象》《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都可以将文言文原文引入课堂,与白话文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切实感到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的特点和韵味。可以想象,每个儿童在小学阶段读上几十篇乃至上百篇的小古文,那一定会厚积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三,小古文学习要与理解训练相结合。
小学阶段小古文学习,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增加学生的积累量,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我们课题组在选择小古文时,都在课后设计适量的理解训练题,督促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训练题有理解句子、根据情境运用名句,还有的根据小古文进行仿写、创写或续写等等,同时在期末检测中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在试卷中渗透一定量的课外小古文测试题,通过这些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快乐走进小古文,让更多的小古文走进语文课堂。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文言文学习要从娃娃抓起,从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学起。所以,在小学阶段加强小古文的教学,让更多的小古文,特别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水平的小古文走进儿童课堂,不仅是儿童综合素养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儿童进入更高年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