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几年来的教学历程,我深刻意识到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往往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现在我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粗浅地谈几点体会,以作引玉之砖。
一、勤翻工具书
字词(音、形、义)对于初一阶段,基础字词的学习是重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势在必行。我规定每个学生应配备“三大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准确性,还使学生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词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真是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后来结合查字典大赛和对我国字典的介绍,学生逐渐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以往对字典枯燥乏味的旧印象基本被扭转过来,特别是学习成果的逐渐显现,使他们真正从心理上开始接受,并尊敬起这位“无言的先生”来。在后来写的命题作文《我的老师》中,它竟也榜上有名。
二、多向社会学习
语文学习并不是死啃书本,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到处都有语文知识。我提倡学生应向各行各业认真学习,多参与,比如有一次,贾迎新在收看《生活》栏目时无意中听到女主持人说到“强人所难”这个词,这个“强”字她念的是“qiáng”,但她记得语文老师反复强调过“强人所难”的“强”字应念作“qiǎng”,于是就按照电视屏幕上打出的电话号码给栏目组打电话纠正了他们的错误,栏目组还一个劲地谢她呢。此事一传播,大大激发了我们班学习汉字的兴趣。从此以后,学生不但向同学、老师学习,还特别注意电视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发音,遇到拿不准的就赶快查字典,纠正了自己以前的很多错误发音。
二、提出问题,善于思考
一篇文章,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的目的却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有的问题学生通过读书,能自行解决,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我一般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如在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有的同学提出了:这篇文章篇幅长,事件较多,脉络很难把握,能不能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使文章化长为短,一目了然?问题一出,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分小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献言献策,经过同学们的反复酝酿,最后归纳了四个小标题:母亲—最初母爱的感觉;母亲—循循善诱的良师;母亲—催儿上进的阶梯;母亲—深夜劳碌的身影。这样标题整齐,使同学们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
三、作文,从积累开始
1、积累素材,使作文言之有物。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花鸟虫鱼、自然风光、人际关系、社会风貌等,还有你面对自然、生活、人生的感悟,你在审美和创新上的思想火花,所有这些,都是入文的材料。以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理解、提炼生活,何愁写作时无米可炊?积累生活的最好办法是写日记。因此,我们除了让学生每学期写八篇作文外,还规定每人每周至少写两篇日记。学生一开始感觉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无味,没什么可写。我就在上作文课时让学生展开讨论:日记写什么?通过热烈讨论,同学们发现原来日记可写的太多了:像老师、同学、路友、室友……;像吃饭、做操、学习……;像思想总结、热点评析、社会实践……。此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只要留心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写进日记。
2、积累语言,使作文言之有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无奈的是词语的匮乏,难以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采取每天解决“两个一”的办法,即每天先了解“一”个词的意思,然后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至今,学生的“词语集锦”一栏中已收入了600多个词语,日益增多的词汇量使学生尝到了甜头,每天的“两个一”也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好习惯。有了丰富的词汇,仅仅解决了作文过程中一小部分问题。要想使文章妙笔生花,还应当多摘抄妙语佳句,精彩片段,并做到熟读成诵,看书不能走马观花地翻一遍了事,于是我把那些精彩的段落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把它们深深地记在心里。每读完一篇好文章,我都要求学生把作者的成功之处和自己的感想记在一本取名“积水潭”的读书笔记上。时间一长,这些句子就不由自主地在学生笔下流淌和升华。
3、积累构思技巧,使作文言之有序。构思创新,但须先入格。课本中有许多构思方面的知识值得借鉴。就局部而言,有开头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点题的方法等,就整篇文章而言,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故乡》通过对比反映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背影》抓住父亲过月台的瞬间构思全文。积累这些构思方面的知识,写作中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适当变通,就能给自己的作文搭一个好架子。这里的“变通”,实际上是在常式中求变式,是在大量积累之上的构思。
总之,只要在语文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懈的努力,就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勤翻工具书
字词(音、形、义)对于初一阶段,基础字词的学习是重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势在必行。我规定每个学生应配备“三大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准确性,还使学生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词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真是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后来结合查字典大赛和对我国字典的介绍,学生逐渐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以往对字典枯燥乏味的旧印象基本被扭转过来,特别是学习成果的逐渐显现,使他们真正从心理上开始接受,并尊敬起这位“无言的先生”来。在后来写的命题作文《我的老师》中,它竟也榜上有名。
二、多向社会学习
语文学习并不是死啃书本,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到处都有语文知识。我提倡学生应向各行各业认真学习,多参与,比如有一次,贾迎新在收看《生活》栏目时无意中听到女主持人说到“强人所难”这个词,这个“强”字她念的是“qiáng”,但她记得语文老师反复强调过“强人所难”的“强”字应念作“qiǎng”,于是就按照电视屏幕上打出的电话号码给栏目组打电话纠正了他们的错误,栏目组还一个劲地谢她呢。此事一传播,大大激发了我们班学习汉字的兴趣。从此以后,学生不但向同学、老师学习,还特别注意电视中播音员、主持人的发音,遇到拿不准的就赶快查字典,纠正了自己以前的很多错误发音。
二、提出问题,善于思考
一篇文章,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的目的却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有的问题学生通过读书,能自行解决,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我一般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如在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有的同学提出了:这篇文章篇幅长,事件较多,脉络很难把握,能不能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使文章化长为短,一目了然?问题一出,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分小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献言献策,经过同学们的反复酝酿,最后归纳了四个小标题:母亲—最初母爱的感觉;母亲—循循善诱的良师;母亲—催儿上进的阶梯;母亲—深夜劳碌的身影。这样标题整齐,使同学们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
三、作文,从积累开始
1、积累素材,使作文言之有物。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花鸟虫鱼、自然风光、人际关系、社会风貌等,还有你面对自然、生活、人生的感悟,你在审美和创新上的思想火花,所有这些,都是入文的材料。以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理解、提炼生活,何愁写作时无米可炊?积累生活的最好办法是写日记。因此,我们除了让学生每学期写八篇作文外,还规定每人每周至少写两篇日记。学生一开始感觉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无味,没什么可写。我就在上作文课时让学生展开讨论:日记写什么?通过热烈讨论,同学们发现原来日记可写的太多了:像老师、同学、路友、室友……;像吃饭、做操、学习……;像思想总结、热点评析、社会实践……。此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只要留心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写进日记。
2、积累语言,使作文言之有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无奈的是词语的匮乏,难以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采取每天解决“两个一”的办法,即每天先了解“一”个词的意思,然后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至今,学生的“词语集锦”一栏中已收入了600多个词语,日益增多的词汇量使学生尝到了甜头,每天的“两个一”也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好习惯。有了丰富的词汇,仅仅解决了作文过程中一小部分问题。要想使文章妙笔生花,还应当多摘抄妙语佳句,精彩片段,并做到熟读成诵,看书不能走马观花地翻一遍了事,于是我把那些精彩的段落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把它们深深地记在心里。每读完一篇好文章,我都要求学生把作者的成功之处和自己的感想记在一本取名“积水潭”的读书笔记上。时间一长,这些句子就不由自主地在学生笔下流淌和升华。
3、积累构思技巧,使作文言之有序。构思创新,但须先入格。课本中有许多构思方面的知识值得借鉴。就局部而言,有开头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点题的方法等,就整篇文章而言,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故乡》通过对比反映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背影》抓住父亲过月台的瞬间构思全文。积累这些构思方面的知识,写作中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适当变通,就能给自己的作文搭一个好架子。这里的“变通”,实际上是在常式中求变式,是在大量积累之上的构思。
总之,只要在语文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懈的努力,就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