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开展问题式学习,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问题学习”的提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遗憾的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开动脑筋去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尚未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教师给予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极为有限,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尚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达不到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性思维品质的目的,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态度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问题学习”的研究目标
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结合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收集、整理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
根据课题研究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将总目标进行了阶段性的分解,制定了不同研究阶段的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敢问: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学生阅读的深刻性和创新性就从提问开始。
第二阶段——会问: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产生问题的情境。
第三阶段——解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探求问题的答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研究内容
小学阶段分低、中、高三个年龄段,由于各年龄段学生间的年龄差距,故依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制定出具有学科能力特点的各年级培养目标——
低年级(1~2年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问问题,能就感兴趣的语文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中年级(3~4年级):继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敢于提问题的基础上,学会提问题,能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课堂教学中,针对自己阅读中的问题,学会利用课文中的有用信息,初步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根据语文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有计划地收集资料,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取研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高年级(5~6年级):继续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在学生初步掌握提问题方法的基础上,善于提出问题,能提出具备一定思维水平的问题,会评价提出问题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自己阅读中的问题,学会利用课文中的有用信息,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和其他学科知识获取资料,尝试分析、整理、利用信息。
研究成果
1.收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问题意识,敢提问题、会提问题、爱提问题。敢提问题是态度,会提问题是能力,爱提问题是习惯。
第一步: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进一步感到在阅读教学中,适宜“问题学习”的心理环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不受压抑,从而使他们敢说话、敢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甚至是肤浅的问题也要认真对待,使学生鼓起质疑的勇气,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第二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首先要带领学生去发现阅读文本中的“疑点”,形成问题,从而巧妙地利用教材、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有助于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情境。
通过研究,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用课文内容本身包含的矛盾事实设置问题情境;对同一问题持不同观点而引发矛盾冲突设置问题情境;用课文的“布白”处设置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课文中介绍的事实设置问题情境等。
第三步:教给提问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提出问题是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活动。能不能提出问题,提出多少问题,是否标新立异,这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思维深度和能力水平。要使学生能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提出问题,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教师要从学生的若干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归纳、综合、筛选出有共性,符合教材要求,最富于求异、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指导学生会提问题,善于筛选问题,是学生多思善疑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是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2.“问题学习模式”的研究
针对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特点,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具体研究和实践,笔者进一步研究了语文学科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学习模式”。
第一步:引导质疑
质疑准备:通常做法是在课前先由教师做些质疑提示,然后再让学生将课文反复读几遍,并根据质疑提示做深入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生疑的可能、设疑的兴趣和质疑的质量。
学生质疑: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先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自己阅读中的感受,提出高质量的疑问;然后将高质量的疑问填写到课文质疑卡上,交给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做到人人有疑问、个个提问题,力图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整理归纳:老师将课文质疑卡分门别类,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整理,力图筛选出共同的疑问,捕捉出主要的问题,确认质疑的核心,选出适合争辩的质疑。当然,在此基础上不能忽略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继续产生的疑问,课上还要再做一些鼓励,补充一些质疑。
第二步:提出主要问题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课堂教学中必须寻求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个问题的“主峰”,进行突破,带动全局。具体地说,有以下两点:
核心性问题:必须有研究的价值,即研究的问题对于课文学习必须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对于文本学习具备核心性的问题。一般说来,一篇文章可供争辩的问题有很多,但课堂时间有限,绝不可能也无必要全部加以讨论研究。这就需要对问题进行筛选,力图选出最重要的核心问题。
创造性问题:不论是什么问题,提出来让学生研究学习,就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应当留给学生一些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创设一些激发思维的“想象点”,因为有了这些“空白”,学生才能再“创造。”
第三步:课堂讨论
讨论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式学习”的重要形式。在讨论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选准讨论时机: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不同于辩论会,它不是纯讨论型的,往往穿插于教学之中;往往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其展开也是有梯度的;不可能整堂课只讨论一个问题,而不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因此,我们强调选准讨论时机。
留有思考时间:问题提出以后,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切忌问题一出就开始讨论。
交流形式多样:可以小组交流,而后组里代表发言;也可以随意自由发言;还可以以观点异同组合发言……
教师适当点拨:小学语文课堂不同于大学生的辩论会,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也不同于大学生,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式学习”,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必要的点拨,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引导,有所总结。
第四步:巩固升华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式学习”,强调将课堂学习研究的成果引向深入,强调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巩固升华课堂学习和文本学习。通常我们要采取以下形式:结合课上学习再设疑境,诱发学生深思、探讨的欲望:结合学校“活动中的问题学习”,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延伸到活动中,继续在活动中研究学习。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在学生提问能力获得发展的同时,如何真正理解梅克教授的问题连续体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将问题连续体理论有效地与笔者现阶段的研究进行合理的整合,这是未来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问题。■
□编辑 王宇华
“问题学习”的提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遗憾的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开动脑筋去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尚未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教师给予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极为有限,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尚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达不到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性思维品质的目的,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态度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问题学习”的研究目标
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结合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收集、整理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
根据课题研究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将总目标进行了阶段性的分解,制定了不同研究阶段的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敢问: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学生阅读的深刻性和创新性就从提问开始。
第二阶段——会问: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产生问题的情境。
第三阶段——解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探求问题的答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研究内容
小学阶段分低、中、高三个年龄段,由于各年龄段学生间的年龄差距,故依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制定出具有学科能力特点的各年级培养目标——
低年级(1~2年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问问题,能就感兴趣的语文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中年级(3~4年级):继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敢于提问题的基础上,学会提问题,能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课堂教学中,针对自己阅读中的问题,学会利用课文中的有用信息,初步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根据语文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有计划地收集资料,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取研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高年级(5~6年级):继续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在学生初步掌握提问题方法的基础上,善于提出问题,能提出具备一定思维水平的问题,会评价提出问题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自己阅读中的问题,学会利用课文中的有用信息,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和其他学科知识获取资料,尝试分析、整理、利用信息。
研究成果
1.收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问题意识,敢提问题、会提问题、爱提问题。敢提问题是态度,会提问题是能力,爱提问题是习惯。
第一步: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进一步感到在阅读教学中,适宜“问题学习”的心理环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不受压抑,从而使他们敢说话、敢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甚至是肤浅的问题也要认真对待,使学生鼓起质疑的勇气,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第二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首先要带领学生去发现阅读文本中的“疑点”,形成问题,从而巧妙地利用教材、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有助于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情境。
通过研究,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用课文内容本身包含的矛盾事实设置问题情境;对同一问题持不同观点而引发矛盾冲突设置问题情境;用课文的“布白”处设置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课文中介绍的事实设置问题情境等。
第三步:教给提问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提出问题是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活动。能不能提出问题,提出多少问题,是否标新立异,这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思维深度和能力水平。要使学生能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提出问题,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教师要从学生的若干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归纳、综合、筛选出有共性,符合教材要求,最富于求异、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指导学生会提问题,善于筛选问题,是学生多思善疑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是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2.“问题学习模式”的研究
针对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特点,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具体研究和实践,笔者进一步研究了语文学科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学习模式”。
第一步:引导质疑
质疑准备:通常做法是在课前先由教师做些质疑提示,然后再让学生将课文反复读几遍,并根据质疑提示做深入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生疑的可能、设疑的兴趣和质疑的质量。
学生质疑: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先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自己阅读中的感受,提出高质量的疑问;然后将高质量的疑问填写到课文质疑卡上,交给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做到人人有疑问、个个提问题,力图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整理归纳:老师将课文质疑卡分门别类,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整理,力图筛选出共同的疑问,捕捉出主要的问题,确认质疑的核心,选出适合争辩的质疑。当然,在此基础上不能忽略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继续产生的疑问,课上还要再做一些鼓励,补充一些质疑。
第二步:提出主要问题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课堂教学中必须寻求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个问题的“主峰”,进行突破,带动全局。具体地说,有以下两点:
核心性问题:必须有研究的价值,即研究的问题对于课文学习必须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对于文本学习具备核心性的问题。一般说来,一篇文章可供争辩的问题有很多,但课堂时间有限,绝不可能也无必要全部加以讨论研究。这就需要对问题进行筛选,力图选出最重要的核心问题。
创造性问题:不论是什么问题,提出来让学生研究学习,就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应当留给学生一些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创设一些激发思维的“想象点”,因为有了这些“空白”,学生才能再“创造。”
第三步:课堂讨论
讨论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式学习”的重要形式。在讨论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选准讨论时机: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不同于辩论会,它不是纯讨论型的,往往穿插于教学之中;往往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其展开也是有梯度的;不可能整堂课只讨论一个问题,而不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因此,我们强调选准讨论时机。
留有思考时间:问题提出以后,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切忌问题一出就开始讨论。
交流形式多样:可以小组交流,而后组里代表发言;也可以随意自由发言;还可以以观点异同组合发言……
教师适当点拨:小学语文课堂不同于大学生的辩论会,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也不同于大学生,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式学习”,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必要的点拨,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引导,有所总结。
第四步:巩固升华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式学习”,强调将课堂学习研究的成果引向深入,强调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巩固升华课堂学习和文本学习。通常我们要采取以下形式:结合课上学习再设疑境,诱发学生深思、探讨的欲望:结合学校“活动中的问题学习”,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延伸到活动中,继续在活动中研究学习。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在学生提问能力获得发展的同时,如何真正理解梅克教授的问题连续体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将问题连续体理论有效地与笔者现阶段的研究进行合理的整合,这是未来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问题。■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