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是学生接触世界与社会的途径之一,在语文课堂上带领学生们接触经典对于学生们的心灵是一种震撼与冲击,进而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与认识世界。基于潘庆玉老师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实践,来分析演说词的教法,以及如何让学生们走进经典的作品并产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经典作品;朗读;课堂建构
一、背景分析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一篇演说词,雨果在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讲。1878年的法国,拿破仑三世王朝已经推翻,建立了共和政府。作者也早已结束了19年的流亡生活,但是,德国对法的战争没有停息,因为政治派别纷争激烈,尤其对巴黎公社社员的杀戮,到处弥漫着血腥,“野蛮还在,刀剑猖狂”。作者本人代表左派,同情巴黎公社,不断受到排挤。于是,雨果这位从伏尔泰思想汲取力量的人道主义斗士,发表了这篇富有战斗激情的演说。
二、课堂实施
这是一篇篇幅不短的演说词,潘老师首先请学生们进行分段并概括大意,这是学生对文章的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是已经将段落分好了的,学生分组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段意是以填空的形式进行的,老师出示关键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完善填空:
第一部分(第1段)——高度概括__总体评价__。
第二部分(2—9段)——具体回顾__历史状况,讲述伏尔泰__。
第三部分(10—12段)——对伏尔泰的__进行阐述和赞扬。
第四部分(13—14段)——高度评价伏尔泰对__的影响,号召__。
在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之后,潘老师又带领学生们对文章中的典型例句进行分析讲解。
在讲解完一系列的典型例句之后,潘老师请学生们用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来简单概括从文中读到的伏尔泰是什么样的形象。学生们的回答各种各样,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伟大”,有的学生说“睿智”,有的学生说“是一颗巨星”……学生们轮流回答完了之后,潘老师由学生们对伏尔泰的评价引出了历史对于伏尔泰的评价:
“欧洲的良心”,“法兰西思想之王”,“启蒙运动的剑客”。
因为这是一篇演讲词,所以让学生们感受演讲的气势与氛围是重要的,潘老师恰到好处地播放了一段演讲音频(文章的2到8自然段)。在听完音频中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潘老师让学生们试着用音频中的朗读语气来尝试着读第9段,让学生们用声音来表达内心对伏尔泰的敬仰之情。文章的第9自然段中有关于克拉斯的典故,老师播放了一段相关的视频,看完视频后老师请学生们思考:
“当时的警察、法律等司法部门是如何对待人民的,天主教会是怎样对待人民的”,“你如果是卡拉斯,你会是怎样的处境,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学生们思考完这一系列的问题之后不仅是了解了关于卡拉斯的背后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了解了更多的社会背景,用视频的形式更能够产生一种直观的效果,更容易打动学生,产生视觉和思想上的震撼。潘老师引入的视频资料不是孤立的,而是很巧妙地将视频资料与文章相联系,在谈完了关于视频中的感受之后,老师紧接着又让学生们读文章的2到7自然段,回答“人民是什么”、“宗教是什么”、“司法是什么”、“社会是什么样的”、“法官是什么样”、“神职人员又是怎样的”?这样连续的一系列问题是使学生们对文章的一个深入挖掘的过程,让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将处于和平时代的学生们以这样的方式带入到当时那个黑暗无道的社会环境中,身临其境地进行感受,为学生们更好地进入文章并理解文章内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潘老师又补充以“启”和“蒙”字的板书,边写边讲,以说文解字的方式来加深学生们的记忆,并补充以课外文字,丰富学生们的见闻,使得伟人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最后,潘老师以填空的形式请学生们向伟人致敬:
“伏尔泰是一位_;他就像_,_。雨果的这篇演说词充满了战斗激情,像_,_;像_,_;像_,_。”这样的填空并不是没有铺垫的,而是在此之前有图片的提示与启发,学生们填起来不至于没有方向。最后的填空环节是在潘老师的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们对文章的一个总结和升华的过程,将课堂上升到理性思考和极其凝练的高度。
三、课堂分析
演说词作为经典性的读物,正如潘老师所说的,“文章不只是用来读的,更是让我们来致敬的”,任何经典的文章都是对学生们心灵的一次洗礼的过程。潘老师的这堂经典课的讲解便是对学生们心灵的一次洗礼和震撼。
1、读出气势,体验情感
本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们接触经典,感受演讲词语言的特点,所以潘老师在课堂开始便挑出句子让学生们来读,说修辞,体验情感,初步感受语言的魅力,整篇文章的学习都是以读来带动的,将文章中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包括分析视频中的社会状况。从这里我看到了潘老师的备课过程中强调课堂建构的一种内在关联,将视频与文本关联起来,以一种新的方式让学生们来学习和了解文章的背景,而非单一的文字简介,学生们看视频的同时也是学生们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和提炼的过程,这也是对学生们思维和学习能力训练的一个过程。
2、创意板书,凸显文化底蕴
板书的创意更是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古老文化,潘老师通过板书篆体的“启蒙”二字并进行精彩的分解与解析,通过具体的形象化认知将汉字“启蒙”讲活了,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对这两个字的含义和力量有了一个新的认知。知识的讲解在于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学生们接触新知识,这种充满文化底蕴和艺术性的教学过程是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上喜闻乐见却又缺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知识性的堆积,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人文基础上的共鸣,这样才是对经典对历史的尊重和保护。
3、形式与内容的有机融合
内容和形式进行有机融合才是好的课堂建构。潘老师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填空写,这个设计是帮助学生们将在课堂上读出来的伏尔泰具体化为笔下的比喻,从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一种融合,将感性的品读转化成了学生们带温度的文字,这不仅是对文章的一个高度概括,用自己的文字来进行表达也是对学生们文笔的一种训练。这种文字的训练也是对一堂课的总结和提升,相信在完成了课堂铺垫的同时学生们已经进入了情境之中,有了自己的感触和想法,这时候恰当地给学生们表达思想的机会是对学生很好的释放和发展。在形式上引领学生,在内容上提升学生。
4、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清晰的设计思路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进行高效课堂的前提。潘老师的整堂课下来设计思路明晰,从整体感知开始,渐渐进入到语言细节的欣赏与体悟,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们理解的过程,然后通过一段视频将背景形象地进行展示,一段音频感悟演讲的那种情感与力量,这是帮助学生们形成情感体验很好的一个途径。在这样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能力和情感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5、小细节,大力量
潘老师这节课在细节处理上比较吸引我的是,在播放完老师补充的背景视频后,老师问学生们有关视频中的感受,依次回答问题,然后又转入到文章中,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有关的描述,再次回答相同的问题。这样就将引入的视频与文章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在了解课外背景知识的同时,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达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将引入的学习资源与文本巧妙地结合,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样能够避免出现文本与材料分離的现象,彰显补充材料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经典作品;朗读;课堂建构
一、背景分析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一篇演说词,雨果在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讲。1878年的法国,拿破仑三世王朝已经推翻,建立了共和政府。作者也早已结束了19年的流亡生活,但是,德国对法的战争没有停息,因为政治派别纷争激烈,尤其对巴黎公社社员的杀戮,到处弥漫着血腥,“野蛮还在,刀剑猖狂”。作者本人代表左派,同情巴黎公社,不断受到排挤。于是,雨果这位从伏尔泰思想汲取力量的人道主义斗士,发表了这篇富有战斗激情的演说。
二、课堂实施
这是一篇篇幅不短的演说词,潘老师首先请学生们进行分段并概括大意,这是学生对文章的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是已经将段落分好了的,学生分组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段意是以填空的形式进行的,老师出示关键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完善填空:
第一部分(第1段)——高度概括__总体评价__。
第二部分(2—9段)——具体回顾__历史状况,讲述伏尔泰__。
第三部分(10—12段)——对伏尔泰的__进行阐述和赞扬。
第四部分(13—14段)——高度评价伏尔泰对__的影响,号召__。
在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之后,潘老师又带领学生们对文章中的典型例句进行分析讲解。
在讲解完一系列的典型例句之后,潘老师请学生们用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来简单概括从文中读到的伏尔泰是什么样的形象。学生们的回答各种各样,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伟大”,有的学生说“睿智”,有的学生说“是一颗巨星”……学生们轮流回答完了之后,潘老师由学生们对伏尔泰的评价引出了历史对于伏尔泰的评价:
“欧洲的良心”,“法兰西思想之王”,“启蒙运动的剑客”。
因为这是一篇演讲词,所以让学生们感受演讲的气势与氛围是重要的,潘老师恰到好处地播放了一段演讲音频(文章的2到8自然段)。在听完音频中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潘老师让学生们试着用音频中的朗读语气来尝试着读第9段,让学生们用声音来表达内心对伏尔泰的敬仰之情。文章的第9自然段中有关于克拉斯的典故,老师播放了一段相关的视频,看完视频后老师请学生们思考:
“当时的警察、法律等司法部门是如何对待人民的,天主教会是怎样对待人民的”,“你如果是卡拉斯,你会是怎样的处境,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学生们思考完这一系列的问题之后不仅是了解了关于卡拉斯的背后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了解了更多的社会背景,用视频的形式更能够产生一种直观的效果,更容易打动学生,产生视觉和思想上的震撼。潘老师引入的视频资料不是孤立的,而是很巧妙地将视频资料与文章相联系,在谈完了关于视频中的感受之后,老师紧接着又让学生们读文章的2到7自然段,回答“人民是什么”、“宗教是什么”、“司法是什么”、“社会是什么样的”、“法官是什么样”、“神职人员又是怎样的”?这样连续的一系列问题是使学生们对文章的一个深入挖掘的过程,让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将处于和平时代的学生们以这样的方式带入到当时那个黑暗无道的社会环境中,身临其境地进行感受,为学生们更好地进入文章并理解文章内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潘老师又补充以“启”和“蒙”字的板书,边写边讲,以说文解字的方式来加深学生们的记忆,并补充以课外文字,丰富学生们的见闻,使得伟人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最后,潘老师以填空的形式请学生们向伟人致敬:
“伏尔泰是一位_;他就像_,_。雨果的这篇演说词充满了战斗激情,像_,_;像_,_;像_,_。”这样的填空并不是没有铺垫的,而是在此之前有图片的提示与启发,学生们填起来不至于没有方向。最后的填空环节是在潘老师的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们对文章的一个总结和升华的过程,将课堂上升到理性思考和极其凝练的高度。
三、课堂分析
演说词作为经典性的读物,正如潘老师所说的,“文章不只是用来读的,更是让我们来致敬的”,任何经典的文章都是对学生们心灵的一次洗礼的过程。潘老师的这堂经典课的讲解便是对学生们心灵的一次洗礼和震撼。
1、读出气势,体验情感
本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们接触经典,感受演讲词语言的特点,所以潘老师在课堂开始便挑出句子让学生们来读,说修辞,体验情感,初步感受语言的魅力,整篇文章的学习都是以读来带动的,将文章中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包括分析视频中的社会状况。从这里我看到了潘老师的备课过程中强调课堂建构的一种内在关联,将视频与文本关联起来,以一种新的方式让学生们来学习和了解文章的背景,而非单一的文字简介,学生们看视频的同时也是学生们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和提炼的过程,这也是对学生们思维和学习能力训练的一个过程。
2、创意板书,凸显文化底蕴
板书的创意更是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古老文化,潘老师通过板书篆体的“启蒙”二字并进行精彩的分解与解析,通过具体的形象化认知将汉字“启蒙”讲活了,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对这两个字的含义和力量有了一个新的认知。知识的讲解在于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学生们接触新知识,这种充满文化底蕴和艺术性的教学过程是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上喜闻乐见却又缺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知识性的堆积,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人文基础上的共鸣,这样才是对经典对历史的尊重和保护。
3、形式与内容的有机融合
内容和形式进行有机融合才是好的课堂建构。潘老师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填空写,这个设计是帮助学生们将在课堂上读出来的伏尔泰具体化为笔下的比喻,从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一种融合,将感性的品读转化成了学生们带温度的文字,这不仅是对文章的一个高度概括,用自己的文字来进行表达也是对学生们文笔的一种训练。这种文字的训练也是对一堂课的总结和提升,相信在完成了课堂铺垫的同时学生们已经进入了情境之中,有了自己的感触和想法,这时候恰当地给学生们表达思想的机会是对学生很好的释放和发展。在形式上引领学生,在内容上提升学生。
4、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清晰的设计思路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进行高效课堂的前提。潘老师的整堂课下来设计思路明晰,从整体感知开始,渐渐进入到语言细节的欣赏与体悟,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们理解的过程,然后通过一段视频将背景形象地进行展示,一段音频感悟演讲的那种情感与力量,这是帮助学生们形成情感体验很好的一个途径。在这样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能力和情感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5、小细节,大力量
潘老师这节课在细节处理上比较吸引我的是,在播放完老师补充的背景视频后,老师问学生们有关视频中的感受,依次回答问题,然后又转入到文章中,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有关的描述,再次回答相同的问题。这样就将引入的视频与文章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在了解课外背景知识的同时,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达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将引入的学习资源与文本巧妙地结合,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样能够避免出现文本与材料分離的现象,彰显补充材料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