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整理与复习”课的实质有两点:一是整理,是指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二是复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综合性的题目,加深学生对单元重点、难点、易混点的理解与认识,使知识更加明朗化。由此可见,“整理与复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整理和复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系统掌握,全面提高,综合运用。同时,整理和复习又是补缺补差的过程,从教师角度讲,整理和复习可以弥补平时教学的不足,从学生角度讲,整理和复习可以弥补平时学习中的漏缺环节。
然而,许多教师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把“整理和复习”教学变成习题课、作业课,片面地认为把教材中“整理和复习”中的习题做完就行;有的则是由老师越俎代庖梳理知识,老师的讲解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学生仅仅做了听客和陪衬。这样的复习课,仅仅是单纯地把学过的内容罗列堆积而不加整理,是典型的“炒冷饭”,既浪费时间,又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达不到课标所预期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传统复习课的弊端,把整理和复习课上得既让学生喜欢,又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回顾、归纳、总结、动手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学习,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一、提供“餐前水果”——把准学生的认知基点
如果说新课的学习是把一本书变厚,那么整理和复习就是要把书本变薄。因此,整理和复习的教学不能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更不可能面面俱到或题海战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整理和复习”教学前要把准学生对于单元所学知识的认知基点,知道学生对知识单元的掌握情况及存在问题。只有读懂了学生,整理和复习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有效地帮助教师调整整理与复习的目标与计划。
对学生单元知识的摸底可以从教师及学生两个层面去着手:在教师层面上,平时每课的教学要养成记录学生学习情况的习惯,通过教师日常对班内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然于胸,从而在整理和复习时有所侧重;在学生层面上,复习课前,要给学生布置具体的复习要求,例如:1.在复习回忆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2.记录在单元知识的学习中,自己存在的问题或发现;3.单元知识设计几道练习题考考你的同学……通过学生课前的复习准备,这样既使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体现了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又为教师收集信息提供了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教材,精心准备,既可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包含自己已懂但又十分有价值的问题,既可请求同学的帮助,也可明确向同学挑战,令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对知识、对问题解决的期待之中。
二、巧设“自助菜单”——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梳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而关键就在于教师在“整理和复习”课上坚持指导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养成教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教师便应该给予学生相关的技术支撑,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单元“点面”知识、“线条”知识作整理,形成较高层次的“知识网络结构”。因此,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用“填补式”指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或者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然后在集体点评中让学生通过比较不断完善自己的整理方式。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整理和复习中,让学生自主整理,也可以得出一些颇具特色的整理方式:
或许学生通过自己梳理出来的知识网络会有诸多的缺陷,或许孩子们自己梳理出来的知识网络会有诸多的遗漏,但这些并不重要,因为他们真实地参与了知识整理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展示了自己独有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欣赏到了同伴们各具特色的整理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笔学习的财富,这本身就对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掌握一种适合自己、适合知识特性的整理和复习方式。
三、引导“消化菜肴”——让学生内化知识要点
整理出知识单元的脉络结构只是一种方式,或者说只是一席佳肴的菜单而已,是否美味,关键还在于如何去消化。
经过长时间的技术指导,学生基本能以自己的方式对单元知识作整理,并形成较为简洁的知识网络结构。那么,接下来就看教师如何根据学生提供的道道菜肴(再学习的信息)进行逐步内化了。为将整理出来的知识网络结构的作用最大化,课堂中,我们要注重两大环节:1.小组交流。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要点,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充实、完善;再提出自己菜单中的问题,尽量争取在组内成员帮助下解决。小组交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合作的价值。2.全班交流。(1)歸纳知识要点,老师根据汇报补充整理成板书,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2)组与组间的质疑解疑,各小组提出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或组内已经解决但易被忽视却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质疑、讨论、争论,激起学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从而使知识的本质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中,学生准备了形式多样的知识网络图,并通过小组交流,筛选出以下几种学生比较认同的知识网络结构图:
(图A) (图B) (图C)
通过提出诸如:“从中你能知道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对于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等问题,任由学生评头论足、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及疑问,相信你会收到预期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放手“细品佳肴”——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班级授课制有一个必然的矛盾,即个性与共性的冲突。为了面向全体,教师授课时自然更多地考虑“一般”水平、“一般”需要,那么如何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需要,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呢?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承认差别,提倡个性,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时间与平台,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但彰显了个性,从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学,让所有的学生有一个新的提高。
例如,在学生评述上面所讲的《多边形的面积》中的图C时,我曾经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对于图C,你还有什么意见?”,结果一个学生径自跑上讲台,在图C中用红笔唰唰添上几笔(如图),并有条不紊地解释:“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平行四边形是怎样剪拼成长方形,并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也能明白三角形、梯形面積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番“老气横秋”的讲解,却不由得你不为之拍手称赞……
五、精备“餐后甜品”——让学生细嚼个中滋味
“整理和复习”课的本质就是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综合应用。因此,无论梳理得多么地精彩,都必须通过科学的练习去巩固及检验评估,只有科学地将整理和练习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复习的效果。整理与练习科学结合方式不外乎三种:1.以理带练即先理后练;2.理练结合即边理边练;3.练为主理为辅,即先练后理。
一般情况下,对于概念、几何单元的复习适宜采用“先理后练”的方式,因为只有学生对相关概念、公式等的纵横关系融会贯通,在练习中才能明辨是非、学以致用;而对于计算单元的复习则多数采用“练为主理为辅”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方法,在辨析中懂得计算的要诀;对于法则、定律及解决问题等知识单元的复习则采用“边理边练”的形式居多,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反馈,熟记相关的法则、定律及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
当然,“整理和复习”的教学毕竟不同于新课,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练习,教师应将教材提供的练习题分清层次,并作适当增减。一般情况下,练习应尽可能考虑三个元素:一是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面向全体,又能让尖子生吃得饱;二是练习形式要多样,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同类知识系统练、易混知识对比练、易错知识反复练等等;三是练习要有针对性,要针对班内学生在单元知识的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设计相应的练习,以便对症下药,提高复习的效果。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计算部分的整理和复习,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及学生情况,采用“练为主理为辅”的方式辅以以下练习:
此版块为基础题型,要求全体学生均需过关。其中第1题旨在让学生熟练积的小数点定位;第2题既复习了乘法笔算又复习了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第3题前面5道都是乘法运算定律的直接应用,而最后一题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简算方法而让学生感悟算法的多样性。
第4题为针对性练习,主要针对学生平时容易产生的错误算法,让学生在勘误的过程中清楚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第5题为拓展性练习,分一星和二星两个级别,旨在激励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让尖子生吃得饱,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组建学生认知结构的契机,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他们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改变一些错误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归纳、概括、提炼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做到把新旧知识完美地融为一体、融会贯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构建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只有这样,让“整理和复习”的教学如同一席精心准备的美味佳肴,“整理和复习”教学就会变得更精彩!
然而,许多教师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把“整理和复习”教学变成习题课、作业课,片面地认为把教材中“整理和复习”中的习题做完就行;有的则是由老师越俎代庖梳理知识,老师的讲解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学生仅仅做了听客和陪衬。这样的复习课,仅仅是单纯地把学过的内容罗列堆积而不加整理,是典型的“炒冷饭”,既浪费时间,又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达不到课标所预期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传统复习课的弊端,把整理和复习课上得既让学生喜欢,又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回顾、归纳、总结、动手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学习,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一、提供“餐前水果”——把准学生的认知基点
如果说新课的学习是把一本书变厚,那么整理和复习就是要把书本变薄。因此,整理和复习的教学不能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更不可能面面俱到或题海战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整理和复习”教学前要把准学生对于单元所学知识的认知基点,知道学生对知识单元的掌握情况及存在问题。只有读懂了学生,整理和复习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有效地帮助教师调整整理与复习的目标与计划。
对学生单元知识的摸底可以从教师及学生两个层面去着手:在教师层面上,平时每课的教学要养成记录学生学习情况的习惯,通过教师日常对班内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然于胸,从而在整理和复习时有所侧重;在学生层面上,复习课前,要给学生布置具体的复习要求,例如:1.在复习回忆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2.记录在单元知识的学习中,自己存在的问题或发现;3.单元知识设计几道练习题考考你的同学……通过学生课前的复习准备,这样既使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体现了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又为教师收集信息提供了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教材,精心准备,既可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包含自己已懂但又十分有价值的问题,既可请求同学的帮助,也可明确向同学挑战,令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对知识、对问题解决的期待之中。
二、巧设“自助菜单”——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梳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而关键就在于教师在“整理和复习”课上坚持指导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养成教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教师便应该给予学生相关的技术支撑,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单元“点面”知识、“线条”知识作整理,形成较高层次的“知识网络结构”。因此,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用“填补式”指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或者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然后在集体点评中让学生通过比较不断完善自己的整理方式。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整理和复习中,让学生自主整理,也可以得出一些颇具特色的整理方式:
或许学生通过自己梳理出来的知识网络会有诸多的缺陷,或许孩子们自己梳理出来的知识网络会有诸多的遗漏,但这些并不重要,因为他们真实地参与了知识整理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展示了自己独有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欣赏到了同伴们各具特色的整理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笔学习的财富,这本身就对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掌握一种适合自己、适合知识特性的整理和复习方式。
三、引导“消化菜肴”——让学生内化知识要点
整理出知识单元的脉络结构只是一种方式,或者说只是一席佳肴的菜单而已,是否美味,关键还在于如何去消化。
经过长时间的技术指导,学生基本能以自己的方式对单元知识作整理,并形成较为简洁的知识网络结构。那么,接下来就看教师如何根据学生提供的道道菜肴(再学习的信息)进行逐步内化了。为将整理出来的知识网络结构的作用最大化,课堂中,我们要注重两大环节:1.小组交流。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要点,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充实、完善;再提出自己菜单中的问题,尽量争取在组内成员帮助下解决。小组交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合作的价值。2.全班交流。(1)歸纳知识要点,老师根据汇报补充整理成板书,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2)组与组间的质疑解疑,各小组提出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或组内已经解决但易被忽视却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质疑、讨论、争论,激起学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从而使知识的本质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中,学生准备了形式多样的知识网络图,并通过小组交流,筛选出以下几种学生比较认同的知识网络结构图:
(图A) (图B) (图C)
通过提出诸如:“从中你能知道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对于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等问题,任由学生评头论足、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及疑问,相信你会收到预期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放手“细品佳肴”——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班级授课制有一个必然的矛盾,即个性与共性的冲突。为了面向全体,教师授课时自然更多地考虑“一般”水平、“一般”需要,那么如何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需要,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呢?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承认差别,提倡个性,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时间与平台,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但彰显了个性,从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学,让所有的学生有一个新的提高。
例如,在学生评述上面所讲的《多边形的面积》中的图C时,我曾经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对于图C,你还有什么意见?”,结果一个学生径自跑上讲台,在图C中用红笔唰唰添上几笔(如图),并有条不紊地解释:“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平行四边形是怎样剪拼成长方形,并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也能明白三角形、梯形面積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番“老气横秋”的讲解,却不由得你不为之拍手称赞……
五、精备“餐后甜品”——让学生细嚼个中滋味
“整理和复习”课的本质就是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综合应用。因此,无论梳理得多么地精彩,都必须通过科学的练习去巩固及检验评估,只有科学地将整理和练习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复习的效果。整理与练习科学结合方式不外乎三种:1.以理带练即先理后练;2.理练结合即边理边练;3.练为主理为辅,即先练后理。
一般情况下,对于概念、几何单元的复习适宜采用“先理后练”的方式,因为只有学生对相关概念、公式等的纵横关系融会贯通,在练习中才能明辨是非、学以致用;而对于计算单元的复习则多数采用“练为主理为辅”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方法,在辨析中懂得计算的要诀;对于法则、定律及解决问题等知识单元的复习则采用“边理边练”的形式居多,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反馈,熟记相关的法则、定律及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
当然,“整理和复习”的教学毕竟不同于新课,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练习,教师应将教材提供的练习题分清层次,并作适当增减。一般情况下,练习应尽可能考虑三个元素:一是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面向全体,又能让尖子生吃得饱;二是练习形式要多样,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同类知识系统练、易混知识对比练、易错知识反复练等等;三是练习要有针对性,要针对班内学生在单元知识的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设计相应的练习,以便对症下药,提高复习的效果。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计算部分的整理和复习,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及学生情况,采用“练为主理为辅”的方式辅以以下练习:
此版块为基础题型,要求全体学生均需过关。其中第1题旨在让学生熟练积的小数点定位;第2题既复习了乘法笔算又复习了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第3题前面5道都是乘法运算定律的直接应用,而最后一题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简算方法而让学生感悟算法的多样性。
第4题为针对性练习,主要针对学生平时容易产生的错误算法,让学生在勘误的过程中清楚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第5题为拓展性练习,分一星和二星两个级别,旨在激励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让尖子生吃得饱,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组建学生认知结构的契机,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他们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改变一些错误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归纳、概括、提炼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做到把新旧知识完美地融为一体、融会贯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构建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只有这样,让“整理和复习”的教学如同一席精心准备的美味佳肴,“整理和复习”教学就会变得更精彩!