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立案监督调查权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f0902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部门和审查批捕部门对于立案监督案件的“调查”权的规定,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突破和延伸。由于该调查权的性质和行使方式等没有予以细化,导致实践中大家对之疑问重重。本文从刑事立案监督有无必要进行调查、调查启动的时机、调查的性质、调查的材料是否有证据效力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立案监督 调查权 证据效力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149-01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72条、第373条规定了控告申诉部门和审查批捕部门的“调查”权,这是对《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突破。但由于该司法解释对调查权的性质和行使方式等没有予以细化,导致实践中大家对之疑问重重。
  一、刑事立案监督有无必要进行调查
  对此,司法实践中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刑事立案监督仅限于书面审查,不应当进行调查,因为立案前的任何调查、取证都是违法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刑事立案监督应当进行调查,不调查无以查明并决定是否能够立案等。第三种观点认为,刑事立案监督是否进行调查,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笔者认为,调查通常应是必要的,因为如不进行调查、核实,难以了解案情,是否有犯罪事实,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是否属于公安机关管辖,是否已经立案或者作其他处理等。但具体到两个履行刑事立案监督职能的部门,笔者认为按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72条、第373条规定的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控告申诉部门行使调查权是可以进行,但不是必经程序,而审查批捕部门办理刑事立案监督案件,调查权应是必经程序。调查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调查是确保刑事立案监督质量的需要。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接到人民检察院的立案通知书后应当立案,而不能提请复议、复核或不予立案,否则就是违法行为。因此,开展调查,掌握必要的证据材料,能确保刑事立案监督的质量。其次,调查有助于查明材料,是决定是否启动刑事立案监督程序的必要准备。如不进行必要的调查,掌握充足的证据材料,就有可能无的放矢或无所适从,是否需要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则更无法决定。再者,调查也有利于及时发现不立案背后的徇私舞弊线索,有利于惩治司法腐败行为。
  二、调查启动的时机
  一种观点认为,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前不必进行调查,只有当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时和向公安机关发出《通知立案书》前才需要进行调查。另一种观点认为,依照《规则》第372条精神,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审查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和通知公安机关立案,是刑事立案活动监督中的“三步曲”,前两步都应进行调查。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控告申诉部门受理案件后可以进行调查,审查批捕部门受理案件后在前“两步曲”中都应进行调查。在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前,检察机关调查的内容应侧重于有关材料和线索的核实,是否属于公安机关管辖,公安机关是否已经立案等。在审查不立案理由、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前,检察机关应当着重调查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必要的调查工作,应从得到案件线索后即可进行,以免错过最佳调查时机,不利于案件的处理。
  三、调查的性质问题
  刑事立案监督中的调查,是不是一项独立的诉讼活动,是否有证据效力,实践中对之争议也是很大。笔者认为,刑事立案监督中的调查具有辅助性,即它是辅助审查案件材料,不是一项独立的诉讼活动。它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和检察机关的自侦活动(以下统称侦查活动)有着质的区别:其一,法律地位不同。侦查是独立的必经诉讼程序(自诉案件例外),而调查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其二,目的和手段不同。侦查是为了查清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为追究刑事责任做准备,可使用必要的强制手段;而调查则是为了查明公安机关是否存在应立案不立案的违法情况,不能使用强制性手段。
  四、调查的材料是否具有证据效力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75条第2款规定:“人民检察院送达通知立案书时,应当将有关证明应当立案的材料同时移送公安机关,并且告知公安机关应当在十五日以内立案,将立案决定书送达人民检察院。”对此,一种意见认为,检察机关发出《通知立案书》时,应把以前收集的全部调查材料都移送给公安机关,并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当移送的调查材料仅限于证明应该立案的材料,它不具有证据效力,必须防止公安机关将之作为办案、定罪的证据加以使用。笔者认为,后一种意见更有说服力。事实上,调查是否具有证据效力和能否作为定案依据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调查材料只是作为是否应该立案的依据,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有证据效力的。尽管侦查人员、检察人员都是合法的取证主体,有权收集、调取证据,但公、检、法三机关在进行刑事诉讼时,只能分别行使各自的职权,按照法定的分工进行,不能混淆和相互取代。检察机关的调查,毕竟不能取代侦查机关的侦查。另外,调查材料是人民检察院根据立案监督线索进行的必要的调查核实材料,是通知公安机关立案的依据,在未经过侦查、查证属实之前属于证据材料范畴。而证据作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内容,与证据材料的区别在于经过了“查证属实”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查证属实”的法律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侦查。所以检察机关的调查结果只有通过法定程序经过转化方能作为定案证据使用。因此,有些公安机关把检察机关移送的调查材料直接作为提请批准逮捕的证据材料使用是很不妥的。
  
  参考文献:
  [1]谷祖颖.立案监督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法学.2008(10)
  [2]洪浩.论我国检察监督制度局限性及其重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理论界关于民事检察调解工作的存废争议出发,思考了民事调解工作存在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也剖析了当前民事调解工作在司法实践中的不足,进而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希望能达到推进民事调解工作创新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民事检察 调解工作 司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129-02    一、引言  民事检察调解,是指人民检察院在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为重点,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不仅要求教师冲破应试教育的
摘要本文先指出关注宽严相济的程序价值和实体价值同等重要,后分析了当前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宽严相济 程序价值 实践问题  中图分类号:D9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138-02    在很多人看来,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主要体现在刑事审判活动中,与检察工作相关的,也仅限于公诉部门的酌定不起诉权,似乎与侦查监督工作无关,即
新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从总体上看来,大多数重点高中的教育模式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进入了高三,大小考试可谓是家常便饭,从考试到讲评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快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乘客舒适度也在不断的提升,降噪技术也成为了一个关键点,因此基于PAK-MKII的城市轨道车辆噪音测试方法将为车辆降噪提供更多的
本文阐述了我国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对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分析,探索优化绩效管理的途径:明确绩效管理的战略管理功能;员工参与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绩效管理体系
摘 要:在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成为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协作,并积极努力地为同学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在注重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努力打造学生的个性与兴趣。  关键词: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改革创新;新课标  一、 引言 
摘要刑事被害人救助是检察机关围绕服务民生、保障人权而确立的重要工作制度,是检察实践的迫切要求,是彰显司法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本文从检察机关工作特点着手,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可行性、制度构建、运作模式等方面作一简论,目的在于能为检察机关构建刑事被害人制度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关键词检察机关 刑事被害人 救助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
摘要本文指出在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工作的发展陷入瓶颈的当下,在民行申诉工作中实施法律援助制度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意义,只要注意在具体操作上要点,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民事行政法律监督机制。  关键词民事行政法律监督法律援助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142-02    “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机关工作的主题,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形成了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谐校园建设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文化、智力和技术支持;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