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学生阅读的情怀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ti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文阅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课堂组织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也在这条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让学生在不同作者相同主题、同一作者不同文本、不同文本同一内容复现的形式中进行群文阅读,旨在让学生在群文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得到收获。
  一、初探
  1.不同作者相同主题的群文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组是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中有三篇是写老师的文章,我把这三篇《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第五组里的《最好的老师》,课堂作业本中的阅读材料魏巍的《我的老师》组织起来,主题是“难忘的老师”。在连续的两节课70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完成五篇文章的阅读,并书面完成老师的两个阅读任务:(1)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喜欢的理由是什么?(2)在关于老师的记忆中,相信你也储存了许多珍宝,把你最美的记忆捧出来与大家分享。
  上课过程中,老师除了开头布置阅读任务、中途巡视学生阅读情况,教室里很安静,学生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记录、答题,也可以说是两节很清冷的课。课堂教学效果呢?我们来看看学生们的答案吧。
  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最喜欢王老师,理由是他尊重每一个学生,心中没有“差生”的概念;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最喜欢怀特森老师,理由是他教导学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关于记忆中的珍宝,学生们或喜欢善良温柔、心灵手巧的赵老师,或喜欢有时严厉有时幽默却又和蔼的王老师,或喜欢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的陈老师,还有学生喜欢会讲冷笑话的孟老师。
  从学生对两个问题的回答看,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老师。他们喜欢内心具有平等精神的老师,喜欢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学生们的语言是稚嫩的,但感情是真挚的。他们用带有诗意的语言写出了记忆中的“珍宝”,那些教给他们真、善、美的老师,永远留在他们记忆的沙滩上。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和运用,只有能够举一反三,方能谈得上理解。在这样的群文阅读课上,老师没有不停地追问,没有不停地对知识条分缕析,学生怀着对老师的思念,用各自的情怀保留了一种心境,成了一个精神丰盈的独立的个体。
  2.同一作者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
  如果一开始以为群文阅读的课堂上只有静默地阅读和翻看,那想法必定有失偏颇,“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如何有效地运用课堂的35分钟时间,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们体会语文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选择和组合文章的能力,将文章进行筛选、整合,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外联系到生活。群文阅读对学生是新的挑战,对教师更是专业素养的提升。
  关于同一作者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我选了老舍的文章。在人教版的教材中编者一共选取了老舍先生的七篇文章,数目可观。包括《猫》《母鸡》《趵突泉》《草原》《林海》《北京的春节》《养花》,这些文章有写生物、写风景,更有写风俗的,既保留了语言艺术的精华,又体现了语言风格的独特,是一笔丰厚的教学资源。
  在上六年级上册《林海》一文时,我把文章进行了融合,以同样出自《内蒙风光》的《草原》入题,抓住文本中“绿色”这一意象,为学生们呈现了《风景区》《五月的青岛》《非正式的公园》《济南的冬天》等一组文字,通过反复地朗读,巧妙地把时间交给学生,感受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感受作者悦人悦己的“乐活”情怀。老舍先生对绿色的喜爱,正源于对生活的挚爱,那种随风灵动的色彩,将在六年级的学生心里留下重彩的一笔,为之后学习中,对老舍文章主旨的把握,埋下伏笔,多一份笃定。我想,理解作者最好的方法,不过就是让学生在更多的文字对比中感知和升腾。
  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中指出,小学里的正当的文学教育,其中的一个作用是:唤起儿童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老舍语言的通俗易懂与幽默风趣把文学和儿童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老舍语言的诗性之美就可以唤醒儿童对文学新的兴趣和趣味。
  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老舍的文章当作一颗颗珍珠零散地教学,尝试从“单篇的精读”走向“群文阅读”,需要的就是老师下功夫地发掘和串联。这样,老舍文章便成了一条光彩熠熠的项链,成为儿童感受生活、认识母语文字之美的开始。
  3.不同文本同一内容复现式群文阅读
  六年级上册有一篇文学大儒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同为人母,初读之,已顿生感怀,再入文本,不觉泪眼婆娑,学生又有怎样的阅读体会呢?他们会如何感悟和表达?是想说说不出来的伤感,还是不知从何说起的忧戚?群文,给予了我方向。
  教学之初,我用心阅读了季老先生的《留德十年》,从中体会心有梦想的作者留德的缘起,追梦途中历经的孤独、战争和思念,《怀念母亲》正是其中的一个篇章,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恰好在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中也充分地流露了出来。“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的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这简简单单却充满情感的内心独白,让六年级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思母之切”也学会了情感的表达。一个平时淘气好动的男生不能自已地说:“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就只要在母亲的身边就好。”我至今仍然记得那堂课,在石进《一个人的时光》轻音乐的萦绕中,学生们读懂了母爱,读懂了一个游子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挂念和愧疚。不同文本中的情感复现,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精神内涵,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说“一个母爱缺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报终天之恨。”这其中深切的自责和悔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用爱的方式进行心灵的触碰。
  二、收获
  从课内的单元整合,以增加阅读的整体性,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率,到一篇带多篇,确定核心主题的“主题阅读教学”。再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走向更宽广的作者的内心、阅读世界的整本书阅读,这条路我们在旖旎中前行,沿途都是学生们学有所得的笑靥。想到朱永新教授的那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人民族的阅读水平。”我想群文阅读也因此彰显了它的魅力和意义。   1.从单篇走向整本书阅读
  群文阅读就好比是一个能量巨大的磁场,它吸引着学生们踮起脚尖伸长脖颈,满是好奇心地想去作文的世界里一探究竟,比如上完《怀念母亲》,学生们被季老先生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所吸引,一个劲地问我:“老师,季老先生这么想念母亲,为何还要远走他乡?”“他在求学的时候,还有没有其他怀念母亲的文字?”当然,最好的答案在书籍里!我顺势把书放在讲台上,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地前来借阅了。
  在这期间,他们经历的不是一个“被告知”“被接受”的过程,而是一次主动参与、寻求、探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增强。在兴趣的带动下,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最终得到心灵的张扬,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这必定促使更多的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得更顺更远。长此以往,也就不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从自我感悟走向群体性分享。
  在班级中尝试过群文教学的老师,一定会发现,班上的孩子慢慢地会更愿意把自我的感悟向同伴去倾诉和分享。他们不再拘泥于自己狭小的空间、狭隘的品读,而是在书籍中寻求自己或者同伴的影子,随着书页的增加,学会体会他人的心智变化,自我的精神成长,读懂他人也更了解自己。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我,在书中发现自我,或检查自我。”
  在这种阅读期盼的带动下,班级的读书会也得以更生动地开展,想起之前《城南旧事》的读书交流会,班中涌现了多少个小英子啊,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围绕着“秀贞疯不疯?”“宋妈爱不爱栓子和小丫头?”“藏在茅草堆里的青年是不是坏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会惊讶于学生们读书的细致,那些细枝末节的线索全部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并透过英子的双眸,读懂了宽容,读懂了母爱,读懂了人性,读懂了善恶之间内心的挣扎,读懂了万事万物矛盾的存在!在群体的分享中,学会的是平时生活所不能教给他们的道理,或者说是平时生活中他们没有留意和察觉到的真谛。在群体的分享中,他们的思想更深邃,目光更长远,书香气更浓。
  3.从单一积累走向多元化创作
  教学久了,就会发现从来没有单独的读,也从来没有单独的写,写作往往是在阅读积累和言语表达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在群文的指引下,班级学生的写作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林海》一课的数学中,我出示了不同篇目中关于绿的描写片段。比如《五月的青岛》中“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短句的运用使得绿色富有跳跃的节奏感和语言的音韵美;“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鱼帆的外边去。”排比的句式又让学生们看到了绿色的延展和空间的放大。《风景区》中“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画面的切换,给了人无限的绿意和身临其境的感觉。《草原》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比喻的方式,展现了水墨山水画一般灵动的色彩……在多篇阅读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练笔的环节,写一写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抹色彩。跟以往单一的课堂小练笔不同,学生们学会了借鉴和积累,笔下的色彩更丰富,更有层次感。我不禁想,群文阅读单单只是丰富了他们的文字吗?这何尝不是在丰盈着他们的人生?
  三、思考
  1.群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是确定教学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能否有效地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样根据适合的议题萃取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否则,群文阅读就会“群龙无首”。怎样选取文本,多个文本怎样组合在一起呢?我觉得首先要遵循“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原则,要求教师千方百计寻找课堂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点,有效搭建学生生活与文本沟通的平台,把群文阅读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其次,选取群文要有线索及议题,就像“珍珠项链”那根丝绳,那根丝绳可以各式各样。基于教材的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本身就有议题。而基于自我建构的群文阅读教学,则需要教师多角度确定议题,从而围绕议题精选文章。
  (1)从文章内容角度定议题。如把五年级上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鞋匠的儿子》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可以“读了课文,你的感悟和启示是什么?”为主要议题。以第一篇教学带后两篇,这样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2)从人文内涵角度定议题。例:以成长教育为议题,如“名人成长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阅读;以爱的教育为议题,如“人与动物”“师生之情”群文阅读等。
  (3)从表达方式角度定议题。如:将《落花生》《白杨》《桃花心木》等文章组合进行群文阅读,以“借物喻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要议题。
  在“议题”的确定上,应尽可能开放,涉及的面广一些,大一些,并且“议题”最好不出现倾向性的观点指向,这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都有话可说,给以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
  2.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指向”是建构写作素养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和谐统一的两个方面,如果说阅读是一种手段,那么写作就是目的。群文阅读只是写作能力中的一个因素,一个从多篇文章中学习和发现的因素,是一种手段和过程,提高写作水平才是目的和归宿。
  (1)群文阅读教学中要渗透篇章构思。群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学习写作知识,要进入到实际写作的篇章构思,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段”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几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我们可以怎样构思,怎样行文。
  (2)群文阅读教学中要考虑学生写作实情。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了解学生阅读理解上的学情,同时也应该考虑他们写作实践中相关问题的状况,即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写作问题。这样,在确定群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时候,才会切中语文教学之根本。
  (3)群文阅读教学中要做到“点面结合”。
  群文阅读中的写作知识传授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在每一组阅读材料中要确定切合学生的“点”,重点剖析“点”,兼顾全篇及多个文本统筹规划。从整体层面,尤其是从写作素养建构的层面,思考、细化语文之写作教学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建构写作素养。
  3.有效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必须拓展教学时空
  群文阅读教学所呈现的文本多,同时又倡导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发表观点。阅读文本、交流讨论、自我反思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教学时间,如果仅用35分钟的时间显然是不合适的。我觉得宜推行60~70分钟的大课,同时进行课外阅读延伸。这样才能让学生更自主、更愉悦地阅读、理解、质疑、发现,从而达到提升其阅读、写作能力的效果。
  综上所述,饶有趣味的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多篇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为他们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我想群文阅读的价值绝不只是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教学的主动思考和理念的自动更新,相信这种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会带给学生们真实的惊喜,让学生成为有阅读情怀的鲜活个体!
其他文献
《品德与生活》教材是品德课程的重要载体,是课标的具体呈现形式,是师生开展学习活动所凭借的重要范例和资源。但是,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品德教材还处于发展中。为了更好地灵活运用教材,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教材。下面笔者就以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与反思,提出如下诸种“亮点”与“不足”。  一、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亮点  现行的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教科书在全国试行的十
《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五下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大堤抢险”“铮铮铁汉”“勇救群众”三个场景,刻画了人民子弟兵的群体和个体形象,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教者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以问题“你从文中哪些语句读出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统领全文,让学生深入文本,细读体会。交流时学生的回答重点集中在“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
【关键词】备学 互学 问学 研学 展学  柯普兰所著的《儿童怎样学数学》有一大特点,即它是“从儿童怎样学,而不是从教师怎样教”的角度来阐述儿童逐步把握数学概念的過程,他深刻把握了皮亚杰理论的精髓。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导,这是课改的一大趋势。同时,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自主发展”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引
【摘要】如何建構情智交融的小学英语课堂?一、创设合理情境——在和谐氛围中启动情智课堂,二、玩学用三结合——在深度学习中生成情智课堂,三、变革评价手段——在多元评价中发展情智课堂。  【关键词】以情启智情智交融英语课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孔子曾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所以,教学过程应该充满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这就呼唤我们的教育从“知识
【摘要】本文由提问1 1=□转变为2=□ □激起学生多样的回答,引发了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开放的思考。笔者认为,数学课堂的教学应尝试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多元路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开放课堂教师需在课前明确开放的基础、创设开放的情境、设计开放的任务;在课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阔学生的思路、敞开交流的平台并及时回收资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敞开课堂,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可能。
教师的工作虽然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但其中有规律可循而且也会发生改变,让人有新鲜感和工作的动力。我们常说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新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不是就停留在执教能力和研究能力上呢?这是我们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研究能力和引领能力,即能上课——会做,能表达——会说,能研究——会写,能引领——会策划。  一、实践能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以下简称《小学语文教与学》),荟萃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为了帮助大家把握前沿研究动态,了解一年中的重要实践探索成果,本文在对2015年《小学语文教与学》所转载文章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原发期刊的转载排名情况、文章内容及作者分布情况,主要回顾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热点和重点问题取得的成果
摘要:低年级学生对图形的概念还是建立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点,积累感性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图形的变换,提升理性思考;通过想象勾连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关系,发展思维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關键词:观察 变换 想象 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
【摘要】教学《清平乐 村居》一课时,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尝试加入现代元素,通过聊农家乐引出诗词村居,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通过看图趣说解释词中字义感受语文课的有趣好玩,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知;巧用流行歌曲诠释翁媪情感,使得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后教师适时引用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古诗词 农家乐 看图趣说 流行歌曲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