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体制改革,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知行合一”教学思想的引导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健全小学生的认知架构,培养小学生形成自主性的学习意识成为了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环节。以学生素质建设为导向,培养小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促进小学生“知行合一”是优化小学生基础素质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文就结合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育人思想就基础教育框架内如何培养小学的核心素养展开详细探讨,并提出具体的研究策略,望广大读者借鉴。
【关键词】:知行合一;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模式;问题研究
一、陶行知“知行合一”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行为决策机制和认识架构的优化,当学生的主体认识模式能够与自身的行为意识相匹配时,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依然有着现实意义。知行合一既可以看做是学习者应该达到的学习标准,也可以看做是教育者应该做到的教育标准。它不仅强调言行一致,行为认知与理论素养要相互统一,更深刻指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要紧密联系,用知识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收获正确的理论认识。如果单纯从教育学角度来看,“知行合一”强调的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行为主体是老师,老师应有的职能是教授学生做人,向学生传递知识,解答学生的学习疑惑。那么在“知行合一”的教育标准下,老师所要发挥的职能便是“教学合一”。这就要求老师要将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要将二者融汇一体,要突出教育的引导性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能够让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迎合学生的预期发展期望,关注学生的个体认知模式,根据学生行为决策机制的不同来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二、“知行合一”的价值认知意义
“知行合一”价值理念作为一种源于生命个体价值、意识习惯、认知模式而形成的思维引导方法,对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三观意识有着重要影响,决定着个体的意志和心理水平。因此老师要以加强学生的素质引导,通过强化学生的行为认知架构在内部建立以学生个体意志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构建主义认为,学生个体意志的培养是促进个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成型的根本动力。而意识形态的成型往往与思想教育有关,所谓“思想意识决定态度命运就是如此”。思想意识作为一种主观意愿、主观判断标准很难形成统一性的认识,只有才采用“知行合一”引导方法对学生个体意识进行强化,健全其价值认知架构,才能促进学生转变思维态势。
三、“知行合一”教学理念下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外部培养途径
1.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做到“知行合一”
在知行合一教学理念框架下,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能促进其形成个体认识逻辑,能够学会交流和沟通,更能促进其形成感官思维,能够在生活和生活中形成人文情感和人文意识。小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其学习,提升其认知意识一直都是困扰教育者的难题。伴随着素质教学理念的提出,将“知行合一教学思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取得良好成效。这就要求作为老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突出课堂教学的引导性,能够立足实践统一言行,通过强化自身管理让自己做到“知行合一”,给学生树立榜样1。同时“知行合一”就是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要相互统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促进学生主体认知结构完善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组织架构,以此来突出课堂教学的人文精神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学习认知模式。
2.建立素质教育引导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状态、价值差异建立素质教育引导机制。素质引导是现代个体教育实施的最佳途径,基于个体学习路径的选择进行思想引导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其思想架构有著积极意义。在素质教育时代中,基础教育体制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思想引导作为学生素质优化的最佳途。学校管理层要充分重视先进思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健全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素质教育引导机制来深化学生的素质建设2。
3.坚持思想创新 创新教学模式
在小学生教育中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促进小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还要坚持思想创新,以创新性的方法和理念为引导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改革已成为了热门话题,无论是政治体制、经济体系、教育体制、文化体系都需要以改革为导向,调节内部不适应的生产力关系来优化发展效率。学校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也是如此。在思想创新和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领导层要坚持思想创新的观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素质、表现能力改革自己内部的组织架构,一方面要调整管理体制与素质教育机制之间的不协调部分,优化二者在行为模式上的结构组成3。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层要以提升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为根本,改革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和教育方式,要将二者的精粹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打造新的教育管理模式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以此来优化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引导各个部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学校内部良好的人文氛围。
四、“知行合一”教学理念下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培养途径
1.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促进小学生“知行合一”,形成核心素养,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价值认知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展开学习,老师不能再居于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否则会影响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扩展,长此以往,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分析相应的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能提高集体合作的学习效率。
2.以创新为导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促进小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还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其年龄偏小,思想比较活跃,他们对教材、对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是正常的,应予以保护,不能扼杀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更不能要求他们循规蹈矩,迷信权威,迷信老师,让学生一点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没有。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自己的思想创新,要尊重学生思想的权利,要给予学生想象的权利和空间,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想创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让他们的心灵获得释放,让他们能够与老师做朋友,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在“知行合一”教学理念影响下,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就要结合学生认知思维的不同,优化外部环境,通过建立素质教育引导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来塑造校园人文氛围,进而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创新为导向,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长林,孙海生,陈国华.核心素养的结构和社会文化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05).
[2]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转化成为领域/科目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05).
[3]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 2016(06).
【关键词】:知行合一;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模式;问题研究
一、陶行知“知行合一”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行为决策机制和认识架构的优化,当学生的主体认识模式能够与自身的行为意识相匹配时,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依然有着现实意义。知行合一既可以看做是学习者应该达到的学习标准,也可以看做是教育者应该做到的教育标准。它不仅强调言行一致,行为认知与理论素养要相互统一,更深刻指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要紧密联系,用知识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收获正确的理论认识。如果单纯从教育学角度来看,“知行合一”强调的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行为主体是老师,老师应有的职能是教授学生做人,向学生传递知识,解答学生的学习疑惑。那么在“知行合一”的教育标准下,老师所要发挥的职能便是“教学合一”。这就要求老师要将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要将二者融汇一体,要突出教育的引导性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能够让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迎合学生的预期发展期望,关注学生的个体认知模式,根据学生行为决策机制的不同来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二、“知行合一”的价值认知意义
“知行合一”价值理念作为一种源于生命个体价值、意识习惯、认知模式而形成的思维引导方法,对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三观意识有着重要影响,决定着个体的意志和心理水平。因此老师要以加强学生的素质引导,通过强化学生的行为认知架构在内部建立以学生个体意志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构建主义认为,学生个体意志的培养是促进个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成型的根本动力。而意识形态的成型往往与思想教育有关,所谓“思想意识决定态度命运就是如此”。思想意识作为一种主观意愿、主观判断标准很难形成统一性的认识,只有才采用“知行合一”引导方法对学生个体意识进行强化,健全其价值认知架构,才能促进学生转变思维态势。
三、“知行合一”教学理念下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外部培养途径
1.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做到“知行合一”
在知行合一教学理念框架下,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能促进其形成个体认识逻辑,能够学会交流和沟通,更能促进其形成感官思维,能够在生活和生活中形成人文情感和人文意识。小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其学习,提升其认知意识一直都是困扰教育者的难题。伴随着素质教学理念的提出,将“知行合一教学思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取得良好成效。这就要求作为老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突出课堂教学的引导性,能够立足实践统一言行,通过强化自身管理让自己做到“知行合一”,给学生树立榜样1。同时“知行合一”就是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要相互统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促进学生主体认知结构完善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组织架构,以此来突出课堂教学的人文精神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学习认知模式。
2.建立素质教育引导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状态、价值差异建立素质教育引导机制。素质引导是现代个体教育实施的最佳途径,基于个体学习路径的选择进行思想引导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其思想架构有著积极意义。在素质教育时代中,基础教育体制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思想引导作为学生素质优化的最佳途。学校管理层要充分重视先进思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健全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素质教育引导机制来深化学生的素质建设2。
3.坚持思想创新 创新教学模式
在小学生教育中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促进小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还要坚持思想创新,以创新性的方法和理念为引导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改革已成为了热门话题,无论是政治体制、经济体系、教育体制、文化体系都需要以改革为导向,调节内部不适应的生产力关系来优化发展效率。学校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也是如此。在思想创新和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领导层要坚持思想创新的观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素质、表现能力改革自己内部的组织架构,一方面要调整管理体制与素质教育机制之间的不协调部分,优化二者在行为模式上的结构组成3。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层要以提升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为根本,改革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和教育方式,要将二者的精粹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打造新的教育管理模式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以此来优化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引导各个部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学校内部良好的人文氛围。
四、“知行合一”教学理念下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培养途径
1.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促进小学生“知行合一”,形成核心素养,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价值认知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展开学习,老师不能再居于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否则会影响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扩展,长此以往,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分析相应的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能提高集体合作的学习效率。
2.以创新为导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促进小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还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其年龄偏小,思想比较活跃,他们对教材、对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是正常的,应予以保护,不能扼杀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更不能要求他们循规蹈矩,迷信权威,迷信老师,让学生一点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没有。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自己的思想创新,要尊重学生思想的权利,要给予学生想象的权利和空间,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想创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让他们的心灵获得释放,让他们能够与老师做朋友,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在“知行合一”教学理念影响下,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就要结合学生认知思维的不同,优化外部环境,通过建立素质教育引导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来塑造校园人文氛围,进而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创新为导向,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长林,孙海生,陈国华.核心素养的结构和社会文化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05).
[2]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转化成为领域/科目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05).
[3]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