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生活出发的创作情愫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i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一届湖南文学艺术奖的评选中,由湖南省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群舞《空巢的孩子》、舞蹈诗剧《天山芙蓉》,长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作、演出的群舞《求职圆舞曲》最终赢得此届大奖的殊荣。“两舞一剧”的大奖获得,一方面显示出其剧(节)目创作质量上的优势,以致能在当下沸沸扬扬的“舞蹈热”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它反映、或者说代表了当下湖南舞蹈创作者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树立的一份对舞蹈艺术的责任感,正如舞蹈大师吴晓邦先生对舞蹈家的教诲:“舞蹈家要在逐渐的成长中,认识到舞蹈并不是一种自娱和娱人的玩意儿,而要使人感到自己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心……”(摘自吴晓邦《随感录》)将身心贴近于生活,将视觉注目于身边的人与事,这既是湖南舞蹈创作者们的一种创作情感的升华,也是在“全民娱乐化”的躁动中、一种创作品格的回归。
  在“两舞一剧”的比较中,笔者或许更加偏爱群舞《空巢的孩子》。站在舞蹈审美的角度,我们认为,群舞《空巢的孩子》不仅仅反映了一个时下热门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现实题材”。理性地说,舞蹈艺术对现实题材或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追寻,由于其艺术特征与艺术规律所决定,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完全全的“写实”,因此舞蹈艺术的“现实主义”及“现实题材”的表现,更多体现在“舞蹈情感”的真实上,即体现在某种真情实意的情感基础上的、对舞蹈形象作出准确性、能动性的把握与提炼之中。群舞《空巢的孩子》正是遵循了舞蹈艺术在对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运用中的这一十分重要的创作原则,创作者在对空巢的孩子倾注了浓厚的个人情感的同时,将自己这份感动融入到舞蹈作品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与细节、每一个动作与舞段的构建中,因而使其舞蹈作品从始至终蕴含着一种深情厚意。难能可贵的是,群舞《空巢的孩子》是在用舞蹈家的视觉,撷取着生活中最为动人且具有诗性特征的情节或细节,创作者将这些来源于生活的、被高度凝练且升华为“舞蹈意象”的图像和舞段,与其主题相生相合,从而使其舞蹈意象在相互维系中跳跃、运行于观众的想象空间。群舞《空巢的孩子》是被“舞蹈化”了的空巢的孩子,亦是被“诗化”了的空巢的孩子。
  近年来,“校园舞蹈”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浪潮盛况空前,但将“校园舞蹈”做到与“校园舞蹈创作”同步发展,并真正形成“创作自觉”的理性认知,在省内各大艺术院校为数不多,“电视大歌舞化”、“课堂组合化”、“选材想当然化”的“创作节目”屡见不鲜。在这里,以王印英教师为首的长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一批立志舞蹈创作的青年创作者们,“敢为人先”地启用自己的师生,培养自己的创作人才、贴近校园生活,坚守数年并创作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的校园舞蹈作品。因此,群舞《求职圆舞曲》的成功,我们看做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一种致力校园舞蹈创作实践的必然结果。按“舞蹈分类法”来划分,群舞《求职圆舞曲》与《空巢的孩子》同属“当代舞”舞种范畴,我们曾在《当代舞蹈创作中的“舞蹈分类”问题》一文中针对“当代舞”做出过这样的论述:“中国当代舞,属于一种由当代舞蹈家们‘自主创新’的新型舞种,其动作语言与表达方式的创新与创造,构成中国当代舞价值判断或价值引领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在这里,‘从生活中提炼动态、动律’、‘舞蹈动作的发展、变化’等等中国式舞蹈创作理论的构成,为中国当代舞动作语言的创新和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样式的中国当代舞作品的风格形成,提供了具有可实施性意义的方法论。‘贴近生活’,发现舞蹈动机;‘贴近实际’,提炼动作语言、创新表达方式,感应时代精神,形成不同作品独具的风格风范,这将初步形成中国当代舞区别‘他者形态’的最为主要的个性内涵,亦是推进中国当代舞自身完善的鲜明路标。”(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无需赘述,“从生活出发”或者说从“生活体验”出发,成为群舞《求职圆舞曲》或者《空巢的孩子》的“成功秘笈”。 在王印英的创作阐述中,她认为:“选材是决定舞蹈创作成败、优劣的第一步。也是编导世界观、生活实践、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求职圆舞曲》就地取材,立足现实,“我舞我心”,“零距离”利用自身生活在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中间,对学生毕业就业过程的了解与熟络之优势,选择大学生而且是女大学生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为切入点,以其求职为表现主题……”我们以为,选择了好的题材、好的主题,仅仅是进入“选材与构思”的初步阶段,怎样运用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去实现其舞蹈构想,这将是群舞《求职圆舞曲》创作者们的创作思维与创作能力面临的重大考验。其舞蹈创作者们紧紧抓住表现对象的“思想变化及心理特征……原生态地再现了当下女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状况……”在这里,创作者们所指的“原生态”,其实正是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从生活中提炼动态、动律”,以求获得其舞独特的且合符其舞人物性格的动作语言及表达方式。这是群舞《求职圆舞曲》创作者们的一种“自主创新”意识的勃发,亦是一种源于生活、贴近实际的创作诉求。显然,无论是“三贴近”或者是“源泉说”,实践证明是一种应该引起当下舞蹈创作者们重新认识,并能引起足够注意的文艺理论,只是我们在许多时候轻视了它、忘却了它。
  舞蹈诗剧《天山芙蓉》从选材而言,具有极大的分量。天苍苍,野茫茫,八千湘女上天山,豪迈、壮烈,充满英雄主义情怀。湖南省歌舞剧院的策划者们敢于走进这样一个“宏大叙事”,自身就是一种壮举。中国舞蹈理论家、原北京舞蹈学院院长吕艺生教授早期针对“舞蹈剧”做出过这样的定位:“舞蹈剧近乎舞剧和舞蹈之间。比一般抒情舞蹈和有情节的舞蹈小品容量要大,但时间、地点、人物又不像舞剧要求那样严格、具体和集中,有情节而不复杂,有矛盾而不尖锐,有人物而无具体姓名。”(摘自吕艺生《舞蹈小辞典》)应该说,舞蹈诗剧《天山芙蓉》的创作者们对形式的定位,特别是对“诗”字的注入与强调,使其在遵循“舞蹈剧”的结构方向的同时,彰显了舞蹈艺术“诗性”的特征,这种创作构想对于“八千湘女”这一题材而言,是一种创作智慧的体现。走进新疆石河子建设兵团的展览厅,当年那张“八千湘女”的集体照已是模糊不清,然而从这张照片散发出来的青春气息和悠悠岁月凝聚起的沧桑感,却使每一位伫立在照片前的人蓦然进人一个巨大的磁场,身心在穿越、在鼓荡。“八千湘女”为什么进疆?显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手扶“军垦第一犁”和挥舞着砍土曼,用湘妹子的激情、开拓了天山南北处处赛江南的绿洲美景。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具有极强诗意的“舞蹈诗剧”的题材,《天山芙蓉》创作者们对题材、对形式的选择也确实颇具眼光。稍有遗憾的是,其舞蹈诗剧的主创人员,未能在“八千湘女“的“诗性”层面作出更大可能的开掘,因而使其舞蹈诗剧的精神内涵未能获得进一步的超越和升华。高度凝练生活,努力开掘表现对象的情感与精神层面,这是舞蹈艺术的强项,也是舞蹈艺术的诗性光辉。
  中国著名编导艺术家、教育家房进激先生曾对被称为“经典”、“精品”、“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作出过有关概念上的表述,其大意是,谓之“经典”,是一种能穿越历史、穿越国界的传承、传播;谓之“精品”,亦是历经了一定岁月的时间打磨、并能反复呈现于舞台接受观众检验的作品;谓之“优秀”,它是在“当下”的一批作品中、较为突出且具有某种艺术创新价值的作品,从这点上讲,群舞《空巢的孩子》、《求职圆舞曲》和舞蹈诗剧《天山芙蓉》无愧于这个时间节点上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
其他文献
非常偶然地,我们会被公交车上怀抱鲜花的人打动,又抑或是窗上的水仙,骤然开得热闹,让你忍不住去看它嗅它,瞬间开心得忘乎所以。哪怕我们不用那个俗滥的词“灰暗”去形容生活,鲜花也一定能神奇地超越实存,激起人类本性中莫名的激动——它一定是化成了片状的天使,带着神的体温,潜伏在我们近旁,提醒着更高的存在。  当我们谈论文珍小说时,不妨从植物学意义上使用“妙笔生花”一词。可以轻易发现,“花”是文珍精神世界的一
期刊
“青春”是个诱人的主题,加上商业市场的吸引力,使得许多年轻的写作者沉溺其中不舍得走出来,而一个成熟的作家则需要更宽阔的文学视野和写作雄心。在经历了青春期呢呢喃喃的呓语之后,林培源的眼光更加开阔,文笔渐趋素朴,笔触涉猎到更宏大的主题、更多面的人物和更深刻的命运,他的新作《最后一次“普渡”》(以下简称《最》)显示出这种转变的努力。小说讲述一个悲凉的故事,高裁缝、张翠霞一家因被迫拆迁离开几代居住的潮州到
期刊
鸡 人  周六晚上,霍元彪正在浴室洗澡,他房间的手机响过不停。霍元彪老婆推开浴室门,对霍元彪说:“你有电话。”满头泡沫的霍元彪摊着满手泡沫说:“是谁打来的?”霍元彪老婆说:“没有显示名字,是个陌生号码。”霍元彪就一边继续洗他的头,一边说:“不接!他妈的,物业管理公司那帮鸟人,把我们这些资集建房户的手机号码全卖出去了,每天都有人打电话,推销瓷砖的,推销水龙头的,推销抽水马桶的,烦死人了。”  霍元彪
期刊
收脚印  油水局的局长死了。有人分析是死于心肌梗塞,有人怀疑是脑血管破裂,也有人主观断定是脑动脉供血不足突然死亡。  人已经死了,油水局再有油水也无法用钱把局长的命买回来,于是油水局的人便手忙脚乱地为局长老胡办起丧事来。至于办丧事要花多少钱,谁也不在乎,油水局反正油水厚,公家的“米米”谁会心疼?  油水局上上下下齐心合力,请人为局长老胡搭了一个既气派又美观的灵堂,内空可以容纳三百多人,两侧和顶端除
期刊
一、逃离或皈依:两种“80后”自我身份建构  “月光死了!”二十世纪初,年轻的未来主义者们提出这样的口号,激进主义姿态使他们宣称要毁灭一切旧日的“肮脏”与“腐朽”,追求速度、力量和技术,将所有与之相悖的艺术都贬斥为“过去主义”。这种源自先锋派内在诉求的现代性焦虑,是艺术对体制及其自身的自我批评,在推动当代艺术走向多元的同时,也使规范和标准变得支离破碎。在百余年来的中国文学中,这股解构的力量从未消遁
期刊
乡村,是主要的方言流通区,在乡土题材的文学创作中以方言俗语来表现它的细节,来贴近它的生活,可使作品更加鲜活,更加有味道,也更加有特色。当然,这样的方言运用不是照搬原话,以致造成阅读障碍,而且有许多方言也无法直接落实成文字,它必须与普通话交相融合,这样的语言落实到文本上,不体现为发音的不同,而是以其独有的语言逻辑、思维方式,以其独特的语气、习惯、修辞来承载地域风俗与特色文化。在这种创作实践方面,“山
期刊
由潇湘电影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湘江北去》,通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湘热血青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中上下求索,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揭示了革命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湘江北去》是一曲壮阔、激越的历史长歌,以人写史是该片的创作特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影片以1918年前后军阀割据的中华大地为背景,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湘热血青
期刊
马笑泉的诗集《三种向度》开掘的“矿藏”无数诗人都开掘过。“度”者,角度;“三种向度”,即诗人向生活开掘的三种角度、三个领域。诗人以深沉的目光审判着斑驳的现实、拷问着深邃的灵魂、歌唱着隐秘的爱情。在这些古今诗人反复弄潮捕捞的“公海”里,马笑泉的浆楫击打起一片冷艳锐利的波光。  诗人对现实的审判冷静而严峻,具有一种鞭辟入里的力度。他歌颂“爱和真美的天地正道”“抵达了永恒的范式”(《蝴蝶用翅膀抵挡死亡的
期刊
2010年11月末,《南方都市报·大家版》刊出打工者出身的诗人郑小琼的组诗《女工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民文学》在2012年第1期再次登出,难得地彰显了一回“人民性”。《创作与评论》2012年第4期又重磅推出了郑小琼的专题,《女工记》继续唱主角戏。可以这样说,郑小琼的组诗《女工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代文坛中一个独特性的符号。在当代文学诗歌地位边缘化、小说地位白热化的现象中,郑小琼以逐渐淡出
期刊
一、广播剧的艺术特点与典型人物的塑造  广播剧是一种完全依凭听觉和想象来欣赏的一门艺术。声音、音响是它的艺术载体,其传播的内容(文本)需要依靠播音来实现,传播的效果需要通过受众参与,并与声音、音响、文字等一起共同营造的想象空间来达成。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气氛的渲染,还是环境的变化,剧情的展示,等等,无一不是通过声音的手段来实现的。作品凭藉声音的渠道,通过各种音响效果,有力地调动听众的感知和体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