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重建股骨距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5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观察组29例,观察组行重建股骨距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行切开复位 γ钉内固定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6.55%,对照组为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重建股骨距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可减少手术创伤,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提高骨折处恢复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重建股骨距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近年来,因老年人口的增加,使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致残率极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位于股骨颈下方的大小粗隆间,为关节囊外骨折,为高龄人群的常见骨折类型,因大部分老年患者伴有骨质疏松症,在全身性骨折中可占3%左右[2]。大多数股骨粗隆间骨折因行保守治疗,引发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因此,大部分患者转为积极的手术治疗。在本组研究中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重建股骨距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5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72.4±6.8)岁。行走滑到伤24例,头晕跌倒伤21例,交通事故伤13例。合并糖尿病22例,合并高血压14例,慢性支管炎8例,心脏病9例,排除标准:严重肾、肝、心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观察组2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经肢皮牵引,缓解患者痛苦,及时稳定合并症,经科室确诊,且无手术禁忌症后,作肠道准备与皮肤准备。
观察组行重建股骨距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采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外侧取10cm长切口入路。关节囊切口后,作股骨颈截骨,将股骨头取出,将大小股骨粗隆中骨折块及筋膜保留。近端髓腔中置入股骨柄试模,作大粗隆复位,行钢丝较差固定,以此作为肢体长度测量,及假体安装标志,以免造成坐骨神经损伤。小粗隆可用手指将其向下牵引,用钢丝引导器经骨皮质,将其绕股骨近端环行,作小粗隆固定,将髋臼内软组织完全清理后,进行扩髓。髓腔中将骨水泥置入后,人工股骨柄假体插入,股骨额状面作标准向前旋转12°,作前额倾角控制,随后以大粗隆作标志,判断假体的植入深度。若患者股骨颈基底完整者,可行股骨颈截骨,将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股骨颈骨折,行髓内固定方式,保留股骨距的固定,股骨距周围的缺损骨块,可用骨水泥替代,甚至能使用骨水泥建造股骨距,髋关节复位后,置入负压引流管,切口关闭。
对照组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在牵引穿上平卧, 作髋外侧切口,股骨粗隆显露后,进行复位,在大粗隆顶尖内侧作扩髓后,置入 γ主钉,使用瞄准器,转入螺纹钉,再次透视,对骨折对位、内固定情况。置入负压引流管,分层作切口闭合。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下地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手术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损伤恢复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X±s)
2.2治疗效果分析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6.55%,对照组为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n(%)]
3. 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高发于老年人群的疾病,因大多数老年人伴有骨质疏松症,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3]。以往大多行牵引治疗或其他保守治疗措施,但并发症发生率高,有学者报道显示[4],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保守治疗死亡率为36.8%,因长期卧床,很可能出现坠积性肺炎、褥疮及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使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5]。为控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死亡率,手术治疗开始逐渐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而常用PFNA、DHS固定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极易出现愈合畸形及骨折移位等症状,导致患者长期卧床,且长时间不能活动,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等几率快速升高,导致患者死亡率未得到有效控制[6]。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使重建股骨距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开始获得认可[7]。相较于其他手术,其手术方法简单,且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能早期下床活动,能在早期酌情锻炼,利于患者肢体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关节愈合,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8]。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手术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重建股骨距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案,能尽快使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汪阳,蒋林.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与AO股骨近端髓内钉-抗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5590-5591.
[2] 周晓凯,易诚青,马春辉等.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百岁老人股骨颈骨折2例报道[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2):1564-1566.
[3] Ian Harris,王簕,杨云峰等.关节置换术治疗急性关节内骨折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比较(对2007年研究的更新)[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14(8):709-719.
[4] 冯光,麦鸿飞.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157-6158.
[5] 姜言舟,张庆普,马文明等.锁定钢板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7):3777.
[6] 张继荣.全髋关节置换与单纯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7):3397-3398.
[7] 张宗光,刘萍,张玉玉等.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与空心螺钉内固定β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比较[J].山东医药,2011,51(26):88-89.
[8] 郑璞,吴昌林,韩子冀等.老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手术治疗的对比评估[J].当代医学,2011,17(21):68-69.
关键词:重建股骨距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近年来,因老年人口的增加,使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致残率极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位于股骨颈下方的大小粗隆间,为关节囊外骨折,为高龄人群的常见骨折类型,因大部分老年患者伴有骨质疏松症,在全身性骨折中可占3%左右[2]。大多数股骨粗隆间骨折因行保守治疗,引发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因此,大部分患者转为积极的手术治疗。在本组研究中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重建股骨距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5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72.4±6.8)岁。行走滑到伤24例,头晕跌倒伤21例,交通事故伤13例。合并糖尿病22例,合并高血压14例,慢性支管炎8例,心脏病9例,排除标准:严重肾、肝、心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观察组2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经肢皮牵引,缓解患者痛苦,及时稳定合并症,经科室确诊,且无手术禁忌症后,作肠道准备与皮肤准备。
观察组行重建股骨距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采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外侧取10cm长切口入路。关节囊切口后,作股骨颈截骨,将股骨头取出,将大小股骨粗隆中骨折块及筋膜保留。近端髓腔中置入股骨柄试模,作大粗隆复位,行钢丝较差固定,以此作为肢体长度测量,及假体安装标志,以免造成坐骨神经损伤。小粗隆可用手指将其向下牵引,用钢丝引导器经骨皮质,将其绕股骨近端环行,作小粗隆固定,将髋臼内软组织完全清理后,进行扩髓。髓腔中将骨水泥置入后,人工股骨柄假体插入,股骨额状面作标准向前旋转12°,作前额倾角控制,随后以大粗隆作标志,判断假体的植入深度。若患者股骨颈基底完整者,可行股骨颈截骨,将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股骨颈骨折,行髓内固定方式,保留股骨距的固定,股骨距周围的缺损骨块,可用骨水泥替代,甚至能使用骨水泥建造股骨距,髋关节复位后,置入负压引流管,切口关闭。
对照组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在牵引穿上平卧, 作髋外侧切口,股骨粗隆显露后,进行复位,在大粗隆顶尖内侧作扩髓后,置入 γ主钉,使用瞄准器,转入螺纹钉,再次透视,对骨折对位、内固定情况。置入负压引流管,分层作切口闭合。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下地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手术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损伤恢复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X±s)
2.2治疗效果分析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6.55%,对照组为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n(%)]
3. 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高发于老年人群的疾病,因大多数老年人伴有骨质疏松症,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3]。以往大多行牵引治疗或其他保守治疗措施,但并发症发生率高,有学者报道显示[4],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保守治疗死亡率为36.8%,因长期卧床,很可能出现坠积性肺炎、褥疮及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使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5]。为控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死亡率,手术治疗开始逐渐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而常用PFNA、DHS固定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极易出现愈合畸形及骨折移位等症状,导致患者长期卧床,且长时间不能活动,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等几率快速升高,导致患者死亡率未得到有效控制[6]。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使重建股骨距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开始获得认可[7]。相较于其他手术,其手术方法简单,且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能早期下床活动,能在早期酌情锻炼,利于患者肢体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关节愈合,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8]。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手术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重建股骨距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案,能尽快使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汪阳,蒋林.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与AO股骨近端髓内钉-抗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4):5590-5591.
[2] 周晓凯,易诚青,马春辉等.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百岁老人股骨颈骨折2例报道[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2):1564-1566.
[3] Ian Harris,王簕,杨云峰等.关节置换术治疗急性关节内骨折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比较(对2007年研究的更新)[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14(8):709-719.
[4] 冯光,麦鸿飞.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157-6158.
[5] 姜言舟,张庆普,马文明等.锁定钢板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7):3777.
[6] 张继荣.全髋关节置换与单纯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7):3397-3398.
[7] 张宗光,刘萍,张玉玉等.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与空心螺钉内固定β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比较[J].山东医药,2011,51(26):88-89.
[8] 郑璞,吴昌林,韩子冀等.老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手术治疗的对比评估[J].当代医学,2011,17(2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