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 :科学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hb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办学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缺目标、建设缺方向、组织缺骨干、活动缺保障和社团自身不稳定的"四缺一不"状况,应坚持从办学育人着眼,从学生特点出发,从繁荣校园文化入手,创新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和活动形式,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社团 建设现状 对策分析
  1.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办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社团是大学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为满足自身心理、情感、文化、生活和社会交际等需要而自发建立的,并具有特定目标和一定活动规范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它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为宗旨,以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为目的[1]。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力量,其基本任务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教育改革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积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具体的培养目标和特定的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学生社团,除了同样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意识、繁荣校园文化等功能外,它在高职院校办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还主要体现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锻炼职业技能、培养就业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
  1.1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曾一度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也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阵地,是对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构建学术型、研究型学生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采取系列讲座、专题报告、专题讨论、学术研讨、发明创造等形式开展活动,将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延伸到课外,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锻炼职业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和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社团活动将锻炼能力和巩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许多专业性强的社团,为高职学生培养过硬的职业技能搭建了平台,成为高职院校体现职业特色的有效途径。
  1.3 培养就业创业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是当下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工作。高职学生在就业方面如何走出"理论不如本科生,技能不如中专生,心态不如临时工"的尴尬境地,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突破口就在于加强高职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2]。学生社团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的机会,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与社会接轨,提前适应社会发展,增加就业竞争力。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在校内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训基地,让同学们以社团为单位承接具体创业项目,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1.4 服务地方经济。
  高职院校的发展跟地方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模式为企业输送了更多优秀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为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或项目开发出谋划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2.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现状,笔者面向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七所高职院校开展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向学生发放问卷11000份,回收10900份,回收率达99.09%;向教师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90份,回收率达99%。除采取问卷调查法外,还采取了访谈法,电话或面谈了部分高职院校的团委负责人、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骨干,对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细致的统计与分析,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现状。在对调查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归纳提炼后,概括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所具备的特点,及其在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1 调查情况总体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七所高职院校中,每所学校的学生社团总数均超过20个,参与社团的学生人数高达86%,学生社团每学期组织活动的次数为2-5次,每所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大型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类活动,且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这些被调查院校中的大部分学生社团均有自己独立的章程或者管理条例,尽管有些章程还不够完善,但已经具备了内部管理和开展活动的基础依据和基本参照。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但都设立了社团联合会、社团管理中心等类似机构,对学生社团进行全面管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动机主要表现为"培养兴趣,丰富课余生活"(占调查总人数的45%)和"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占调查总人数的36%),这表明高职学生对社团的基本认识是正确的,且对社团活动寄予厚望。在访谈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提高,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了展示与提升,工作能力、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这表明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特点。
  2.2.1 创建的自主性。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都是在上级主管部门(校团委、社团联合会、社团管理中心等)的许可下,依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或者其它需求,自发组成的自愿性群众团体。从社团组建、成立时的发起人到社团管理的具体负责人,大多是由学生自主决定的。
  2.2.2 成员的广泛性。
  在接受调查的近两百个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中,几乎所有社团都采取成员自愿与自由结合的原则,不受民族、年龄、性别、政治面貌、院系、专业、年级等的限制,只要认同社团文化、自愿遵守社团章程和相关规定,填一张登记表、缴纳一定数额的会费,便可自由加入。在同一社团中,横向上,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互相交流、相互促进;纵向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学习、相互借鉴。
  2.2.3 类型的多样性。
  在调查的七所高职院校中,学生社团都呈现出类型多样的特点,涉及教育、经济、科学、文化、体育等诸多领域,囊括了学术研究、文化娱乐、社会调查、爱心活动、科技服务、发明创造等诸多方面,每个社团的规模大小不一,活动形式也灵活多样。
  2.3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整体趋向健康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但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可以概括为"四缺一不",即发展缺目标、建设缺方向、组织缺骨干、活动缺保障和社团自身的不稳定。
  2.3.1 发展缺目标。
  调查显示,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社团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晰,有的同志甚至认为社团活动无非就是唱唱歌、跳跳舞,让大学生有点儿事干。正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问卷调查中认为学校和院系对社团建设与发展重视度不够的达25%),疏于观察、研究和判断,缺乏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引导,使得许多学生社团缺乏长久的发展目标。加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创建较为简单,审批不够规范(调查问卷中有41%的同学认为学校在社团的成立审批方面程序简单或形式主义),致使很多社团在成立之初并没有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往往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就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或者极早地消亡,这也是为什么高职院校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社团注销的原因。
  2.3.2 建设缺方向。
  从社团的外部环境看,许多高职院校难于从众多功能雷同、宗旨不明确、特点不突出、没有鲜明工作对象和发展目标的学生社团中找到1、2个重点建设对象,进而打造品牌社团。从社团的内部环境看,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由于成立仓促,缺乏明晰的建设方向,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分工不明确、活动开展无计划、考核制度不科学等问题(调查问卷中只有17%的同学认为社团严格执行了规章制度,其余83%的同学认为社团没有制定或执行规章制度),这直接影响了社团的正常运行和进一步的发展,导致学生社团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之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3.3 组织缺骨干。
  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其中大三学生多数时间在外实习,所以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而社团干部多以大二学生为主。这些社团干部对社团工作有热情、有干劲,但由于年龄小,缺少相关的培训和锻炼,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因此其自身素质和领导能力较差。这一点在问卷调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有38%的同学认为目前阻碍社团发展的外部因素是社团管理层能力不足、学校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有30%的同学希望学校社团主管部门对社团发展提供专业的社团核心成员培训;同时有25%的社团指导教师认为学生社团要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是社团组织骨干的缺乏。
  2.3.4 活动缺保障。
  学生社团活动的保障措施主要分为经费保障、场地保障和师资保障三个部分,许多高职院校的保障措施日益凸显出与学生社团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在经费保障方面,学生社团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学校拨款,这部分经费本就有限,再分摊到各个社团则少之又少;二是收取会费,学生都是"无产阶级",会费的金额自然有限;三是外出拉赞助,由于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学生的社会阅历和实践能力不足等原因,所以能够成功争取到大笔赞助经费的案例也微乎其微。由此一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常常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在场地保障方面,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目前普遍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只能靠临时租借场地来开展活动,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开展得不系统、不规范、不持久,甚至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在师资保障方面,由于对指导教师的权、责、利没有明确规定,专业教师忙于从事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团委老师忙于日常管理和指导学生活动,均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指导教师有名无实,对学生社团不管不问的状况。在问卷调查中,有31%的同学希望学校对社团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38%的同学希望提供专门的活动场地与设备,32%的同学希望指派专业的指导教师。
  2.3.5 社团自身的不稳定。
  调查显示,只有16%的同学在进入社团时经过了严格的考核,而84%的同学在进入社团时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或者招新条件流于形式。正是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几乎"进出不设卡",学生想加入社团只需填写一张登记表、缴纳极少数额的会费即可,退出社团更是随心所欲,所以导致社团成员的角色意识淡薄,参与意识不强,参加活动仅靠三分钟的热度,队伍相当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长期开展活动。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素质和能力存在一定差距,他们开展社团活动往往是沿袭以往的经验或照搬其他高校的活动模式,缺乏与社会上其他部门、行业以及其他高校的合作和交流,思维不够开阔,活动内容和形式容易落入俗套,不能很好地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这也是导致社团自身不稳定的一大因素。
  3.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应坚持从办学育人着眼,从学生特点出发,从繁荣校园文化入手,创新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和活动形式,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3.1 把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方向。
  高职院校要深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精神,加强学校的宏观政策支持,全面提高对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视程度。根据团中央对当前高校团委工作提出的构建"一体两翼"(以团组织为主体,以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为两翼)工作新格局的要求,充分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把学生社团建设纳入学校的办学体系和教育理念当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建设宗旨,重点把握学生社团的整体建设与发展方向,鼓励各种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工作。
  应依照"突出重点、科学设置"的原则,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办会宗旨、办会目的的学生社团进行资源整合,合并同类项,形成学生社团发展的合力。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研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制定"大团帮小团、携冷团"的办法,坚持做到理论研究型项目与活动实践型项目、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相结合,实现学生社团的全面进步。对于宗旨不明确、特点不鲜明、成立条件不达标或没有发展价值的社团,要坚决不予审批,对已成立的要予以撤消。
  3.2 加强学生社团保障与指导的力度。
  高职院校应从经费、场地和师资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社团建设的保障与指导,以满足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需求。
  在经费保障方面,学校应完善现行的学生社团资助制度,设立学生社团专项经费,同时要健全学生社团在资金筹措、经费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社团除了向成员收取适当会费外,应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实现社团活动经费来源多元化,如成立各种社团基金会,接受社会捐助,通过有偿服务向市场筹集经费,以智力开发财力等。
  在场地保障方面,学校应予以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可为学生社团配备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无条件的可放宽社团活动场地申请的限制,简化程序。高职院校的性质己决定了其与企业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社团除了利用良好的校企关系寻求企业赞助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建立校外社团活动基地[3],以弥补校内场地资源的紧缺。
  在师资保障方面,高职院校应选配一些有热情、有能力、有知识、有特长的教师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并制定相应的规定计算其工作量,将其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以此来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3 优化学生社团管理与运作的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运作要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从外部层面来说,学校团委或其它上级管理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与时俱进地改革管理模式、优化运作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水平,遵循宏观把握与微观调控、严格管理与放手搞活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社团登记制度、活动报告制度、情况反馈制度以及社会监督制度,给学生社团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要建立健全学生社团挂靠管理制度,学校各部门、各二级学院都要主动承担起学生社团的管理服务工作,担任学生社团的对口挂靠单位。此外,还应建立起一套科学、民主、有效的社团量化评比考核制度,完善考评标准,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示范社团建设,举办"社团成果展",表彰先进[4]。
  从内部层面来说,要建立健全社团章程,严格入社和退社手续,形成一套既适合本社团发展又灵活多样的运作制度,使社团内部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各社团要有合理的组织机构,各部门职责要明确,分工要合理,确保学生社团高效、协调、稳定运作。同时,各社团还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结合高职院校办学育人之根本,提炼社团理念,发掘社团文化,树立品牌意识,走精品化和内涵化的发展路子,打造富有特色的品牌社团。
  3.4 促进学生社团骨干与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着力抓好学生社团骨干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把社团骨干纳入到学生干部管理体系之中。各级团组织要指引学生社团骨干队伍朝着健康、活泼、创新的方向发展,组织他们参加思想政治、管理学、心理学的理论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管理服务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学生社团联合会应加强内部思想文化建设,通过理论培训、活动研讨、工作调研、交流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各学生社团负责人在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和提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要时刻掌握社团成员思想动态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团建设工作。
  除了要抓好学生社团骨干的培养工作外,还应抓好社团中各类活动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工作。主要采取在大赛和活动中观察、选拔的方式,以他们为核心,进一步带动其他社团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社团整体的活动水平和能力。
  3.5 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与实践的形式。
  创新意识是社团发展的基本动因,参与实践是社团活动的根本手段。要想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就必须在社团活动中强化实践、鼓励创新,逐步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树立学生社团活动的品牌[5]。
  3.5.1 服务教学,找准社团活动的切入点。
  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存在着不愿学习、不会学习、不善学习的现象。因此,将社团活动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重要任务之一。如英语协会举办的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话剧比赛等,可以增加学生面对面交流英语的机会,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此外,旅游协会、酒店协会、营销协会、计算机协会等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社团组织,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性强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找准社团活动与教学的有效切入点。
  3.5.2 周密部署,提升社团活动的实效性。
  学生社团组织的松散性往往使得社团活动具有不可预测性,组织者也难以对活动进行整体把握和全局驾驭,社团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社团活动的组织者每次活动前都要有一个科学的计划和周密的部署,选取准确新颖的活动主题,明确社团活动的培养目标,依照计划开展活动,寻求活动的实效性。
  3.5.3 走出校园,体现社团活动的丰富性。
  鼓励社团走出去、引进来,寻求合作,获取支持。通过社会化运作,既解决了社团活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又丰富了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涵。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和推动学生社团与各行各业的密切合作,大力开展"服务社区"和"三下乡"等社会活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这样一方面保证了社团活动的创新性、实践性,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提高觉悟。
  3.5.4 依托网络,凸显社团活动的时代性。
  注重发挥互联网在打造精品社团活动中的作用,打破时间、空间对社团活动的限制,使社团的活动空间大大拓宽、信息容量大大提高,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方便社团成员随时随地参与活动,充分显现出网络社团活动的时代性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单庞君.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2).
  [2] 朱中原,黄明明.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就业能力培养维度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1,10(1).
  [3] 李建玲,卢志米.高职教育理念下的学生社团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2).
  [4] 施丽莉.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下旬刊),2011,(2).
  [5] 杨小林.基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3).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今后步入社会参与社会交际的需要。我在农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知道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具有相当的难度。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①"准不准"--抓好普通话,养成好习惯;②"想不想"--让学生想说,能说出来;③"敢不敢"--尊重信任,使学生敢说;④"好不好"-
期刊
【摘要】作为一门追求智慧的学科,不能当作传统知识来教学和识记,否则将泯灭哲学的智慧之光。教师在教学中借用古诗词,让教学不妨来点"难得糊涂",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来点"不求甚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不惰性的状态,是一种较好的哲学教学方法。同时,通过古诗词的运用,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一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智慧 情景 感悟  在古希腊文和英语中,哲学的本
期刊
【摘要】《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强调科学探究,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按探究的过程来完成生物学的知识,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开动脑筋、敢于质疑、亲自动手、大胆探究,充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使生物探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初中生物 探究教学 有效性 研究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的形态
期刊
【摘要】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不感兴趣。因此,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气氛活跃起来,是有效实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就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营造 教学氛围  吕淑相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心,并将这
期刊
【摘要】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是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必要值得研究的。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的方法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探索。只要师生的共同配合,加强对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更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数学 创新能力 训练 培养
期刊
【摘要】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后,学生感到学习更加轻松、快捷,掌握到的知识更为丰富、有趣。利用课件给学生上课,完美的音像效果、动感图画的展示都满足了师生们的视听享受,使教学事半功倍。再就是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将学习延伸到了课堂内外,同时教师也拓展了知识面,教师收集整理教学资源、带领学生查阅资料,也会知道许多先前所不知道的东西,和学生一样也是受益者。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学习自己无法亲身
期刊
【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能为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和掌握化学基础理论提供感性认识的材料,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整个化学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生活动 能力 创新精神  我从事初中化学教学28年,其间化学教材经过了四次修订。重庆市2013届学生实行了新教材版本的教学,新教材中学生实
期刊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运用新颖、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初中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下面谈一些我的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整合 应用  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数学学科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实现
期刊
【摘要】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实验,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使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探究,按照物理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就一定能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使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我相信,物理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有效,也会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 鲜活、生动  随着中考的改革
期刊
【摘要】该文就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出了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观点,论述了实施培养的几点做法和成效。  【关键词】地理教学 培养 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话题,也是教育界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有力地表明:能否不断地创新,是人类在以高新技术为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