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浙江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是加强思政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以浙江精神为基础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加强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可以将浙江精神的基本内涵融于其中。
【关键词】浙江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Abstract】Zhejiang spirit is the national spirit, a lively spirit of the times reflected in Zhejia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System i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important content. 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 of Zhejiang-based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 important way. I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 and so on, can be the basic content of Zhejiang spirit into it.
【Key words】Zhejiang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31【文章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2-0035-03
一、浙江精神与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浙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浙江人民形成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在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能动的经济创造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成为巨大的社会凝聚力;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大省建设,成为核心的文化竞争力。在新的世纪之初,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又培育和弘扬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其中,“求真”就是追求真理、遵循规律、崇尚科学。“务实”,就是要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诚信”,就是重规则、守契约、讲信用、言必信、行必果。“开放”,就是全球意识、世界胸襟,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图强”,就是勇于拼搏、奔竞不息,就是奋发进取、走在前列。习近平(1,1)报道:
所谓教学体系,就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施,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几大要素。按照“05方案”的规划,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包括两大部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当前普通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程设置中,四年制本科课堂教学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其中有4门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除课堂教学外,2009年秋季开始,还开设思政理论实践教学课程。
二、浙江精神在构建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
如前所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生动体现,其基本内涵与思政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当下各高校施行的思政理论课程体系被称为“05方案”。从实施之日起,便以理论的凝练性、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为其显著特色。思政理论课的开设要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能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1,2)意见因此,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成果——浙江精神引入思政理论课程,在教学体系构建中体现出鲜明的浙江特色,对于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意义十分重大。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三、构建基于浙江精神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切实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鲜活性、实效性、针对性,是当前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根据中央、省、校各方对思政理论课成教学的要求,结合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应当构建基于浙江精神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立体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基于浙江精神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
(一)应当设定以使学生系统掌握浙江精神内涵为基础的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B.S.Bloom等人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应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等三大领域。高校思政理论课应按照“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共中央 国务院(1,3)意见的教学目标,在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系统全面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体来看,应当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并活跃思想,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能在实践教学中对理论知识不断深入拓展和创新。
其次,培养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包括4个方面:一是理论素养。通过完整系统地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二是共同理想。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是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内容。三是道德品质。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对高等教育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标,注重学生社会公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四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精神的思想来源之一。
第三,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理论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之后,能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从教学目标来看,培养深入掌握理解浙江精神内涵的合格大学生,服务于浙江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浙江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在教学内容上,浙江精神的丰富内涵,完全可以成为思政理论课程的重要教学案例、教学内容。
在浙江精神的表述中,每一个词汇,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都是在大量鲜活而又真实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凝炼而成:“求真”,包含三个层面,即求理论之“真”,求规律之“真”,求科学之“真”。“求真”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就是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来指导教学,在教学内容中用大量丰富鲜活具有时代特色和浙江特色的案例来支撑理论教学。比如,在“概论”课程教学讲述“构建和谐社会”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大量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针、政策,以生活中看得见的事例,来验证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意义。不但会使学生感到非常真实、非常具体,也会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课堂教学的渲染力便会增强。
“务实”,就是要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其中,尊重实际,就是要始终坚持从世情、国情、省情出发,从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实际出发,从全省人民的愿望要求的实际出发。这就要在“概论”、“纲要”等课程中,涉及到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在“概论”中,应当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讲述当前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八八战略”的具体实施情况;在“纲要”中,则应讲述省委省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八八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和历史的逻辑。
“诚信”,就是重规则、守契约、讲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涉及到从个人到集体,从企业到政府的整个社会文明基础。因而在“基础”中,则应从三个层面来讲述“诚信”原则:个人道德的角度,就是把诚信作为公民安身立命之本,着力培育公民高尚道德良知,引导人们诚实立身,诚实为人,诚实做事,做到心底真诚、行为守信,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诚信”公民;企业发展的角度,要把诚信作为企业兴旺发展之道,视诚信为“最好的竞争力”,既抓产品,又抓人品,把信用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提升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使企业信誉兴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和展示自身形象的“金名片”;政府公信的角度,就是把诚信作为政府公正公信之源,牢固树立建设信用政府的理念,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真心诚意为民服务,努力增加政务透明度,使政府真正成为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以为民服务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来取信于民。如能从这三个层面对诚实立身、信誉兴业的“诚信”精神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便会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逐渐自觉地培养起“诚信”的意识来。
“和谐”,要努力营造和谐创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近期重点可以放在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热点上。可以在“基础”课“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内容时,着力介绍浙江省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以及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事例,对大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会有较好的效果。
当然,在“形势与政策”课中,“浙江精神”的各种外在表现,会更加充分地体现。“形势与政策”课应紧扣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难点,特别是浙江省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浙江精神为指导思想进行深入地分析,开设专题讲座与课堂辅导,使学生对国情、特别是省情有更为清晰明确的了解。
再有,除四门必修课程及“形势与政策”课之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也是丰富、拓展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学生,除文科专业外,大都存在着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而形成的人文素养缺失的不足,在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当中,通过开设基于浙江精神的各种人文素质课程,如《浙江精神概说》、《浙江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浙江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等等,不但能够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更会使浙江精神在学生思想中生根、发芽。
此外,构建基于浙江精神的思政理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能够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向日常生活延伸,营造富有浙江精神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在思政理论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中,通过对学生日常品德操行的评价系统,对学生接受以浙江精神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量化评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围绕浙江精神这个核心,开展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会促使浙江精神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能使学生感同身受,增强其对浙江精神的感性认识,达到优化的实际教学效果。
最后,搭建思政理论课程立体教学体系,需要不断向外拓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教育平台。如网络教育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心理咨询平台,将浙江精神融入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在课堂上,在校园内,在生活中处处形成浙江精神的具体实践。
(三)教学条件上,采取多种方法加以保证。包括师资队伍、课堂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
首先,建立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理论功底、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富有实践经验、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思政理论教学师资队伍。一是学校要注重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引进。除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需要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二是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实践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其次,提供良好的课堂教学场地场所,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正常课堂教学。
其次,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学校投入和校企(事)共建等,不断改善校内教学、实践条件,重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基于浙江精神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能进一步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丰富和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空间,最终实现中央对于加强思政理论课的目标,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做法,值得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浙江日报2006.2.5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15号)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作者单位:杭州•中国计量学院)
【关键词】浙江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Abstract】Zhejiang spirit is the national spirit, a lively spirit of the times reflected in Zhejia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System i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important content. 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 of Zhejiang-based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 important way. I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 and so on, can be the basic content of Zhejiang spirit into it.
【Key words】Zhejiang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31【文章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2-0035-03
一、浙江精神与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浙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浙江人民形成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在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能动的经济创造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成为巨大的社会凝聚力;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大省建设,成为核心的文化竞争力。在新的世纪之初,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又培育和弘扬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其中,“求真”就是追求真理、遵循规律、崇尚科学。“务实”,就是要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诚信”,就是重规则、守契约、讲信用、言必信、行必果。“开放”,就是全球意识、世界胸襟,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图强”,就是勇于拼搏、奔竞不息,就是奋发进取、走在前列。习近平(1,1)报道:
所谓教学体系,就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施,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几大要素。按照“05方案”的规划,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包括两大部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当前普通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程设置中,四年制本科课堂教学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其中有4门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除课堂教学外,2009年秋季开始,还开设思政理论实践教学课程。
二、浙江精神在构建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
如前所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生动体现,其基本内涵与思政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当下各高校施行的思政理论课程体系被称为“05方案”。从实施之日起,便以理论的凝练性、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为其显著特色。思政理论课的开设要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能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1,2)意见因此,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成果——浙江精神引入思政理论课程,在教学体系构建中体现出鲜明的浙江特色,对于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意义十分重大。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三、构建基于浙江精神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切实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鲜活性、实效性、针对性,是当前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根据中央、省、校各方对思政理论课成教学的要求,结合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应当构建基于浙江精神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立体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基于浙江精神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
(一)应当设定以使学生系统掌握浙江精神内涵为基础的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B.S.Bloom等人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应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等三大领域。高校思政理论课应按照“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共中央 国务院(1,3)意见的教学目标,在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系统全面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体来看,应当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并活跃思想,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能在实践教学中对理论知识不断深入拓展和创新。
其次,培养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包括4个方面:一是理论素养。通过完整系统地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二是共同理想。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是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内容。三是道德品质。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对高等教育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标,注重学生社会公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四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精神的思想来源之一。
第三,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理论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之后,能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从教学目标来看,培养深入掌握理解浙江精神内涵的合格大学生,服务于浙江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浙江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在教学内容上,浙江精神的丰富内涵,完全可以成为思政理论课程的重要教学案例、教学内容。
在浙江精神的表述中,每一个词汇,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都是在大量鲜活而又真实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凝炼而成:“求真”,包含三个层面,即求理论之“真”,求规律之“真”,求科学之“真”。“求真”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就是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来指导教学,在教学内容中用大量丰富鲜活具有时代特色和浙江特色的案例来支撑理论教学。比如,在“概论”课程教学讲述“构建和谐社会”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大量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针、政策,以生活中看得见的事例,来验证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意义。不但会使学生感到非常真实、非常具体,也会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课堂教学的渲染力便会增强。
“务实”,就是要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其中,尊重实际,就是要始终坚持从世情、国情、省情出发,从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实际出发,从全省人民的愿望要求的实际出发。这就要在“概论”、“纲要”等课程中,涉及到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在“概论”中,应当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讲述当前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八八战略”的具体实施情况;在“纲要”中,则应讲述省委省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八八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和历史的逻辑。
“诚信”,就是重规则、守契约、讲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涉及到从个人到集体,从企业到政府的整个社会文明基础。因而在“基础”中,则应从三个层面来讲述“诚信”原则:个人道德的角度,就是把诚信作为公民安身立命之本,着力培育公民高尚道德良知,引导人们诚实立身,诚实为人,诚实做事,做到心底真诚、行为守信,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诚信”公民;企业发展的角度,要把诚信作为企业兴旺发展之道,视诚信为“最好的竞争力”,既抓产品,又抓人品,把信用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提升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使企业信誉兴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和展示自身形象的“金名片”;政府公信的角度,就是把诚信作为政府公正公信之源,牢固树立建设信用政府的理念,强化公共服务意识,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真心诚意为民服务,努力增加政务透明度,使政府真正成为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以为民服务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来取信于民。如能从这三个层面对诚实立身、信誉兴业的“诚信”精神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便会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逐渐自觉地培养起“诚信”的意识来。
“和谐”,要努力营造和谐创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近期重点可以放在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热点上。可以在“基础”课“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内容时,着力介绍浙江省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以及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事例,对大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会有较好的效果。
当然,在“形势与政策”课中,“浙江精神”的各种外在表现,会更加充分地体现。“形势与政策”课应紧扣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难点,特别是浙江省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浙江精神为指导思想进行深入地分析,开设专题讲座与课堂辅导,使学生对国情、特别是省情有更为清晰明确的了解。
再有,除四门必修课程及“形势与政策”课之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也是丰富、拓展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学生,除文科专业外,大都存在着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而形成的人文素养缺失的不足,在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当中,通过开设基于浙江精神的各种人文素质课程,如《浙江精神概说》、《浙江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浙江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等等,不但能够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的视野,更会使浙江精神在学生思想中生根、发芽。
此外,构建基于浙江精神的思政理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能够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向日常生活延伸,营造富有浙江精神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在思政理论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中,通过对学生日常品德操行的评价系统,对学生接受以浙江精神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量化评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围绕浙江精神这个核心,开展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会促使浙江精神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能使学生感同身受,增强其对浙江精神的感性认识,达到优化的实际教学效果。
最后,搭建思政理论课程立体教学体系,需要不断向外拓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教育平台。如网络教育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心理咨询平台,将浙江精神融入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在课堂上,在校园内,在生活中处处形成浙江精神的具体实践。
(三)教学条件上,采取多种方法加以保证。包括师资队伍、课堂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
首先,建立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理论功底、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富有实践经验、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思政理论教学师资队伍。一是学校要注重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引进。除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需要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二是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实践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其次,提供良好的课堂教学场地场所,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正常课堂教学。
其次,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学校投入和校企(事)共建等,不断改善校内教学、实践条件,重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基于浙江精神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能进一步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丰富和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空间,最终实现中央对于加强思政理论课的目标,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做法,值得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浙江日报2006.2.5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15号)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作者单位:杭州•中国计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