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信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使用和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教育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教育介质由保守走向创新。面对微信时代思想教育的特点,我们应通过构建微信群体,改变教育角色,加强媒介教育等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学,更加富有成效。
关键词:高校; 微信;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一种代表当代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形式的微信,从一面世就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并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交流沟通展示自我的主要渠道之一。微信以其独特的微信摇一摇、QQ邮箱提醒、语音提醒、实时对讲、随拍随传、手机群聊等功能,使其和手机短信、QQ短信、微博等新媒体一起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给高校学生的思想及其教育产生了独特的影响,使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新的变化,在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微信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的。高校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固定的同伴之间,接受着固定教师的固定内容的教育,教育以理论灌输为主,信息构成单纯。微信时代的思想教育模式是开放的,信息的构成和来源渠道异常复杂,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和评论,学生随时随地在信息的发布、交流、碰撞中,思想品德发生着潜默移化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比较直接,负面信息少,易于把控,能够较快见到成效。但这种方式用得多了,不免流于形式,流于教条,显得空洞。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总会处于面对面地直视与被直视,甚至出现教育者慢慢地居高临下、被教育者诺诺唯唯的尴尬境地,形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对立,思想教育难以内化,效果收效甚微。微信提供的思想教育平台,提供了大量的丰富新鲜的教育资源,不仅满足了青年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使思想教育变得更轻松,更容易接受。但开放的教育环境未免带来大量的负面信息。学生利用微信发布信息更加快捷,更加直接。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把自己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制成微信发布出来。他可能是从他的视角,或者从他的认知的高度,对身边的人事物进行反映,进行发布。但有时我们亲耳听到的、亲眼见到的却不一定是事情的本来面目,即便是真实的,但对事情的看法不一定是正确的。这些加大了校园舆情的掌控难度,在教育引导不到位、学生自身辨别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偏差,不利于我们教育主阵地的把控。
(二)教育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 、发动者和实施者 , 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对应,是对一定的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其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整个教育活动的 “中心人物 ”,是 “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 的因素”。这一中心人物往往是教师。教师代表正确或主流的思想价值观,借助规定的教材对教育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单一的。微信分散传播的特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天然的中心地位变为平等的参与者。通过微信,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中,参与者改变着自己的看法认识,提高着自己的思想觉悟。这时的教育主体不仅是教师,也是同学、朋友、甚至自身。传统的教师主体变成了参与交流者皆是教育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因此,如何将大学生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周围,在互动中顺应和同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可忽视的难题。
(三)教育介质:由保守走向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介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时的思想信息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环境。其根本特点是具有中介性的。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组合呈现方式、思想教育的作用方式及环境,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导之下实现的,具有鲜明的保守性。但随着微信的普及 ,以及对大学生影响的加深,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介质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微信时代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上,只有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富于 时代感 、现实性 、针对性和亲和力,才能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 力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建构上,必须基于微信时代的特点 ,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 “微创新”,在增强平等互动的基础上 ,善于运用微信工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文字、图片、语音 、视频等多种立体化的方式予以呈现。在教育环境上,微信的广泛使用 ,一是增加了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 。在移动互联时代 ,大学生更多地使用微信等移动工具进行社交和意见表达 ,传统的校园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下降 ,加上微信个性化 、去中心化的 “裂变循环式”传播 ,使信息 “把关人 ”的角色弱化 ,校园网络舆情的捕捉 、渗透 、引导的难度增加。二是进一步加剧大学生 的 “宅 ”现象随着微信的普及 ,微信对大学生社交关系的满足将进一步增强 ,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 “宅”现象 ,只有增强现实环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才能引导大学生从 “宅”中走出来,在环境中受教育 。
二、微信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微信群体,引领正确观念
微信已成了大学生生活的 “必需品”,成了这个群体认识社会 、认识人生的重要渠道。因此 ,我们的大学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利用好这一教育的契机,积极主动地去利用微信作为新媒体的教育优势,构建新颖,健康的微信群。在这个微信群里,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起方向指导、趣味引领的重要作用。为了树立微信群的健康向上的形象,要把平时思想政治过硬的大学生吸收进来 ,进行阵容夯实,让有一定识别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同学去引导其他同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微信的正面引领作用。 一是高校应积极开通官方微信平台,主动发布各种时政要闻信息,宣传正面信息,提倡主流思想和文化,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开通微信交流平台,了解并熟知微信的功能,认识到微信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通过微信深入到学生中间,利用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让学生在参与活动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部门,应根据学生的需求,搭建微信分类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搭建不同主题的微信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微信的重要作用,促使其成为信息沟通、交流、反馈的 主战场,抢占重要的网络舆论阵地。
二、改变教育思想,适应多元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在融入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及时转变为自己在微信浪潮下所应该扮演的角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只做 “倾听者”和 “教导者”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由现实世界的倾听者、教导者变为微信交流中的引导者、指路人,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以 “平等互尊”的交流方式去引导学生,最终使大学生 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由于大学生微信用户之间有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兴趣爱好普遍趋同等特点,他们更容易成为彼此的好友,高校可以利用微信这个特点来开展朋辈教育,用身边先进学生的言行感染、教育、引导学生,潜移默化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媒介教育,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即指对于手机媒体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对手机媒体信息的判断和质疑能力、参与和使用新手机媒体的能力、对手机媒体技术的创造和传播能力。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有效防止手机传媒带
来负面影响的基础。然而在当下,媒介素养还未受到大学生们的广泛重视,面对繁杂混乱的信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以娱乐的目的去接受,长此以往,便会渐渐丧失辨析力和自制力,出现思想混乱。因此,我们的大学,要将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让大学生懂得,首先是能够使用一种新兴的媒体工具,其次是正确健康地使用一种新兴工具。在使用过程中,要具有理性,不偏听偏信,有自己的正确的认知判断能力;同时,要主动传播社会的正能量,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再次,要主动和利用微信同传播反社会、反人民、反人类的恶势力、坏现象作坚决的斗争。要求大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净化我们的微信环境,纯洁我们的舆论环境,更大更好地发挥微信的新媒体的积极影响。成功的媒介素养教育,必然可以引导大学生对媒介信息形成 自身客观的认知 和评价,进而做到在使用微信时不造谣、不传谣、不盲从、不跟风,杜绝低俗内容在微信上蔓延。
参考文献:
[1]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 [J].新媒体政治,2013(5).
[2]田和军.微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 ,2011(12).
[3]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 “微博”的挑战[J].扬 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南阳 473004)
关键词:高校; 微信;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一种代表当代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形式的微信,从一面世就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并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交流沟通展示自我的主要渠道之一。微信以其独特的微信摇一摇、QQ邮箱提醒、语音提醒、实时对讲、随拍随传、手机群聊等功能,使其和手机短信、QQ短信、微博等新媒体一起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给高校学生的思想及其教育产生了独特的影响,使高校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新的变化,在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微信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的。高校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固定的同伴之间,接受着固定教师的固定内容的教育,教育以理论灌输为主,信息构成单纯。微信时代的思想教育模式是开放的,信息的构成和来源渠道异常复杂,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报道和评论,学生随时随地在信息的发布、交流、碰撞中,思想品德发生着潜默移化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比较直接,负面信息少,易于把控,能够较快见到成效。但这种方式用得多了,不免流于形式,流于教条,显得空洞。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总会处于面对面地直视与被直视,甚至出现教育者慢慢地居高临下、被教育者诺诺唯唯的尴尬境地,形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对立,思想教育难以内化,效果收效甚微。微信提供的思想教育平台,提供了大量的丰富新鲜的教育资源,不仅满足了青年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使思想教育变得更轻松,更容易接受。但开放的教育环境未免带来大量的负面信息。学生利用微信发布信息更加快捷,更加直接。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把自己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制成微信发布出来。他可能是从他的视角,或者从他的认知的高度,对身边的人事物进行反映,进行发布。但有时我们亲耳听到的、亲眼见到的却不一定是事情的本来面目,即便是真实的,但对事情的看法不一定是正确的。这些加大了校园舆情的掌控难度,在教育引导不到位、学生自身辨别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偏差,不利于我们教育主阵地的把控。
(二)教育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 、发动者和实施者 , 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对应,是对一定的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其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整个教育活动的 “中心人物 ”,是 “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 的因素”。这一中心人物往往是教师。教师代表正确或主流的思想价值观,借助规定的教材对教育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单一的。微信分散传播的特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天然的中心地位变为平等的参与者。通过微信,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中,参与者改变着自己的看法认识,提高着自己的思想觉悟。这时的教育主体不仅是教师,也是同学、朋友、甚至自身。传统的教师主体变成了参与交流者皆是教育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因此,如何将大学生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周围,在互动中顺应和同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可忽视的难题。
(三)教育介质:由保守走向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介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时的思想信息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环境。其根本特点是具有中介性的。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组合呈现方式、思想教育的作用方式及环境,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导之下实现的,具有鲜明的保守性。但随着微信的普及 ,以及对大学生影响的加深,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介质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微信时代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上,只有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富于 时代感 、现实性 、针对性和亲和力,才能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 力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建构上,必须基于微信时代的特点 ,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 “微创新”,在增强平等互动的基础上 ,善于运用微信工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文字、图片、语音 、视频等多种立体化的方式予以呈现。在教育环境上,微信的广泛使用 ,一是增加了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 。在移动互联时代 ,大学生更多地使用微信等移动工具进行社交和意见表达 ,传统的校园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下降 ,加上微信个性化 、去中心化的 “裂变循环式”传播 ,使信息 “把关人 ”的角色弱化 ,校园网络舆情的捕捉 、渗透 、引导的难度增加。二是进一步加剧大学生 的 “宅 ”现象随着微信的普及 ,微信对大学生社交关系的满足将进一步增强 ,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 “宅”现象 ,只有增强现实环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才能引导大学生从 “宅”中走出来,在环境中受教育 。
二、微信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微信群体,引领正确观念
微信已成了大学生生活的 “必需品”,成了这个群体认识社会 、认识人生的重要渠道。因此 ,我们的大学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利用好这一教育的契机,积极主动地去利用微信作为新媒体的教育优势,构建新颖,健康的微信群。在这个微信群里,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起方向指导、趣味引领的重要作用。为了树立微信群的健康向上的形象,要把平时思想政治过硬的大学生吸收进来 ,进行阵容夯实,让有一定识别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同学去引导其他同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微信的正面引领作用。 一是高校应积极开通官方微信平台,主动发布各种时政要闻信息,宣传正面信息,提倡主流思想和文化,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开通微信交流平台,了解并熟知微信的功能,认识到微信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通过微信深入到学生中间,利用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让学生在参与活动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部门,应根据学生的需求,搭建微信分类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搭建不同主题的微信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微信的重要作用,促使其成为信息沟通、交流、反馈的 主战场,抢占重要的网络舆论阵地。
二、改变教育思想,适应多元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在融入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及时转变为自己在微信浪潮下所应该扮演的角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只做 “倾听者”和 “教导者”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由现实世界的倾听者、教导者变为微信交流中的引导者、指路人,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以 “平等互尊”的交流方式去引导学生,最终使大学生 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由于大学生微信用户之间有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兴趣爱好普遍趋同等特点,他们更容易成为彼此的好友,高校可以利用微信这个特点来开展朋辈教育,用身边先进学生的言行感染、教育、引导学生,潜移默化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媒介教育,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即指对于手机媒体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对手机媒体信息的判断和质疑能力、参与和使用新手机媒体的能力、对手机媒体技术的创造和传播能力。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有效防止手机传媒带
来负面影响的基础。然而在当下,媒介素养还未受到大学生们的广泛重视,面对繁杂混乱的信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以娱乐的目的去接受,长此以往,便会渐渐丧失辨析力和自制力,出现思想混乱。因此,我们的大学,要将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让大学生懂得,首先是能够使用一种新兴的媒体工具,其次是正确健康地使用一种新兴工具。在使用过程中,要具有理性,不偏听偏信,有自己的正确的认知判断能力;同时,要主动传播社会的正能量,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再次,要主动和利用微信同传播反社会、反人民、反人类的恶势力、坏现象作坚决的斗争。要求大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净化我们的微信环境,纯洁我们的舆论环境,更大更好地发挥微信的新媒体的积极影响。成功的媒介素养教育,必然可以引导大学生对媒介信息形成 自身客观的认知 和评价,进而做到在使用微信时不造谣、不传谣、不盲从、不跟风,杜绝低俗内容在微信上蔓延。
参考文献:
[1]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 [J].新媒体政治,2013(5).
[2]田和军.微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 ,2011(12).
[3]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 “微博”的挑战[J].扬 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南阳 47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