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行为,看不见的心理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g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不来学校这样的行为,如果父母把注意力仅仅放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上,所做的一切都是隔靴搔痒,事倍功半。因为行为仅仅是孩子心理世界的外在表现,父母只有透过行为去看到孩子丰富敏感的内心,这样做起来才会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下面结合一个案例,来做具体分析。
  在办公室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求助:我家孩子以前很听话、很乖的,好不容易考上高中,却突然说不来学校上学了!
  家长面对孩子不来学校上学的行为,最初是疑惑不解,几天后就会万分着急,“这样下去怎么得了,时间荒废了,孩子的前途怎么办?”在试了各种劝说,父母的各种妥协之后孩子没有任何改变,这时候父母便会抓狂生气,进而亲子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当亲子关系紧张的时候,父母就很难影响到小孩,小孩一副我行我素的样子又更加激怒家长,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中,几番“斗智斗勇”下来,父母彻底的心力交瘁,束手无策。

案例简述


  一位高一学生的爸爸:
  期中考试后,孩子就不愿意去学校了,我该怎么办?
  “孩子期中考试成绩下降了许多,高中本来学业紧张,他还不去学校,就在家睡觉,或者睡醒了就玩游戏,整个人情绪状态都颓废了,功课也落下了。这孩子性格内向,平时不太爱说话,我们一方面担心他这样下去会抑郁,另一方面只要我们一劝他,他情绪就很激动,过后几天都不和我们说话,现在我们也不敢说他太多,但是看到他这个样子,心里又着急又心痛。”

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家长非常担心孩子现在的状况,一方面担心孩子不去学校学习,耽误了以后的高考前程;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在家这种状态,如果持续下去会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在青春期孩子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重要的问题,比如考试、作业、交友、未来的发展等,这些事隋在孩子生命中很重要,但是孩子对这些事件的情感态度更重要,父母在纠正孩子行为时,应积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那么,孩子的心理需求如何看到呢?答案就在孩子表现出来的情绪里。
  上述这个案例中,如果孩子颓废的情绪会说话,孩子可能会说什么呢?试着去体会孩子情绪背后的诉求,仿佛在说“我好像努力了也没有用,考试成绩还是这样,其他同学轻轻松松就把我甩在了后面,他们还没我努力呢,我觉得自己很笨,付出那么多都没有回报。我好累,我想放弃。”

A.在这样的情境下,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有的家长心里非常担心,会忍不住去和孩子讲道理,比如“考试没考好有什么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经验下次考好就可以了”“你现在不去学校,将来一定会后悔,我不希望你以后后悔啊”。
  有的家长会各种妥协,“只要你去学校,我们也不没收你的手机了”“爸爸妈妈只希望你开心,我们也不指望你一定要考大学”等等。可是效果呢?孩子并没有去学校,或者孩子真的去学校了,但是带着手机去,仍然沉迷在玩手机游戏里,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
  其实在这样的情境下,家长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考试退步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失败的经历,他可能会出现一些负性情绪。家长应该积极地去关注孩子这时候的情绪,理解他的情绪出现的合理性。比如“这次考试没考好,爸爸知道你很难过,特别是你前段时间那么用功地学习。如果是我工作这么努力,还没有业绩,爸爸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很失败”。家长的这种关注和理解,可以给予孩子家庭的温暖,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进而让孩子感受到有父母的陪伴,帮助他分担内心的难过与挫败,内心充满力量。

B.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下一步怎么去引导孩子呢?


  我们常听到家长向老师抱怨说,你说得越多,小孩越和你反着来,真的是叛逆期了。对于青春期的小孩,父母的教养方式应该有一个转变的意识,即这个时期开始要减少说教,减少讲大道理的时刻,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出现质的变化,他们更喜欢自己去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愿意去听从父母的意见。所以,面对孩子们的“问题行为”,家长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去改变会发现越使劲去推动孩子改变,从孩子那里得到的反作用力就越强,孩子会觉得你怎么这么哕嗦,你又觉得我做得不对,总是在批评我指责我,你说什么都对,甚至会对父母大吼:“你真的很烦,能让我静静吗!”最后使得亲子关系变得剑拔弩张,小孩甚至不愿意再和父母說一句话。

C.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做的是什么呢?


  是带领孩子与周围的事情建立连接,这种连接可以是生活上很小的事情,比如一起打扫房间,一起做饭,吃完饭后家人的一起散步等等。和这些事情的连接对于孩子而言都是拉力,将他从挫败的情绪中拉出来,回到现实中,体验新的感受。这种从具体事情中亲身获得的感受,比父母口中的大道理更能影响孩子。另—方面,我们发现孩子在学校受到挫折后如果在家里没有得到积极的关注和疏导,很容易就沉迷电子游戏,孩子玩电子游戏的行为背后是什么心理需求呢?为何游戏如此有吸引力?观察学生日常的聊天就会发现,游戏不仅是社交非常好的话题,也是显示自己能力和成就感的时刻。他们通过游戏建立联系,获得成就感和群体的归属感。而带着孩子与周围的事情建立连接,还可以帮助他们体会更多的来自现实世界的成就感。
  “每一个消极行为的背后,都有着积极的心理诉求。如果我们能读懂孩子的情绪,看见他的心理诉求,那么父母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力也会随之而来。”
其他文献
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两种,喜、怒、哀、惧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基本情绪,而羞耻是一种混合了厌恶、沮丧、悲伤,内疚,愤怒等的复杂情绪。心理学家伊扎德把羞耻定义为人们在失败、违背了道德或社会规范之后感受到的一种社会情绪。  羞耻可能源于大众视角,但是最终指向内心的自我,并且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自责和极大的痛苦感。从这个意义上讲,羞耻是自己对整个人的全盘否定,是颜面扫地的失意,是内心深处自己对自己的谴责。
期刊
62岁的刘先生原本和妻子相处还算融洽,妻子和他年岁相当,家中有两个子女,两人虽收入不多,但总归可以安稳度日,有时也会争吵几句,但也都是小吵小闹、无伤大雅,然而最近一年来刘先生发现妻子越来越不可理喻、经常无端指责自己一些从未发生过的事,自己否认后她却总不愿相信,弄得刘先生既莫名其妙又自觉憋屈。  就在一年前,妻子有次突然追问起家中存折里的钱为何无故没了,刘先生跟妻子解释说因为小儿子要购置新房而手中的
期刊
我在初学认知行为治疗(CBT)时,没有经过任何心理咨询或治疗的系统培训,虽然接受了7年正规的学历教育,但当时对心理咨询或者治疗的认识仍然比较肤浅,加上认知行为治疗当时没有在国内普及开,所以在接触它时,更多的是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而对它的了解也仅仅来自于检索出来的有数据支持的文献,它短程有效、结构化的特点吸引了我。  后期有幸接触了导师举办的系列培训项目,经过4期的学习,我才慢慢开始对认知行为治疗产
期刊
自尊心强,还是弱呢?  在家长和老师们眼中有一类“自尊心特别强”的孩子,他们不能接受哪怕一点儿批评或忽视,很容易委屈哭鼻子。  我最近在一所幼儿园大班做进班观察,班里有这样一个男孩淘淘。在绘本课上,淘淘不小心用手肘碰到了另一个小朋友,小朋友马上就去找老师“告状”。老师还没说话,淘淘就流淚哭了。老师说:“你确实碰到了人家,老师并没有批评你,你怎么就哭起来了啊?”  老师不再理会淘淘,继续讲绘本。淘淘
期刊
A:上海17岁男孩因琐事与母争吵,跳下高架桥当场死亡。  惨剧发生,令人心痛!天下父母,爱子情深,爱的不当,化为伤害!母亲应该是最痛苦的,需要危机干预,她发生PTSD并伴随抑郁的可能性很高,自杀风险也很高,需要考虑严密照顾,避免内疚抑郁自杀。  看过新闻视频,分析录像后,笔者觉得母亲的行为确实有几点不当,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她会做出如此行为,但也不应该在这个阶段对她批评指责,因为现在她是最痛苦的,需要
期刊
近日,00后复旦新生曾健宇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一事,引发舆论热议。点赞者不少,反对者有之。我认为此“断奶”之举对于生长在蜜罐中的孩子大有必要,可以培养他们自立自主能力,更好为青春护航。  寓言《虎皮鹦鹉之死》给大家的启示是深刻的。父母可以养你小,但不可能养你老。考上大学了,这是你走上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需要尽早学会自立、自理。再说父母有抚养子女到十八周岁的法定义务,但没有必须供成年子女上大学的硬性
期刊
朋友小溪产假六个月结束后,要返回公司上班。刚刚满半岁的宝宝不得不交给外公外婆照顾。由于小溪所在的公司在大城市'所住的房子面积偏小,自己工作时间也不自由,经家庭商议,就将宝宝留在外公外婆所在的老家。然而,没到一个星期,小溪心理上就备受煎熬,忍不住对远在老家的宝宝的思念。她每天下班回家最急切的一件事就是与宝宝视频聊天,但宝宝还小,不太搭理她。家里还装了监控,小溪上班时,也忍不住多看宝宝几眼。即使周末与
期刊
下楼散步,暮色中,看见一个女孩站在蔷薇花旁发呆。她身材高挑,背影修长,梳着长长的马尾辫,看上去有些孤单和落寞。走近才发现,她眉头紧锁,面有愁容,眼中有泪,不知在哪里受了委屈。  我没有问女孩为什么愁,为什么哭,因为我知道,这个年纪的愁与苦,其实很多都是被自己放大了若干倍的芝麻小事。比如被老师批评了,被家长训斥了,跟同学闹矛盾了,又或者是暗恋哪个男生了,都是人生路上必经之地,都是日常琐事,严格意义上
期刊
全球每年至少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杀,自杀年龄层趋向越来越年轻。近年来发生了多宗青少年因为深受学业、家庭或感情的困扰而走向不归路的案件,宛如一记记响雷震动着家长、教育者和心理专家们。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儿童或青少年在人生才要开始绽放的时候,选择放弃生命呢?  年轻的生命用不告而别的方式就这样挥手于人世,留下肝肠寸断,伤心欲绝的父母和家人以及无数的遗憾和许多的“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傻?”“为什么
期刊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己长大,独立意识觉醒,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但实际上他们心理还不够成熟,一旦自己的表现让别人失望,就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的孩子会把这种担忧无限放大,却又无法排遣。情况分析  “我恨自己!”——自残的孩子让人心疼!  一天傍晚,我在校内巡视,隐约看到操场的东北角坐着一个人。我很惊讶,此时学生都在上自习,会是谁孤零零地待在那里呢?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走向前一看。原来是八年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