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版电视剧《家》的叙事趣味性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编自巴金同名小说的新版电视剧《家》,较之以往的六次影视改编,在叙事结构上有新的突破,既不是一味照搬原著,也不是脱离原著进行创新,而是通过对频率、悬念、冲突的适当调度,获得极大的叙事趣味。本文重点从叙事情节的跳跃性入手,分析电视剧是如何通过结构转化达到趣味性的目的的。
  关键词:趣味性;频率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16-02
  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小说《家》,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喜欢的作品,这部小说历来被定位为反封建性质的现实主义巨著,学界对其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同时,备受影视界青睐。《家》问世之后,曾先后七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而登上荧屏,相比之下,二○○七年,第七次改编的电视剧《家》作为一九八六年版之后二十年新出的影视文本,作为当代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有其独特的亮点,无论是情感的渲染还是结构的调整,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具有很高的价值。
  第六代导演中的翘楚人物贾樟柯先生曾对真正有价值的影片的评判标准提出过很有见地的看法:一是要提供关照生活的新的视点;二是要在形式方面给电影带来新的可能。[1]总的说来,就是两方面的问题,前者是内容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讲什么的问题,后者是技巧方面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讲的问题。叙事作品的意义不仅存在于所叙之事中,也存在于叙事方式中。在影视研究中,叙事的问题不可回避,它是影视生产的主要模式,通过叙事来产生意义,因此也是不可或缺的。让·米特里认为:“一部影片是一个以故事的形式自我组织起来的世界”,“小说是在一个世界上自我组织起来的故事”。[2]这样将小说和影视区别开来,文学家可以采用非叙事模式,但影视必须采用叙事的形式生成意义。媒介的不同,决定了影视不能与小说采用同样的叙事结构,这样,在改编过程中,就需要作一定的调整和改变,那么,新版电视剧《家》是如何调整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结构来适应影视叙事,这种结构转化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本文将重点从叙事情节的跳跃性和悬念、冲突两方面论述此问题。
  电视剧艺术是视觉的艺术,但是这一视觉艺术不同于传统的视觉艺术,它不是静态的艺术,而是动态的艺术,以声音和画面的运动性为其最基本的存在特征,展示流动的时间和不断扩展的空间,表现时空运动性。尽管电视能够以每秒二十五帧画面的速度实现画面的快速、连续更替,但对于电视剧这种由故事情节构成的电视形态来说,大众的接受心理要求不同情节之间也能够实现快速切换,以满足他们喜新好奇的认知心理。“根据现代动力心理学的研究,常人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一件事,专心致志地介入其中的最长单位时间是十一秒,超过这个时间就需要主体采取强制措施。这种强制对篇幅较短的作品自然不成问题,但在阅读篇幅较长的作品时则是个障碍,因为过多的强制会使心理产生疲劳”[3]叙事作品承担着满足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和认识自己的生存状态的任务,通常需要一定的篇幅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和审美需求。
  “日新而不腻,频见则不美。”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也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者也,天下失去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至于填词一道,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非特前人所作,于今为旧,即出我一人之手,今之视昨,亦有间焉,昨已见而今未见也。知未见之为新,即知已见之谓旧矣。”[4]李渔关于文章的这一论述在电视剧中同样适用。在电视剧中,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情节画面结束之后再展现下一个情节画面,而是几个情节画面同时交叉出现,呈现为:A—B—A—B或A—B—C—A—C—B的模式。这种交替出现的方式不断提供新的信息,调动观众新的视觉感受,提供新的视觉快感,缓解了一直注意同一情节、人物带来的审美疲劳。
  一、情节跳跃,调动感官
  新版电视剧《家》总共二十一集,每集都不是单一的叙述一件事情,叙述完一件再接着叙述下一件,而是交叉叙述同时发生的几件事情。电视剧第九集以正月耍龙灯这一事件为线索,无论是情节场景还是剧中人物都是交替出现的。先是由觉民到张家请琴和梅到高家看龙灯,地点在张家,接着没有交代三人到高家,而是展现高家等龙灯的场面,地点马上切换到了高家,高家仆人出去拉龙,这才又上演三人去高家路上发生的事情,梅芬脚扭伤,打算独自回张家,正好遇到觉新,觉新送她回张家,此时,又是戛然而止,没有讲述两人回到张家发生的事情,而是吊起观众的胃口,画面马上又转换到高家,展现高家耍龙灯的热闹场面,高家耍龙灯的场景稍作展示之后,继续切回到张家,这时才讲述觉新和梅芬两人在张家发生的事情。诉说分别多年发生的辛酸往事,两人紧紧相拥在一起,紧接着是长久的无声的画面,但就是在这无声的画面中,还要穿插高家舞龙灯的热闹场景,然后再淡出张家的这一場景,觉新离开,地点变换至高家,展现觉新晚归发生的事情。晚上耍龙灯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并不是交代完一件再交代一件,而是同时叙述,交替出现,呈现为下列表现方式:
  张家[1]—高家[1]—路上—高家[2]—张家[2]—高家[3]—张家[3]—高家[4]—张家[4]—高家
  原著中耍龙灯这一幕,主要集中在第十八章,地点始终在高家,场景也只有耍龙灯和龙灯结束后的两部分:
  高家————————
  可见,电视剧中情节的交叉设置比原著更加丰富,更加曲折。除了场景,除了场景,人物的出场也采用这样的模式,而不是集中专述某个人物。耍龙灯时段,集中刻画人物觉新和梅芬,当龙灯结束,焦点落在觉慧和克定身上,两人因意见不同而生分歧,接着是觉新晚归,出场人物成为觉新和瑞珏,展露觉新的内心挣扎和瑞珏的贤惠,这对夫妇的情感稍作描绘,马上又转向觉慧和鸣凤的爱情,正当观众为他们的爱情感到轻松愉悦之时,出现了大太太周氏严肃的面孔,教训鸣凤的不懂规矩,对他们的爱情横加阻拦,这样,剧中人物出场呈现为下列模式:
  觉新与梅芬—克定与觉慧—觉慧与觉民、琴、淑华—觉新与瑞珏—觉慧与鸣凤—周氏与鸣凤   原著只单独设定耍龙灯一幕,没有触及到爱情,人物不及电视剧中丰富,他们的出场也不及电视剧能吸引观众的注意:
  克定—克定与觉慧—觉慧与觉民、琴、淑华
  第九集如此,其他各集也是这样,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物交叉出现,通过交叉出现叙述一件完整的事情,表现为情节的跳跃性,这种跳跃性出现的场景和人物一方面丰富了观众的视觉凝视,不断变换的视觉对象,迎合观众要求变换的视觉经验,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快感。另一方面,这种设置方式又是在诱发着观众的观赏欲望,如上面觉新与梅芬在张姑妈家独处的情节,当看到此处是,观众迫切想要知道,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话,发生什么事情,但是,这一事件突然被打断,插入高家耍龙灯的场景,在耍龙灯的热闹场景展示一番之后才又返回来讲述觉新和梅芬,每个场景、人物总是给观众留下一个未尽之事,激发观众想要看下去的欲望,也就是求知欲望,一个欲望被满足,又有新的欲望产生,这一循环往复,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二、频率:强化情绪
  叙事学家热奈特首先提出了频率这个范畴,它指的是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并将其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一是单一叙事,也就是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情,二是讲述若干次发生过若干次的事情,三是重复叙事,也就是讲述几次发生过一次的事情,四是概括,也就是講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情。电视剧《家》中,为了传达爱情波澜,多次用到重复叙事,彰显喜忧。现将其列于表1:
  序号12事件12场合12次数112梅芬
  的照片12第1集:觉新与梅芬抢照片;第3集:觉新看照片表思念;第5集:觉新看照片说心里话;第8集:瑞珏发现照片;第11集:瑞珏看到梅芬背影,忆起梅芬照片125212梅芬
  的手帕12第2集:梅芬出嫁,特写梅花手帕;第17集:觉新获救,瑞珏在其衣袋发现梅花手帕;觉新发现瑞珏隐藏的梅花手帕123312觉新与梅
  芬的约定12第1集:觉新与梅芬园中定终身;第3集:结婚前,觉新回忆;第6集:觉新回忆123412觉新吹箫12第4集:觉新园中吹箫(两次);第6集:婚后觉新园中吹箫;第8集:觉新遇到梅芬后,园中吹箫124512觉新呓语12第8集:错把瑞珏当梅芬;第17集:觉新获救,梦中念梅122以上这些道具及场景,在第一次出现之后,利用观众头脑中的记忆储存,多次重复出现,当它们再度出现时,记忆的反馈又一次激起观众的情绪,而且,每重复一次,这种情绪就加强一次。同时,又因为是在不同场合下出现的,因此又有了新的、更充实的内容,给观众以全新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张明芳.张艺谋电影的叙事模式[J].山西大学学报,2001,(10).
  [2](美)达德利·安德鲁,马宁译.叙事结构[M],电影理论概念(第5章),译自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让·米特里.美学(第2卷):354.
  [3]徐岱.小说叙事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39.
  [4]李渔.闲情偶寄.
其他文献
摘要:幼儿师范学校中,女生普遍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分析幼师女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着手,从幼师女生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对怎样培养和提高幼师女生体育兴趣的方法来进行探索。  关键词:幼师女生;体育课;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10-01  幼儿师范女生与普通高中、中专女生最大不
期刊
摘要:分析了当前电力系统信息集成的实现技术及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构建面向服务架构的电力系统信息集成平台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SOA;信息孤岛;信息集成平台;Web Services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245-02  一、当前电力信息集成的现状  电力企业信息集成的实现技术在业务需求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  (一
期刊
摘要: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安全生产理论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开展工作的主流思想。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建筑的功能化越来越繁多,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大容量的变压器在大型的工矿企业、发电厂的使用越来越多。这些地方一般贵重设备密集,所以对于大容量变压器的消防管理就成了保证社会稳定、人民财产安全的第一大事。  关键词:分类和结构;管理制度;灭火技术  中图分类号:TM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以及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的用电量也随之增加,这就需要展配电自动化技术来满足更多人的用电需求,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了有关电力系统中配电自动化的相关问题,第一部分对配电自动化进行的概述,第二部分写了配电自动化的内容,内容包含了变电站自动化和馈线自动化,第三部分讲了配电自动化的基础,第四部分笔者 
期刊
摘要:许渊冲的“三美论”与英伽登的文学作品“四个结构层次说”(即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图示观相层和再现客体层)异曲同工。“三美论”正是融合了“结构层次说”的思想,可谓对层次理论的升华,尤其对诗歌翻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层次理论;三美论;《天净沙·秋思》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35-01  一、文学艺术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和三美论之
期刊
摘要:《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最有代表性的短篇作品,本文通过小说中所联想事物的象征意义分析了作者的三种思想内含,并进一步探讨了她的理想世界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象征;意识流;思想内涵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31-02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自意识流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普通高校公外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并从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与外部保障两方面积极寻求出路,以探讨促进公外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关键词:公外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自主发展意识;外部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12—01    一、普通高校公外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  (一)职前教育不完善。  每年
期刊
摘要:大学文化作为推动大学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对大学各方面的工作都具有较强的指引力和深刻的凝聚力。新形式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成为高校各项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大学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如何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服务能力,是值得研究和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文化;就业服务;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26—02    就
期刊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设计是对教学系统的全程设计和优化的过程。教学与实践的流程设计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专业能力,使教与学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统一;要进行基础、实践、就业的一体化设计,重点在课堂教学设计;重在学生实践与就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策划;艺术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06—02  
期刊
摘要:本文在界定“产学研”内涵的基础上,阐明了“产学研”毕业设计模式的基本理论框架。基于宁波大学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实践,分析了“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产学研;毕业设计;宁波大学;毕业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15—03    作为高等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本科毕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