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整合的几点思考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zi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州交通大学东方中学面对高中历史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总给人一种线索不明、内容繁杂的感觉。而在实践中也有不少教师被这些知识点拖着走,有时用二至三节课才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课时紧张是当前一线教师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普遍的反映。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即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教材整合有宏观整合(如专题、模块之间的整合)、微观整合(单篇课文内的整合),自己在教学中对微观整合特别关注,因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经过探索,觉得用“中心问题”整合每课教材是不错的方法。
  一、研读课标,领会核心,找准问题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无论何种形式的整合教材,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目标,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处理一课书时,首先要考虑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该课在该单元中起什么作用?据此确定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如人教必修1《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课程标准》要求是“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本单元主题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据此确定此课中心问题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据发展概况(时间、地点,各国制度特点)、发展原因、发展影响来组织教学。通过问题设计和问题解决,使得课堂更有思维含量、创造的含量,原本静态的教材通过整合,用历史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步步深入,学生投入地思考,而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告诉他们很多问题,没有一成不变、非此即彼的答案,培养学生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必修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课时,我据本单元主题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本课在单元中处于“发展”阶段,将教材“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三目用“文艺复兴”作为中心问题统领全课,教学中按是什么(文艺复兴时间、兴起扩展、核心思想、实质)、为什么(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结合上一课西方人文主义起源)、怎么样(影响之一宗教改革,两者之间异同易于理解),最后归纳出两者进一步传播人文主义回归到单元主题教学上来。
  二、调整教材的知识呈现顺序,适应学生认知情况
  许多研究证明,通过对讲述内容进行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所呈现的内容序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挖掘知识内涵,将隐藏在知识背后的联系显性化,将所教内容线索化、结构化,以帮助学生领会历史,思考人生与社会,深化历史学习的意义。本人认为,调整教学顺序、整合教学内容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适合学生学习,且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注重调整教材编排顺序,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找出中心问题后,我常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思路组织教学,而教材往往是先从背景介绍,学生对历史事件“是什么”都不了解,他怎么能分析“为什么”呢,因此我一般先让学生明白历史事件的概况,且会在板书中将时间、地点等因素突出出来,分析历史背景才水到渠成。如人教版必修3第七课《启蒙运动》,先让学生说出启蒙运动是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宣扬什么思想,理性主义什么意思,它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异同?实际上先了解启蒙运动“是什么”的问题,再探究启蒙运动为何兴起于英国?高潮为什么在法国?由此归纳出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最后要求学生结合史实思考启蒙运动有何历史影响?谈谈启示。这样处理将看似零亂的教材系统化、条理化,关键是提升了学生思维含量,盘活了知识。
  三、需要思考的问题
  (1)注意中心问题的延伸性。由于历史知识具有联系广泛的特点,所以一堂课的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很难解决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的中心问题,为了保持问题的开放性与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注意材料提供与思想引导,把课堂问题延伸出去,留待学生思考——拓展与深化,通过学习与运用,形成知识之间的联系。
  (2)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性与逻辑性,如果问题过于宏观和笼统,就需要教师通过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教师要精心设计子问题,做到活而不乱,如启蒙运动一课,“是什么”部分如果设计不好,就会显得很乱,教学中反复思考,将其整合为核心思想、实质、形成高潮扩展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有的教师虽然这样处理,但在实际组织教学时东一榔头西一棍子,弄得学生晕头转向。另外过度打乱教材顺序,对学生要求较高,必须充分预习,特别是对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适应期会较长。用中心问题整合教材需要师生不断努力、不断适应,适应之后效果较好。
  在实践中我认识到,中心问题整合教材很有探索的价值。首先,中心问题教学注重一课一得的思想,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学习历史知识,思考所学内容的意义,按照知识的层次性与逻辑性建构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能力将得到锻炼。其次,可以避免学生缺乏问题而学习,问题能激起学生更多的想法,丰富自己学习经历、更新知识结构。再次,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新情境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另外,学生学习重点明确,学习较轻松。
  总之,我们应当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灵活地运用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文化水平、心理发展规律、认知习惯和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在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要求写好字的人越来越多。“写字,从娃娃抓起”,小学语文承担规范学生写字的重任。本文从四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写字能力:引入故事,激发写字的兴趣;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树立写字的信心;加强写字基本功训练,提高写字的技巧;寓思维训练于写字教学之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写字能力  即便当今网络再发达,人们还是离不开用手写字。在
摘 要:人们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就是预设,但凡一件事,要想把它做好,都得有事前的精心谋划。无独有偶,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需要教师事先作出周密的筹划设计。新课改强调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所以预设与生成就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物理课堂;预设  一、引言  课堂预设是教学活动中预测与设计环节,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
摘 要: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也可以开放教学内容,引导体验等等,总之体验教学更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  关键词:体验;数学;培养;能力  一、体验学习的认识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
摘 要: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小学数学基础的学科教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作为小学教师应把塑造学生创新个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放在教学之重。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探索、去创新,去主动探究。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目次一、导言二、所有权属性之历史脉络三、所有权之私属性四、所有权之公属性五、结论一、导言所有权制度不但是《物权法》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一国现实政治经济制度在民法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读写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难题。近年来,笔者紧扣“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主导原则,在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优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以下结合教学案例,谈谈读写结合在课堂教学实际应用中的四种方法。  一、对文本留白的续写或扩写
期刊
目 次rn一、法律史和欧洲法律科学rn二、欧洲法律文化作为法律史研究议题rn三、教会法和欧洲法律史rn四、欧洲私法史rn五、欧洲宪法史和行政法史rn六、欧洲法律史的民族国家
期刊
目次一、引言二、比较法上的占有三、未来民法典中的占有概念一、引言民法典编纂工作已经启动,这是我国私法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民法典编纂不仅是在各单行法基础上
期刊
目 次rn一、一般条款rn二、时效期间及其开始rn三、时效期间的中止rn四、时效期间的重新起算rn五、时效的效力rn六、协议修改rn译者注:中国民法典编纂在即,学者们起草的建议
期刊
通过优化局域网提高其性能并延长使用期限,是事半功倍又具经济价值的事,因此受到网络工程人员的关注.本文主要从硬件系统的优化入手.论述了局域网的优化基础、优化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