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十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深深感悟到:要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并非易事,仅仅依靠个人积累的教学经验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我意识到在教学中要学会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课程设计,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要在教师角色转变上反思
教师在新课标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学习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权威”。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做教学中的组织者。其次,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评语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同时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做教学中的引导者。再次,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学生相互启发、一起探索,与学生共同感受、分享成功与喜悦,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做教学中的合作者。
二、要在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上反思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应试”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考试,只以考试高低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标准,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应试化的评价模式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功利性进行反思,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内容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与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因此,教师要反思教学目标的设置能否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学过程是否实现和体现了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情境设置有没有达到使学生进入“角色”的目的,课堂上有多少学生能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学习体验而得到发展,等等。如在讲解“学会合理消费”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逐一说明“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等概念即可,这样,新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难以达到。我们可做如下改进: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相互讨论、相互补充,这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
三、要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反思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上是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呢?
首先,巧妙设疑,分组讨论,激发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创造疑问情境,巧设悬念,激发和唤醒学生积极思维和积极探索的心理,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和质疑意识。那么,如何设疑呢?我的做法是: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巧设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另外,现行的教材实例、图片、漫画等,设问较多,可读性强,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学习、领悟、体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动脑、动口提高认识,获得感悟。讨论时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相互争辩,在交锋中拓展思路,完善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拒绝不良诱惑”时,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在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活跃,让他们理性地认识到网络具有两面性,既有利,又有弊。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教育性,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发挥了团队精神,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案例教学法、座谈讨论法、演讲辩论法、实地考查法等都比较受学生欢迎,其中案例教学法运用得较多;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积极运用时政热点透析法,创设时政热点情景,采用师生、生生交互式探讨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可采用录音、图画演示、幻灯片、课件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如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变,切实体会家乡的变化。这些内容,任何语言的描述都不如影像资料更有说服力、震撼力,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可以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从而促使其学习兴趣与日俱增,进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最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生活化,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围绕初中学生的生活组织编写的,教材的内容体现了生活化的课程理念。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要理論联系实际,把学生身边的事例与教材相结合,寻找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在树立“依标扣本,不唯教材”的理念上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学生是“用教材学”,而非“学教材”。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提供一种凭据,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教学中决不能照本宣科,教材不是“唯一”。新课程强调的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同时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在学习九年级“依法参与政治”中的“人民依法行使建议、监督权”等内容时,我决定将教材中要掌握的内容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希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并通过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升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責任感。在上这节课前,我先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查找有关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汕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文明的现象。上课时,我让各学习小组将调查的结果进行反馈,有的拍了照片并做成课件,有的形成调查报告。同学们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了解,认为在汕头市“创文”过程中存在着如下问题:市场乱摆摊及卫生条件较差;马路边车辆乱停乱放;道路公共卫生有待改善;市民交通安全意识较差等。面对这些问题,我进而提问:“你们有什么解决方案?”学生纷纷作答。我再次设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把这些建议、好的方案反映给有关部门?”学生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发言。最后,我提问:“公民在行使建议、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时,应如何正确行使?”他们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决了实践活动中的各个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唯教材,要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主人翁意识,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新课程改革强调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于广大教师尤其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肩负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教学反思不仅能改进教师的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教师体会到教育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要在教师角色转变上反思
教师在新课标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学习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权威”。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做教学中的组织者。其次,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评语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同时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做教学中的引导者。再次,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学生相互启发、一起探索,与学生共同感受、分享成功与喜悦,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做教学中的合作者。
二、要在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上反思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应试”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考试,只以考试高低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标准,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应试化的评价模式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三个维度”——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功利性进行反思,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内容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与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因此,教师要反思教学目标的设置能否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学过程是否实现和体现了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情境设置有没有达到使学生进入“角色”的目的,课堂上有多少学生能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学习体验而得到发展,等等。如在讲解“学会合理消费”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逐一说明“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等概念即可,这样,新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难以达到。我们可做如下改进: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相互讨论、相互补充,这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
三、要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反思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上是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呢?
首先,巧妙设疑,分组讨论,激发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创造疑问情境,巧设悬念,激发和唤醒学生积极思维和积极探索的心理,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和质疑意识。那么,如何设疑呢?我的做法是: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巧设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另外,现行的教材实例、图片、漫画等,设问较多,可读性强,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学习、领悟、体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动脑、动口提高认识,获得感悟。讨论时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相互争辩,在交锋中拓展思路,完善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拒绝不良诱惑”时,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在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活跃,让他们理性地认识到网络具有两面性,既有利,又有弊。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教育性,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发挥了团队精神,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案例教学法、座谈讨论法、演讲辩论法、实地考查法等都比较受学生欢迎,其中案例教学法运用得较多;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积极运用时政热点透析法,创设时政热点情景,采用师生、生生交互式探讨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可采用录音、图画演示、幻灯片、课件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如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变,切实体会家乡的变化。这些内容,任何语言的描述都不如影像资料更有说服力、震撼力,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可以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从而促使其学习兴趣与日俱增,进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最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生活化,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围绕初中学生的生活组织编写的,教材的内容体现了生活化的课程理念。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要理論联系实际,把学生身边的事例与教材相结合,寻找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在树立“依标扣本,不唯教材”的理念上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学生是“用教材学”,而非“学教材”。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提供一种凭据,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教学中决不能照本宣科,教材不是“唯一”。新课程强调的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同时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在学习九年级“依法参与政治”中的“人民依法行使建议、监督权”等内容时,我决定将教材中要掌握的内容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希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并通过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升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責任感。在上这节课前,我先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查找有关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汕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文明的现象。上课时,我让各学习小组将调查的结果进行反馈,有的拍了照片并做成课件,有的形成调查报告。同学们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了解,认为在汕头市“创文”过程中存在着如下问题:市场乱摆摊及卫生条件较差;马路边车辆乱停乱放;道路公共卫生有待改善;市民交通安全意识较差等。面对这些问题,我进而提问:“你们有什么解决方案?”学生纷纷作答。我再次设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把这些建议、好的方案反映给有关部门?”学生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发言。最后,我提问:“公民在行使建议、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时,应如何正确行使?”他们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决了实践活动中的各个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唯教材,要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主人翁意识,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新课程改革强调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于广大教师尤其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肩负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教学反思不仅能改进教师的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教师体会到教育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